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蛛網的幾何之美可以體現在對稱、全等、相似、互補等方面。請結合第③段,用舉例子的方法,任選一個方面進行說明。(2分)
示例:松果的幾何之美體現在對稱上,比如松果的外形大致上是左右對稱的,且它的每一個截面也都是對稱的。
23.積累鏈接:提到顏色的古典詩句極為常見,例如“ , ”。(2分)
四、人生漫讀(11分)
_____________
陶勇
①“凡大醫治病,不得問人之貴賤貧富,怨親善友,必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唐代名醫孫思邈《大醫精誠》里的這段話,讓我明白,醫生不同于其他職業,從醫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更多的是一種使命和情懷。
②2009年我前往江西義診,為當地患者免費做白內障手術。一個寒冷的清晨,下著毛毛細雨,干枯的落葉滿地堆積。一隊衣著臃腫的老人蹣跚而來,王阿婆走在隊伍的最后面,嚴重的駝背讓她重心前移,每走一步都感覺剎不住車似的要向前栽倒。
③看診后我發現她的眼部情況也很糟糕,白內障的程度特別重,絕對算是復雜病例。出發時老師曾一再告誡,復雜的手術風險很大,對專業經驗和心理承受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年輕人不要去碰,因為失敗的可能性很大。衡量再三,我只能無奈地表示:做不了。
④沒想到,聯絡員卻意外地為阿婆求情。原來王阿婆的丈夫已過世十年,五年前,唯一的兒子也在事故中遇難。阿婆平日里最愛做的事就是拿出丈夫和兒子的黑白照片輕輕撫摸。只是她并不知道,那張照片因為反復摩擦早已模糊。王阿婆肚子里長了個瘤子,生命已進入倒計時,這也許是她唯一一次重獲光明的機會。
⑤看著阿婆嚴重的駝背,我還是猶豫。作為一個經驗并不豐富的年輕醫生,如果手術失敗,我的職業生涯可能才剛剛開始,就已經吉兇難料。而且她已時日無多,值得我冒這個風險嗎?
⑥這個時候,王阿婆說:“阿想制件壽衣嘞。”我聽懂了,她想給自己做件壽衣。在江西的部分村落有個風俗,入殮所穿的壽衣,一定要是自己親手做的,如果不是,到了那邊會見不到自己的家人。對一個老人來說,逝去之后如果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家人,那將是一種怎樣絕望的痛苦。
⑦簡單的愿望,樸素而真實,讓人無法拒絕。如果阿婆是我的至親,我還會瞻前顧后嗎?還會護惜前程嗎?想到這,我下定了決心。為了讓駝背的阿婆上半身放平,我們幫她找來半米高的墊子墊腿。為了確保她術后能看得見,我們破天荒地給她雙眼同時進行了手術,盡管這在眼科手術原則里一般是不允許的。好在手術有驚無險,我也如釋重負。離開時,駝背的阿婆依舊一路走一路晃,可每一步都與地面貼得那么穩當。
⑧三個月很快就過去了。南方的初春似乎也善解人意,樹上冒出不少嫩綠的新芽,仿佛在為我們送行。后來聯絡員找到我說,王阿婆在手術后一個星期就過世了。那七天里,她逢人就說政府好,臉上洋溢著久違的笑容;那七天里,她給自己做了件壽衣,將丈夫和兒子的照片緊緊縫在了口袋里。阿婆請聯絡員告訴我,這些年,她一個人,什么也看不見,在黑暗中很孤獨,很想回家,謝謝我,幫她找到了回家的路。
⑨我忽然很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作為職業生涯開端的手術,我感受到了專業性以外的東西。醫生所能帶給病人的希望,不只是解除病痛,還有在生死之間的一種期待。
24.請在第①段中選取一個四字詞語,為文章擬標題。(2分)
25.本文有多處句子形成照應。與第②段畫橫線句子形成照應的是哪一句?請抄寫下來。(2分)
26. “我”為阿婆帶來了七天光明,這是否為她再塑了生命?為什么?(3分)
27.閱讀一篇文章,也能有美撲面而來。你能從“我”的身上感受到一種怎樣的美?(2分)
28. 積累鏈接:請將下面《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句子補充完整。(2分)
, !風雨不動安如山。
五、語言品讀(12分)
白描傳神
張舟子
①北宋畫家李龍眠,擅長人物鞍馬和歷史故事畫。他特別注重寫生,追求準確生動的刻畫。他的畫多不敷色,人稱“白描”。金圣嘆將這一概念引入小說評論,以“龍眠白畫”稱贊《水滸》,認為語言簡潔生動,不多鋪張,只抓住主要物象來描寫人物及所處環境。由此來看,白描即是古代的“白畫”,是中國文學中一種重要的藝術手法,它不重鋪排,不事渲染,力求以素簡準確的筆墨描摹形象,勾畫神韻。
②既為描畫,首先在于形似。“描”即是摹寫,要以準確的詞語使輕重合宜,不失其真。比如描寫大海的顏色,午后強光照射,海水略微發藍,但主要顏色稍顯灰白,不妨用“煙藍”。一艘漁船從港口駛出,行至海天相接之處,一路的顏色亦有區別:近海區的藍很有意境,如雨過云破,可以用“天青”;海色隨船行過渡,“青藍”也隨視線而來;行至深海區,海水其實已呈“靛藍”,或是“深藍”。此時你會發現,寥寥數字,以簡淡寫斑斕,將海水隨漁船漸行漸遠而逐漸深沉的藍色,真實準確地描畫出來。如果草率而籠統地用“藍色的大海”,讓海失去了真實的顏色,那就真的是“白畫”了。
③當然,得其形似僅為其表,白描的關鍵還在于傳神,要通過精練的詞語、貼切的表達,為作品注入神韻。賈平凹說,如果要描寫兩山之間有一道細水,“流”亦可,“漫”亦可,但若用個“ ”字,兩山便有了“窄”的形象,水便有了“細”的注腳。再如阿城的《溜索》中,寫人滑過懸于兩岸峭壁的溜索之迅疾,我們常會用“像箭一樣飛出去”之類的句子,阿城竟寫為“嗖的一下小過去”。一個“小”字,伴著嗖嗖風聲,溜出了馬幫漢子箭一樣的速度和由大而小的身影。
④《湖心亭看雪》中的雪景歷來為人稱道,皆得益于張岱出神入化的白描。“天”“云”“山”“水”氣韻本就相似,加上所處空間交錯,讓四個詞語僅需簡單羅列,不必刻意雕琢,便有了界而未界之感。再用三個“與”字便消融了壁壘,只用一個“一”字便渾然而相成,造就了天地無界、恢弘闊大的意境。此時筆鋒急轉,“痕”“點”“芥”“粒”四個量詞一出,便讓文字背后仿佛有了一位山水畫國手,蘇堤水榭,甚則崇山峻嶺,似乎都渺小得只需信筆一劃,信手一點。短短四十余字,寫盡了惟余莽莽的雪景氣象,但說到底也只是詞語精練之功,表達貼切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