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①〗
——學習是為了開發潛能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2),教學為先�!秲睹吩�(3):“念終始典于學(4)�!逼浯酥^乎!
【注釋】
①本節選自《學禮》。②君:這里的意思是統治。(3)兌(yue)命:《古文尚書》中的篇名,也作《說命》。④念終:始終想著。
【譯文】
玉石不經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渡袝�.說命》中說:“自始自終想著學習�!贝蟾啪褪钦f的這個意思吧。
【讀解】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為有用的東西,還得要經過打磨加工。用這個道理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大概要比西方哲學家洛克的“白板說”切合實際一些。洛克認為,人的心靈天生來像一張白紙,后來通過經驗積累和學習,便在白紙上畫出了各種圖畫。
玉石同白紙顯然不一樣的。白紙什么都沒有,而玉石則包含了潛在的有用成分和價值。白紙上的痕跡是外力機械地加上去的,琢磨玉石則是讓他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儒家的學者一方面承認了人所擁有的天賦和才能,(不像白紙一無所有),另一方面則強調了開掘和發展天賦、才能,必須通過學習的過程,使他們得到充分的展現。確定了這個大前提,剩下的問題便是開掘的具體方法和技巧,是具體的操作方式的問題。
〖雖有嘉肴①〗
——實踐出真知
【原文】
雖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雖有至道(4),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謂乎!
【注釋】
①本節選自《學禮》。②肴:帶骨頭的肉。(3)旨:甘美的味道。④至道:好到極點的道理。(5)困:不通。(6)自反:反躬自省。(7)強(qiang):勉勵。(8)學(xiao)學半:意思是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
【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內食,但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边@話說的餓就是這個道理。
【讀解】
看了這段文學,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毛澤東在《實踐論》當中說的一段話:“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嘗一嘗.....”從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于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
進行實踐必須抱著現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以清醒冷靜的態度面對現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即使錯了,也不敢于承認,使知道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系在一起,反對空頭理論。這樣就有了“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種自然而然的結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正如毛澤東所說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绷硪环矫�,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鋪相成。這樣來看問題,同樣也是現實的和實際的。
〖古之教者①〗
——用制度確保教育的是實施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2),黨有庠(3)。術有序(4),過有學(5)。比年入學(6),中年考校(7)。一年視離經辨志(8),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9)。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10)。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11),而遠者懷之(12),此大學之道也。記曰(13):“蛾子時術之(14)�!逼浯酥^乎!
【注釋】
①本節選自《學禮》。②家:這里指“閭”,二十五戶人共住一巷稱為閭。塾:閭中的學校。(3)黨:五百戶為黨。庠(xiang):設在遂中的學校。④術(sui):同“遂”,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序:設在遂中的學校。(5)國:京城。學:大學。(6)比年:沒年。(7)中年:沒隔一年。(8)離經:給經書斷句。(9)小成:小有成就。(10)大成:大有成就。(11)說:同
“悅”。(12)懷:向往。(13)記:記言記得事的書。(14)蛾(yi)子:小螞蟻。術:學習。
【譯文】
古時教學,閭中有塾,黨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學。每年有新生入學,隔一年有一次考試。入學第一年考查斷句的能力,辨別志向所趨;第三年考查是否專心于學業,是否樂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愛師長;第七年考查對學問的見解,和對朋友的選擇。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識暢達,觸類旁通,能遇事不惑,不違背師訓,這就叫做“大成”。像這樣,就能夠教化民眾,改變風俗,使近處的人心悅誠服,使原處的人都來歸附,這就是大學教育的道理。古書上說:“小螞蟻經常學習街土堆成堆�!闭f的正是這個道理。
【讀解】
學習的確需要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這是一個時間過程,由此設立一整套的制度和措施,比如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試制度等等,是完全必要的。我們看到,這些東西在先秦時代已發展的比較完整了,也可算作是咱們這個文明古國值得炫耀的成就吧。
但是我們發現,儒家講教育,處處不忘一個“用”字。很難籠統地說“用”是好還是不好,因為“用”(實用)有不同的層面。比如科技就很注重實用,但咱們的古代教育似乎從未把這方面的內容納入教育、教學體系之中。器物層面的東西,總是為古人所蔑視的。直截了當地說,儒家教育所看重的“用”,是統治國家和民眾能夠的統治術。在他們看來,與統治術無關的東西,都算不得知識和學問,都沒有學習和傳授的必要。
這樣來看,儒家的教育思想就該大大折扣了。用今天的話來說,可以設想,如果照這套思路做下去,全國的學校都該辦成政治學校了,學校的目標全變成了培養政府官員和政治家。一個國家滿是政府官員和政治家,是一樁匪夷所思的事,大概也是有點可怕的。
〖大學始教(1)〗
——做官從上學開始
【原文】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2),示敬道也。宵雅誓三(3),官其始也(4)。人學鼓篋(5),孫其業也(6)。夏楚二物(7),收其威也(8)。未卜諦不視學(9)。游其志也(10)。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11)。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12)。此七者,教之大倫也(13)。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14)�!�
其此之謂乎!
