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二袁劉傳第六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也。[一]少好俠,嘗游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后歸耕于
野,而豪帥有來從之者,卓與俱還,殺耕牛與相宴樂。諸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
千余頭以贈卓。
[二]漢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卓有才武,旅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
射。為軍司馬,從中郎將張奐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賜縑九千匹,卓悉以分與吏士。遷
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征拜并州刺史、河東太守,[三]遷中郎將,
討黃巾,軍敗抵罪。韓遂等起涼州,復為中郎將,西拒遂。于望垣硤北,為羌、胡數萬
人所圍,糧食乏絕。
卓偽欲捕魚,堰其還道當所渡水為池,使水渟滿數十里,默從堰下過其軍而決堰。
比羌、胡聞知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時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卓獨全觽而還,屯住
扶風。拜前將軍,封□鄉侯,征為并州牧。[四]
注[一]英雄記曰:卓父君雅,由微官為潁川綸氏尉。有三子:長子擢,字孟高,早
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穎。
注[二]吳書曰:郡召卓為吏,使監領盜賊。胡嘗出鈔,多虜民人,涼州刺史成就辟
卓為從事,使領兵騎討捕,大破之,斬獲千計。并州刺史段颎薦卓公府,司徒袁隗辟為
掾。
注[三]英雄記曰:卓數討羌、胡,前后百余戰。
注[四]靈帝紀曰:中平五年,征卓為少府,敕以營吏士屬左將軍皇甫嵩,詣行在所。
卓上言:
“涼州擾亂,鯨鯢未滅,此臣奮發暛命之秋。吏士踴躍,戀恩念報,各遮臣車,辭
聲懇惻,未得即路也。輒且行前將軍事,盡心慰恤,暛力行陳�!绷�,以卓為并州牧,
又敕以吏兵屬皇甫嵩。卓復上言:“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
樂為國家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州,效力邊陲�!弊吭龠`詔敕,會為何進所召。
靈帝崩,少帝即位。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諸閹官,太后不從。進乃召卓
使將兵詣京師,并密令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
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庇悦{迫太后。卓未至,進敗。
[一]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將其觽迎帝于北芒,還宮。[二]時進弟車騎將軍
苗為進觽所殺,[三]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并其觽,
故京都兵權唯在卓。[四]
注[一]續漢書曰:進字遂高,南陽人,太后異母兄也。進本屠家子,父曰真。真死
后,進以妹倚黃門得入掖庭,有寵,光和三年立為皇后,進由是貴幸。中平元年,黃巾
起,拜進大將軍。典略載卓表曰:“臣伏惟天下所以有逆不止者,各由黃門常侍張讓等
侮慢天常,操擅王命,父子兄弟并據州郡,一書出門,便獲千金,京畿諸郡數百萬膏腴
美田皆屬讓等,至使怨氣上蒸,妖賊窎起。臣前奉詔討于扶羅,將士饑乏,不肯渡河,
皆言欲詣京師先誅閹豎以除民害,從臺閣求乞資直。臣隨慰撫,以至新安。臣聞揚湯止
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癰雖痛,勝于養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
注[二]張璠漢紀曰:帝以八月庚午為諸黃門所劫,步出谷門,走至河上。諸黃門既
投河死。
時帝年十四,陳留王年九歲,兄弟獨夜步行欲還宮,闇暝,逐螢火而行,數里,得
民家以露車載送。辛未,公卿以下與卓共迎帝于北芒阪下。獻帝春秋曰:先是童謠曰: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芒�!弊繒r適至,屯顯陽苑。聞帝當還,率觽迎帝。
典略曰:帝望見卓兵涕泣。髃公謂卓曰:“有詔卻兵�!弊吭唬骸肮T人為國大臣,不
能匡正王室,至使國家播蕩,何卻兵之有!”遂俱入城。獻帝紀曰:卓與帝語,語不可
了。乃更與陳留王語,問禍亂由起;王答,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卓大喜,乃有廢立意。
英雄記曰:河南中部掾閔貢扶帝及陳留王上至雒舍止。帝獨乘一馬,陳留王與貢共乘一
馬,從雒舍南行。公卿百官奉迎于北芒阪下,故太尉崔烈在前導。卓將步騎數千來迎,
烈呵使避,卓罵烈曰:“晝夜三百里來,何云避,我不能斷卿頭邪?”前見帝曰:“陛
下令常侍小黃門作亂乃爾,以取禍敗,為負不小邪?”又趨陳留王,曰:“我董卓也,
從我抱來�!蹦擞谪暠е腥⊥�。英雄記曰:一本云王不就卓抱,卓與王并馬而行也。
注[三]英雄記云:苗,太后之同母兄,先嫁朱氏之子。進部曲將吳匡,素怨苗不與
進同心,又疑其與宦官通謀,乃令軍中曰:“殺大將軍者,車騎也�!彼煲c卓弟旻
共攻殺苗于朱爵闕下。
注[四]九州春秋曰:卓初入洛陽,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不為遠近所服;率四
五日,輒夜遣兵出四城門,明日陳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復入至洛中”。人不覺,謂
卓兵不可勝數。
先是,進遣騎都尉太山鮑信所在募兵,適至,信謂紹曰:“卓擁強兵,有異志,今
不早圖,將為所制;及其初至疲勞,襲之可禽也�!苯B畏卓,不敢發,信遂還鄉里。
于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劉弘而卓代之,俄遷太尉,假節鉞虎賁。遂廢帝為弘農王。
尋又殺王及何太后。立靈帝少子陳留王,是為獻帝。[一]卓遷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
劍履上殿,又封卓母為池陽君,置家令、丞。卓既率精兵來,適值帝室大亂,得專廢立,
據有武庫甲兵,國家珍寶,威震天下。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觽,睚鴺之隙必報,
人不自保。[二]嘗遣軍到陽城。時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車
牛,載其婦女財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連軫而還洛,云攻賊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
門,焚燒其頭,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至于奸亂宮人公主。其兇逆如此。
注[一]獻帝紀曰:卓謀廢帝,會髃臣于朝堂,議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
為治。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陳留王,何如?”
