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約前476——前390),姓墨名翟(dí),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他原為宋國人,后來長期住在魯國。
墨子主張“兼愛”(既愛自己和祖國,也愛別人和別國)、“非攻”(反對掠奪性戰爭)。他的“非攻”思想體現了當時人民反對掠奪戰爭的意志,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大力倡導“兼相愛”.“交相利”,反對儒家的“天命”和“愛有差等”之說。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肮澯谩�、“節葬”等主張是對當權貴族“繁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生活的抗議,揭露和批判。
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這些主張反映了小生產者要求參與政權的愿望,在客觀上也起了維護封建統治的作用。
至于他提出的“非樂”,認為一切音樂都有害,應在禁止之列,則顯然是錯誤的。
他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主張,企圖用上說下教的方法說服當時的“王公大人”,來改善勞動者.小生產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
他重視生產,初步意識到勞動是人類生活的基礎;他探究了關于知識和邏輯等問題,制定了作為認識真理準則的“三表”,并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命題。其體系中的唯物主義傾向,為墨家后學所發展。墨子學說對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道家并稱“顯學”。 墨家的主要著作為《墨子》。
《墨子》一書是中國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著作總集�!稘h書•藝文志》記載,《墨子》原有71篇,而流傳至今的僅15卷53篇,佚失18篇。學術界一般認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學在不同時期記述編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