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簡介與生平、詩歌特色及主要作品
艾青生平
艾青(1910.3.27~1996),原名蔣海澄,筆名有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
自幼由一位貧苦農婦養育到5歲回家。
1928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繪畫系。
1929年在林風眠校長的鼓勵下到巴黎勤工儉學,在學習繪畫的同時,接觸歐洲現代派詩歌。比利時詩人凡爾哈侖給他的影響最大。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創作第一首詩《會合》,此詩以筆名“莪伽”發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同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并組織春地畫社,從事革命文藝活動。
7月,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蘆笛》、《巴黎》等不少詩,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后引起轟動,一舉成名。
1935年10月,經保釋出獄,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的深摯感情,泥土氣息濃郁,詩風沉雄,情調憂郁而感傷。
1937年抗戰爆發后到武漢,寫下《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1938年初到西北地區,創作了《北方》等著名詩篇。
同年到桂林,任《廣西日報》副刊編輯,又與戴望舒合辦詩刊《頂點》,此間較重要作品有《詩論》。
1940年到重慶任育才學校文學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工作。此時代表作有《向太陽》等。
1944年獲模范工作者獎狀,并加人中國共產黨。
1945年10月隨華北文藝工作團到張家口,后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領導工作,寫有《布谷鳥》等詩。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
1958年到黑龍江農墾農場勞動。
1959年轉到新疆石河子墾區。
1979年徹底乎反后,寫下《歸來的歌》、《光的贊歌》等大量詩歌。
詩歌風格
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
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
總的看來,在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
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贊光明,思考人生。
平反后的“歸來”之歌,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
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