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山水畫家,對所描繪的景物,一定要有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說假話不行。(d)
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現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欲望,總是重復別人的,就談不到意境的獨創性。
肯定地說,畫畫要有意境,否則力量無處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夠,還要有意匠;為了傳達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計想辦法。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齊白石有一章“老齊手段”,說明他的畫是很講究意匠的。(3)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畫的兩個關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杜甫說“意匠慘淡經營中”,又說“語不驚人死不休”。(4)詩人、畫家為了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別人,一定要苦心經營意匠,才能找到打動人心的藝術語言。
7.選文第一段圍繞“意境”展開論述,下列內容沒有論述到的一項是( )
A.意境的創造 B.意境的鮮明
C.意境的演變 D.意境的獨創
8.“寫戀愛故事,就不一定非把隔壁賣豆腐的王二也寫上去;畫蝦,可以一筆水都不畫,能表現出水的感受就行。”如果把這句話放在選文中,最恰當的一處是( )
A.(1)處B.(2)處C.(3)處D.(4)處
9.下列對選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畫的獨特之處在于注重表現長期觀察的結果,強調表現事物的精神實質。
B.選文寫到不同風景有不同的特色,意在說明不同風景會帶給人不同的印象和感受。
C.齊白石有一印章“老齊手段”,說明他的畫是很講究意境的。
D.如果沒有意匠,詩人和畫家就找不到打動人心的藝術語言。
10.選文中四處畫線的句子,能給我們寫作以啟示,對此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
A.(a):不停地寫作,不斷地表現,才能把握寫作對象的精神實質。
B.(b):把握事物的精神實質,融人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寫出好文章。
C.(c):有了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才能有深刻全面的認識,才能打動人。
D.(d):總是重復別人說過的話,寫出來的文章一定沒有個性和獨創性。
三、(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河中石獸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閱十余歲。 閱:經過
B.求之下流,固顛。 固:堅固
C.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顛:顛倒
D.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 如:依照
12.下列句子補寫出的省略成分錯誤的一項是( )
A.(僧)以為順流下矣。
B.(坎穴)漸激漸深。
C.如是再嚙(石獸),石又再轉。
D.求之(于)下流。
1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寺僧“求二石獸于水中”而未得,是因其未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
B.“物理”只能被講學家掌握,所以講學家有了嘲笑別人的資本。
C.講學家認為石獸“湮于沙上”,是因為他空談事理,“據理臆斷”。
D.選文第三段連用兩個“必”字,寫出老河兵富有經驗且自信。
14.下列對選文的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
A.選文四處問句皆為反問句,加重了語氣,引發了思考。
B.選文語言平易,簡潔生動,善在敘述中制造波瀾,平而不板,寓意于事。
C.選文末句運用了議論的
表達方式,表明了作者的觀點。
D.選文詳寫老河兵的推斷,說明他抓住了水性的特點才作出了正確判斷。
四、(6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15-16題。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對這首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詩人開篇回顧了個人身世和自己的抗元斗爭經歷,以星光的暗淡寥落暗示個人心境的凄涼落寞。
B.頷聯使用
比喻,形象地說南宋國勢衰微如風中柳絮,個人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抒寫了國破家亡的悲哀。
C.頸聯巧借兩個地名,語意雙關,既表明作者被俘所經之地,又渲染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
D.整首詩構思巧妙,寓意深刻,情味十足,是詩人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理想人生贊歌,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16.對這首詩尾聯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尾聯是剖心明志之言,集中體現了詩人忠貞不屈的愛國精神。
B.尾聯中“汗青”代指史冊,含蓄表達出詩人舍生取義的堅定信念。
C.尾聯情感由悲而壯,語調由郁而揚,抒發了詩人為國捐軀的豪情。
D.尾聯中詩人決心向死,不惜此身,展現出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
第II卷(表述題 共102分) 2/4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