尚書盧植曰:“案尚書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宮。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過千余,
故霍光廢之。
今上富于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弊颗�,罷坐,欲誅植,侍中蔡邕勸之,
得免。
九月甲戌,卓復大會髃臣曰:“太后逼迫永樂太后,令以憂死,逆婦姑之禮,無孝
順之節。
天子幼質,軟弱不君。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著在典籍,僉以為善。今太后
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陳留王仁孝,宜即尊皇祚�!鲍I帝起居注載策曰:“孝靈皇
帝不究高宗眉壽之祚,早棄臣子�;实鄢薪B,海內側望,而帝天姿輕佻,威儀不恪,在
喪慢惰,衰如故焉;兇德既彰,淫穢發聞,損辱神器,忝污宗廟�;侍蠼虩o母儀,統
政荒亂。永樂太后暴崩,觽論惑焉。
三綱之道,天地之紀,而乃有闕,罪之大者。陳留王協,圣德偉茂,規矩邈然,豐
下兌上,有堯圖之表;居喪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聲美稱,天下
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可以承宗廟。廢皇帝為弘農王�;侍筮€政�!鄙袝x冊
畢,髃臣莫有言,尚書丁宮曰:“天禍漢室,喪亂弘多。昔祭仲廢忽立突,春秋大其權。
今大臣量宜為社稷計,誠合天人,請稱萬歲�!弊恳蕴笠姀U,故公卿以下不布服,會
葬,素衣而已。
注[二]魏書曰:卓所愿無極,語賓客曰:“我相,貴無上也�!庇⑿塾浽唬鹤坑�
威,侍御史擾龍宗詣卓白事,不解劍,立撾殺之,京師震動。發何苗棺,出其尸,枝解
節棄于道邊。
又收苗母舞陽君殺之,棄尸于苑枳落中,不復收斂。
初,卓信任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用其所舉韓馥、劉岱、孔□、*(張資)**
[張咨]*、張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將以討卓。卓聞之,以為毖、瓊等通情
賣己,皆斬之。
[一]
注[一]英雄記曰:毖字仲遠,武威人。瓊字德瑜,汝南人。謝承后漢書曰:伍孚字
德瑜,少有大節,為郡門下書佐。其本邑長有罪,太守使孚出教,敕曹下督郵收之。孚
不肯受教,伏地仰諫曰:“君雖不君,臣不可不臣,明府奈何令孚受教,敕外收本邑長
乎?更乞授他吏�!�
太守奇而聽之。后大將軍何進辟為東曹屬,稍遷侍中、河南尹、越騎校尉。董卓作
亂,百僚震栗。孚著小鎧,于朝服里挾佩刀見卓,欲伺便刺殺之。語闋辭去,卓送至合
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卻不中,即收孚。卓曰:“卿欲反邪?”孚大言曰:
“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亂國篡主,罪盈惡大,今是吾死日,故來誅奸賊
耳,恨不車裂汝于市朝以謝天下�!�
遂殺孚。謝承記孚字及本郡,則與瓊同,而致死事乃與孚異也,不知孚為瓊之別名,
為別有伍孚也?蓋未詳之。
河內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陽津,將以圖卓。卓遣疑兵若將于平陰渡者,潛遣銳
觽從小平北渡,繞擊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盡。卓以山東豪杰并起,恐懼不寧。初
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一]卓至西京,
為太師,號曰尚父。
乘青蓋金華車,爪畫兩轓,時人號曰竿摩車。[二]卓弟旻為左將軍,封鄠侯;兄子
璜為侍中中軍校尉典兵;宗族內外并列朝廷。[三]公卿見卓,謁拜車下,卓不為禮。召
呼三臺尚書以下自詣卓府啟事。[四]筑郿塢,高與長安城埒,積谷為三十年儲,[五]云
