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 窗边的小豆豆在线阅读 | 《史记》在线阅读与翻译 |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 中考散文阅读题集下载 | 中考语文试卷下载 |
《朝花夕拾》在线阅读 | 海底两万里在线阅读 | 《道德经》在线阅读 | 朱自清散文集 | 2024中考主题阅读41则 |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下载 |
說明:第一份為最新部編版參考答案。
一、小說中,隨著“狗的主人是誰”的猜測不斷改變,奧楚蔑洛夫的態度和裁斷也左右搖擺。閱讀課文,梳理小說情節,完成下面的圖表,并據此簡要復述課文。
不知誰家的狗→錯在狗→弄死狗,懲罰主人 | 狗 的 主 人 是 誰 ? |
好像是將軍家的狗→狗那么小→錯在赫留金 |
不是將軍家的狗→狗是下賤胚子→赫留金受了害,絕不能不管 | 也許是將軍家的狗→狗是名貴的狗,是嬌貴動物→怪赫留金自己把蠢手指伸出來 | |
不是將軍家的狗→是條野狗,弄死它算了 | 是將軍哥哥的狗→小狗還不賴,怪伶俐的→早晚要收拾赫留金 |
復述課文: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街上巡視,恰逢首飾匠赫留金被狗咬傷,隨著狗主人身份的不斷變化,奧楚蔑洛夫的態度也經歷了五次變化。
二、變色龍變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奧楚蔑洛夫“變色”的原因又是什么?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對我們認識社會有什么意義?
奧楚蔑洛夫之所以幾次“變色”,是因為他不敢得罪權貴哪怕僅僅是權貴家的一條狗。
這樣一個小官僚,面對平民百姓時,往往擺出一副官架子而面對權貴時,卻是一副奴顏婢膝的樣子。
這樣的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必然產物。當時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經濟凋敝,思想保守,實行殘酷的專制統治,而作為這樣一個國家機器上的小零件,像奧楚蔑洛夫這樣的小官僚,為了生存,不得不用喪失人格和尊嚴來換取生存空間。這樣的人物雖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鋒芒更多的是指向當時腐朽專制的社會,指向孕育這種奴性人格的土壤。
三、這是一篇諷刺小說。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說說這篇小說是如何運用對比夸張等藝術手法表現出諷刺效果的。
在短短的時間里,隨著狗主人身份的不斷變化,奧楚蔑洛夫的態度也發生了五次變化,變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這種夸張手法的巧妙運用,使人物性格鮮明突出,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奧楚蔑洛夫的“變色”表現為時而威風凜凜,時而奴顏婢膝,一會兒痛罵小狗是“瘋狗”“下賤胚子”,一會兒又夸小狗“名貴”“伶俐”,前后矛盾,對比鮮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這樣寫,小說的諷刺效果更加突出。
四、如果根據課文內容編演一個小品,由你做導演,你對警官奧楚蔑洛夫、巡警葉爾德林、首飾匠赫留這三個人物的衣著、表情、語氣、動作等,會進行怎樣的設計?說說你的想法。
警察(奧楚蔑洛夫)穿著警察制服,外套軍大衣,走路耀武揚威。他主持正義時,義正詞嚴;諂媚起來,又巧舌如簧,一副小人樣;尷尬時,也面不改色,只是抹額頭上的冷汗、皺眉、聲音帶顫音。
巡警(葉爾德林)穿著警察制服,跟在奧楚蔑洛夫身后,小跟班形象。奧楚蔑洛夫神氣,他也神氣;奧楚蔑洛夫正義,他也挺直腰桿,扮演正義者;奧楚蔑洛夫諂媚,他也點頭哈腰,討好附和;奧楚蔑洛夫尷尬,他機靈地幫助解圍。
首飾匠(赫留金)為人狡猾、言行夸張,喜歡出風頭。舉著血淋淋的手指頭,炫耀傷口,博取同情。
說明:第二份為舊版答案。
變色龍課后練習(答案)指導
一、自然界中的變色龍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奧楚蔑洛夫幾次變色又是為了什么?作者通過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篇小說的思想意義和產生根源。
奧楚蔑洛夫之所以幾次變色,是因為他不敢得罪權貴,哪怕僅僅是權貴家的一條狗。這樣的一個小官僚,面對一般群眾的時候,他往往會擺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場,穿著新的軍大衣,在眾人面前“嚴厲”的表情,一個拿腔作調、作威作福的小官僚形象畢現。而面對權貴,卻是一副奴顏婢膝的樣子。這樣的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必然產物。當時沙皇統治的俄國,經濟落后,思想保守,實行殘酷的專制統治,而作為這樣一個國家機器上的小零件,像奧楚蔑洛夫這樣的小官僚,為了生存,不得不用喪失人格和尊嚴來換取生存空間。這樣的人物雖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鋒芒其實更多地是指向當時腐朽專制的社會,指向孕育這種奴性人格的土壤。
二、奧楚蔑洛夫為什么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為某類人物的代名詞?體會諷刺小說的這種寫法及其作用。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思考諷刺小說的特點,并學會舉一反三,擴大閱讀視野。
奧楚蔑洛夫之所以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為某類人物的代名詞,是因為這一形象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作者在描寫這類人物的時候,抓住了他們的共性,通過提煉、概括和總結,并用夸張、對比等諷刺小說常用的藝術手法,加以突出,使這類人物往往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巴爾扎克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的守財奴葛朗臺,莫里哀喜劇《慳吝人》中的阿巴公,吳敬梓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中的范進,都是這樣的人物。
三、根據課文內容畫漫畫或制作電腦動畫,也可以編演一出話劇小品。
此題意在鼓勵學生采取多種途徑,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進一步熟悉和深入理解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