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簡介
沈從文(1902-1988), 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苗族,有苗漢土家族的血統。
14歲高小畢業后入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
接觸新文學后,他于1923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的1924年開始用“休蕓蕓”這一筆名進行創作,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于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丑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范圍。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
創作的結集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兩性關系的描寫較淺,文學的純凈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云南看云集》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