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影片《甲午風云》的主人公鄧世昌
作者:袁虹
他的眼是一雙憂國憂民的眼,一雙深情的眼,一雙憤怒的眼。這雙眼仿佛一直在訴說,訴說一段動人的故事……
1894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吞并朝鮮侵略中國的戰爭。
鄧世昌等海軍將士奮勇抗敵,為祖國為人民,把自己一腔熱血灑在中華大地上。但是,戰爭最終因清政府的妥協、投降而告失敗。影片《甲午風云》真實地再現了這段歷史,痛斥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揭露了列強陰謀瓜分中國的猙獰嘴臉,更謳歌了一批像鄧世昌那樣盡忠報國的有志之士。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主人公鄧世昌的那雙眼睛——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感情深沉而熾烈的民族英雄豐富的內心世界。
在鄧世昌夜彈琵琶的那段戲中,導演把鏡頭推近,對著他的臉。只見他的眼睛平視前方,目光中包含著對朝廷駁回萬民折的焦急,對滅倭壯志未酬的苦悶,對國家任人宰割的前途的憂慮。這一特寫鏡頭,把鄧世昌憂國憂民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觀眾眼里,在士兵們心中,鄧世昌是一位可親、可近、可 信的管帶。
作為一名北洋艦隊的管帶,鄧世昌十分關心自己的士兵,士兵們也十分熱愛他。影片中有這樣一組鏡頭:被“濟遠”號開除的炮手王國成去投奔鄧世昌。由于王國成的父親曾經參加過太平軍,再加上他是被開除的,按照北洋艦隊的規定,“致遠”號是不能接受的。王國成見鄧世昌低頭不語,便懇求他,向他表明了自己殺敵報國的忠心。此時兩人又雙目對視:一個是懇求的目光,一個是深情的目光。毋須多育,在目光的交流中,鄧世昌接受了這位士兵。俗話所說的“愛兵如子”或許就是這樣的目光,這樣的深情吧。
對待士兵,鄧世昌是那樣的深情、關心,對待敵人,他卻是那樣地痛恨。在大敵當前,戰斗就要打響的一瞬,“致遠”號已整裝待發,管帶鄧世昌站在船頭,凝視遠方。他的眼睛中正燃著熊熊烈火,似乎要用那灼熱的目光把敵人的軍艦熔化。從他的眼中。,我看到了他對敵人的徹骨之恨;看到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英雄氣概。戰斗打響了,鄧世昌指揮全艦士兵英勇抗敵,使敵艦“吉野”號連連中彈,倉皇而逃。就在戰斗即將勝利的時刻,“致遠”號彈盡糧絕。敵人立即掉轉船頭,以最快的速度向“致遠”駛來。這時,影片用了一個中鏡頭。他的眼睛注視著前方,目光是那樣地平靜,充分表現了這位民族英雄視死如歸,以身殉國的大無畏精神�!爸逻h”號一次又一次躲過了射來的魚雷,一步又一步逼進了吉野“號。
他的目光越來越堅定,也越來越平靜,仿佛在告訴所有的人:“我鄧世昌為國為民而死,死得其所!”
最終“致遠”號還是被魚雷擊中了。在一片火海中,銀幕上浮現出鄧世昌的臉,依然是那雙憤怒的眼,兩股粗眉擰在了一起,似乎根根眉毛都在,發泄著無限的仇恨。這個鏡頭,再次突出了鄧世昌從容堅定、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完成了對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畫,使觀眾與影片中的鄧世昌呼吸與共,息息相通,從而加深了對甲午海戰的印象。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他的眼睛,那雙憂國憂民的、深情的、憤怒的眼睛,我永遠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