【注釋】
①本節選自《學記)。②皮弁:禮服。菜:用作祭品的芹藻之類。③宵雅;即《詩經》中的《小雅》。肄(y1):學習。三:《小雅》中的《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詩。(4)官:這用指做官的道理。(5)鼓篋(qie):擊鼓召集學生,打開書篋取書。(6)孫同“遜”,恭順。(7)夏(jia)楚:體罰學生用的木條。(8)收:約束。威:儀容舉止。
(9)卜:占卜。諦(di):大祭。(10)游:悠閑。(11)存其心:使其用心思索。(12)躐:超過。(13)大倫:大道理。(14)宮:做官。事:辦事。士:做士人。志:立下志向。
【譯文】
大學開學的時候,士子穿著禮服,用藻菜祭祀先圣先師,用以表示敬師重道。然后讓學生學習《小雅》中的《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詩,使學生從懂得做宮的道理開始。入學授課時,先擊鼓召集學生,然后打開書箱取書,讓學生對學業恭順。學校有供體罰用的木棍,用來使學生有所畏懼,儀容舉止有所收斂。夏天大祭之前,天子不視察學校,可以讓學生按自己志向從容學習。教師要經常觀察學生的學習,但不能叮嚀告誡,為的是使學生用心思考。年幼的學生只能聽講,不能提問,學習有先后次序,不能越級。這七項是教學的重要方面。古書上說:“凡是學習,做官要先學辦事,做學者要先立下志向�!边@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讀解】
這里講述的是古代京城培養貴族子弟和成績優秀的學生的“大學”里的情況。按今天的標準,這種學校雖然算不上高等學府,卻是培養特權階層的貴族學校,自然與一般別的學校不一樣。
看上去制度、措施都很嚴格,甚至還有體罰。對學習的內容作明確規定,目標和方向是十分明確的:培養政府官員,性質
屬于政治學院。這和后來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政府官員的做法,有所不同。
現在很難想象坐在這種貴族政治學院中學習的感受。不過,可以推測那種滋味多半不好受。一切都按部就班,成天是子云、詩曰,超越規定要受體罰,不知道有沒有寒、暑假,體育課、美術課、音樂課多半是沒有的,因為它們同做官當老爺沒有什么關系。教材大概是圣賢們的著作,似乎讀了這些之乎也者就全懂了天下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就可以參與操縱國家機器和治理民眾了。
不過,那時的政治大概比較簡單。只要人民不造反,外國人不來人侵,官位不被野心家奪走,就算是基本合格了。如果能再為人民做點好事,就算很偉大了。如果能得到天子的賞識并提拔,加官晉爵,封妻蔭子,也算是功德圓滿了。這樣的官,恐怕我們很多人都會做。
〖大學之教也(1)〗
——學習貴在持之以恒
【原文】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2)。不學操縵(3),不能安弦(4);不學博依⑤,不能安《詩》;不學雜服(6),不能安禮;不興其外,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8),息焉游焉(9)。夫然,故安其學而來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10)�!秲睹吩唬骸熬磳O務時敏,厥修乃來(11)�!逼浯酥^乎!
【注釋]
①本節選自《學記》。②居學:在家休息時的學習。(3)操縵(man):學習彈奏雜樂。(4)安弦:懂得音樂。(5)博依:各種比喻(6)雜服:各種服飾。(7)興:重視。藝;指各種技藝。(8)藏:懷抱(9)游:閑暇。(10)輔:指朋友。(11)孫:同“遜”,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