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釋】①審:確實。②功曹:官名。③豈:大概,或許。④擴kuàng:墓穴。⑤空biǎn:落葬下棺。③柩jiù:棺材。
16.下面是某同學對加點詞含義的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乃共克期日——查詞典,從“能夠”“約定”等義項中判斷“克”為“約定”
B.具以白母——聯想到“表白”“告白”中的“白”,推斷其義為“告訴”。
C.必不乖違——聯系上下文“巨卿信土”和母親的話語,推測其義為“違背”。
D.恨不見吾死友——回憶“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推知“恨”義為“悔恨”。
17.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3分)
A.元伯堅守兩年之期,范式千里赴約,二人均是信義之人。
B.范式馳往奔喪,為元伯守墓種樹,不愧為元伯的“死友”。
C.張母“望之”就斷定來者是范式,側面襯托范張情誼之深。
D.文末“會葬者”落淚,是因為眾人都對元伯病逝極度悲痛。
18.閱讀下面的句子,聯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話回答(1)(2)題。(4分)
式恍然覺寤,悲嘆泣下,具告太守,請往奔喪,太守雖心不信而難違其情,許之。
(1)范式“具告太守”的內容是什么?
(2)太守為什么會“許之”?
19.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節的傳奇色彩?請結合相關內容回答。(4分)
20.溫習課內所學,完成古詩賞析任務。(6分)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龍
青楓颯颯雨凄凄,秋色遙看入楚迷。
誰向孤舟憐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
甲詩略。
乙詩:吳國倫字明卿,因違忤奸相嚴嵩,被貶至江西(古屬楚地);當時詩人正在郡城濟南養病,吳國倫赴江西途經濟南時,詩人寫下這首詩為其送行。
【析場景】
甲詩首句以暮春時節漂泊無依的“楊花”和啼聲哀切的“子規”,營造了悲惋的氛圍,流露出詩人嘆飄零、感離恨的特定心情。
(1)乙詩前兩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賞寫法】
甲詩后兩句,想象奇特,詩人將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這一意象,以明月隨君到夜郎,表達對朋友的牽掛;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對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乙詩后兩句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寫作(46分)
21.某校規定,眼睛不近視或一個學期視力下降不超過0.1的學生,才能評“三好學生”,人們對此議論紛紛。請寫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這規定的看法。(100字左右)(6分)
22.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寫作。(40分)
你即將升入高一級的學校,希望參加新學校的社團活動,使自己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假如學校已有你感興趣的社團,就申請加入;假如學校目前還沒有符合你興趣特長的社團,就申請創建一個新社團。
請從上面申請的內容中任選一項,給新學校負責社團工作的張老師寫封信�?梢灾v述有關你某項愛好或技能的故事;也可以陳述你申請的理由和相關設想,
要求:(1)統一署名“杭曉舟”,時間“6月26日”:(2)600——800字;(3)不出現真實的校名和師生姓名。
華語網說明:此處為網頁文檔,加點字、下劃線及圖片等格式無法完美展現,如果你需要完整格式doc文檔,請點此下載。
浙江省2020年中考試題(杭州卷)語文參考答案
一、積累(20分)
1.融映圓2.D3.A
4.都以“我們”作主語,強調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沒有出現強制性的詞語,語氣較親切、委婉,用語文明;多從正面規范居民自己的言行。
5.C6.①長河落日圓②回清倒影③山隨平野盡④會當凌絕頂
⑤一覽眾山�、奕赵轮孝咝菨h燦爛
二、閱讀(54分)
(一)名著閱讀(8分)
7.(1)C(2)D(3)B(4)A
8.示例1:我選白龍馬。作為西海龍王三太子,對海洋很熟悉;化身白馬,不辭辛勞跟隨唐僧去西天取經;為救唐僧變作宮女,獨自勇敢無畏地刺殺黃袍怪。
示例2:我選簡·愛。她是個自尊獨立的女性,不依附于人,當發現心上人已婚后,毅然選擇離開;她適應能力強,經歷舅媽家的欺辱、洛伍德學校的折磨,依然頑強堅定地生活;她敢于闖蕩,不滿學校毫無氣的生活,就決寂離開應聘家庭教師。
示例3:我選孫少平,他有冒險精神,年少時懷揣夢想,離開家鄉去闖蕩;能吃苦耐勞,只身前往黃原城攬活做苦力,脊背被壓爛也不退縮;不怕危險,發生礦難時,勇敢地救下了自己的徒弟;煤礦出現用工難題,他組織工友想對策,機智地解決了問題,說明他有較強的組織能力。
示例4:我選格列佛。他從小就有航海夢想,努力學習航海知識:擔任過船長,喜歡冒險,有豐富的航海經驗,多次乘船遠航;有很強的野外生存能力,曾在荒島上靠生吃牡蠣和帽貝渡過難關。
(二)文學作品閱讀(16分)
……
18.(1)我們是生死之交,元伯托夢給我,希望我去參加他的葬禮。(2)為他們的深厚友情所感動。
19.元伯托夢給范式,告知自己的死期,希望好友能來相送;范式趕到,靈柩才順利下葬。故事富有傳奇色彩,突出了二人友情深厚、心靈相通,表達了人們對真摯友誼的贊美和向往。
20.(1)點明了送別的時節和地點,以飄飄青楓和凄凄秋雨營造了一種迷蒙凄涼的氛圍,映襯出離別時的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詩人對朋友前途命運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