世紀之交的科學隨想
楊振寧
兩百多年前,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將來人類的知識將會大大增長,今天我們想不到的新發明將會屢屢出現,我有時候幾乎后悔我自己出生過早,以至于不能知道將要發生的新事物。
我坐下來想一想,他所講的新事物,包括些什么呢?我可以隨手列出一個很長很長的單子:火車、輪船、飛機、高樓、升降機、自來水、電話、電燈、電視、電影、手提電話、光纖、計算機、胰島素、器官移植、心臟搭橋、原子彈、核心能發電、人造衛星等等,幾乎無窮無盡。
為什么在這兩百年產生這么多的新事物呢?歸根到底,很簡單,是因為工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人類的生產力。這個變化是一個非常驚人的事情。
我可以隨便舉個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農業人口占人口總數的80%以上;今天,美國的農業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1%至2%,可是他們生產出來的糧食,不僅可以供全美國人食用,還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我可以再舉個例子。去年,《財富》雜志說,近30年來新成立的科技公司的總資產,已經接近一萬億美元,而這個增長速度還在與日俱增。
所以,我們可以想一想,這兩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來,世界是由三個互相關聯的環節推動著前進的:科學帶動了工業;工業則帶動了經濟;而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工業發展過程中提出來的問題、題目,由科學家來研究解決�?茖W研究也可以直接促進經濟的發展,如20世紀發展出來的統計學,在農業、工業、醫學等方面都有決定性的影響,當然,經濟的發展也可以使工業得到更多的投資�?萍�、工業、經濟這三個互相連鎖的因素,是近代世界發展的總的趨勢。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對將來的世界會發生什么影響,今天很難講。比如說,前些時候我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個很驚人的消息,它說,有生物學家估計,到2050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可能增長到150歲。我不知道將來是否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我想很多人可能會同意我的想法,就是希望這件事情不要發生。因為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對整個世界不可想象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我們再看看過去50年的發展,就會得出另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從基本原理轉變為工業的速度在這50年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我可以舉出的例子:
在半導體方面,有名的“摩爾定律”在1965年提出,芯片的容量每18個月就要加倍;1971年,一個芯片上差不多有三千個晶體管,但到去年在一個芯片上就已經有10的7次方個晶體管在一個芯片上,而且沒有人知道這個發展的極限在哪里。
我們現在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更新的事物將會層出不窮,一些今天不容易夢想到的東西不久將會變成事實;人類的生產力將會大大提高,自然科學將會更蓬勃的發展;科學、工業、經濟的連鎖發展將會持續下去。我想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可以有很自信地講的話。
在這種情形之下,對于每一個人、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國家,都會產生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你是多用“科”、還是多用“技”?我們知道,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有“科技部”,科技部既要管“科”,也要管“技”,問題是對“科”多注進一點資源。還是對“技”多注進一點資源。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對個人、學校、國家,都會是一個非常擾頭的問題。
在1921年4月,愛因斯坦第一次到了美國,準備到愛迪生的機構去做研究,抵美后受到盛大歡迎。他到波士頓的時候,有一個記者給了他一張紙,上邊有一系列實際的問題,包括誰發明“對數”?美國哪一個城市制造最多的洗衣機最多,紐約到水牛城有多遠,聲音的速度是多少……因為愛迪生對每一個要聘用的人都會進行考試,問的就是這一類題目,所以記者就先拿這些題目來考一考愛因斯坦,結果愛因斯坦完全不合格。
這個故事要描述的是愛迪生和愛因斯坦這兩個人,他們的著眼點不一樣,價值觀不一樣,所以會發生剛才那個故事。這是一個真的故事。
對“科”與“技”哪一個更重要一些的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的回答。
今天,大家在講科技的時候都要講創新,“創新”在中國已經是一個非常流行的名詞,在報上經常都可以看到。究竟怎樣才可鼓勵創新呢?這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有深深的感受。因為我是在中國出生、成長,念完了中學、大學,還拿到了一個碩士學位之后才到美國去的;博士學位是在美國拿的,然后做研究、教書,到現在已經五十多年。我覺得自己對中國、美國的教育哲學都有相當深入的認識。這兩個教育哲學是相當不一樣的,而這兩個不同的教育哲學在怎樣鼓勵創新這件事情上的差異,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到底這兩種教育哲學哪個好,哪個不好?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得要用辯證的方法來仔細了解。我認為,這兩種教育哲學都能夠鼓勵創新,不過它們各自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產生的最大效應是不一樣的。我覺得,美國的教育哲學對排在前面的30%~40%學生是有益的,因為這些學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訓練,他們可以跳躍式學習,給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發展出很多東西,當然他的知識不可避免地會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聰明的話,將來他自己可以彌補這些漏洞。所以這種學生受到美國式的教育訓練,會比較快、比較容易成功�?墒�,亞洲的教育哲學對排在后面的30%~40%的學生較有益處,為什么呢?因為這些學生通過按部就班地訓練,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聰明的人競爭,因為他有扎扎實實的知識,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幾天就可以學會的東西。這方面我自己有親身的經驗。
記得我剛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念研究院,兩三天后就看見很多同學都非常的聰明,隨便講什么題目好像都知道,當時我覺得美國的同學很厲害�?墒沁^了兩個月之后,我發現不是那么一回事,因為他們對名詞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連問他三個問題,他就回答不上來了。所以到了考試的時候,我的分數遠比他們的好得多。
回到那個問題上,究竟哪一種教育哲學比較好呢?或者說,對于學生來講,應該著重哪一種哲學?我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你在討論的是一個美國學生,那就要鼓勵他多學一些有規則的訓練;如果討論的是一個亞洲學生,他的教育是從亞洲開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勵他去挑戰權威,以免他太膽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