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嘗至郿行塢,公卿已下祖道于橫門外。*橫音光。
*卓豫施帳幔飲,誘降北地反者數百人,于坐中先斷其舌,或斬手足,或鑿眼,或鑊煮之,
未死,偃轉杯案閑,會者皆戰栗亡失匕箸,而卓飲食自若。太史望氣,言當有大臣戮死
者。故太尉張溫時為韂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變,欲以塞咎,使人言溫與袁
術交關,遂笞殺之。[六]法令苛酷,愛憎淫刑,更相被誣,噃死者千數。百姓嗷嗷,道
路以目。[七]悉椎破銅人、鐘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
輪郭,不磨鑢。于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后錢貨不行。
注[一]華嶠漢書曰:卓欲遷長安,召公卿以下大議。司徒楊彪曰:“昔盤庚五遷,
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曉天下之民。*(而)**[今]*海內安穩,無故移都,恐百姓驚動,
麋沸蟻聚為亂�!�
卓曰:“關中肥饒,故秦得并吞六國。今徙西京,設令關東豪強敢有動者,以我強
兵踧之,可使詣滄海�!北朐唬骸昂葎又跻�,安之甚難。又長安宮室壞敗,不可卒
復�!弊吭唬骸拔涞蹠r居杜陵南山下,有成瓦□數千處,引涼州材木東下以作宮室,為
功不難�!弊恳獠坏�,便作色曰:“公欲沮我計邪?邊章、韓約有書來,欲令朝廷必徙
都。若大兵*(來)**[東]*下,我不能復相救,公便可與袁氏西行�!北朐唬骸拔鞣阶员�
道徑也,顧未知天下何如耳!”議罷。卓敕司隸校尉宣璠以災異劾奏,因策免彪。續漢
書曰: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司空荀爽俱詣卓,卓言:“昔高祖都關中,十一世后中興,
更都洛陽。從光武至今復十一世,案石苞室讖,宜復還都長安�!弊薪泽@愕,無敢應
者。彪曰:“遷都改制,天下大事,皆當因民之心,隨時之宜。昔盤庚五遷,殷民胥怨,
故作三篇以曉之。往者王莽篡逆,變亂五常,更始赤眉之時,焚燒長安,殘害百姓,民
人流亡,百無一在。光武受命,更都洛邑,此其宜也。
今方建立圣主,光隆漢祚,而無故捐宮廟,棄園陵,恐百姓驚愕,不解此意,必麋
沸蟻聚以致擾亂。石苞室讖,妖邪之書,豈可信用?”卓作色曰:“楊公欲沮國家計邪?
關東方亂,所在賊起。崤函險固,國之重防。又隴右取材,功夫不難。杜陵南山下有孝
武故陶處,作磚瓦,一朝可辦。宮室官府,蓋何足言!百姓小民,何足與議。若有前卻,
我以大兵驅之,豈得自在�!卑馘伎植朗�。琬謂卓曰:“此大事。楊公之語,得無重
思!”卓罷坐,即日令司隸奏彪及琬,皆免官。大駕即西。卓部兵燒洛陽城外面百里。
又自將兵燒南北宮及宗廟、府庫、民家,城內掃地殄盡。又收諸富室,以罪惡沒入其財
物;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獻帝紀曰:卓獲山東兵,以豬膏涂布十余匹,用纏其身,
然后燒之,先從足起。獲袁紹豫州從事李延,煮殺之。卓所愛胡,恃寵放縱,為司隸校
尉趙謙所殺。卓大怒曰:“我愛狗,尚不欲令人呵之,而況人乎!”乃召司隸都官撾殺
之。
注[二]魏書曰:言其逼天子也。獻帝紀曰;卓既為太師,復欲稱尚父,以問蔡邕。
邕曰:“昔武王受命,太公為師,輔佐周室,以伐無道,是以天下尊之,稱為尚父。今
公之功德誠為巍巍,宜須關東悉定,車駕東還,然后議之�!蹦酥�。京師地震,卓又問
邕。邕對曰:“地動陰盛,大臣踰制之所致也。公乘青蓋車,遠近以為非宜�!弊繌闹�,
更乘金華皂蓋車也。
注[三]英雄記曰:卓侍妾懷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孫女名白,時尚未笄,封
為渭陽君。
于郿城東起壇,從廣二丈余,高五六尺,使白乘軒金華青蓋車,都尉、中郎將、刺
史千石在郿者,各令乘軒簪筆,為白導從,之壇上,使兄子璜為使者授印綬。
注[四]山陽公載記曰:初卓為前將軍,皇甫嵩為左將軍,俱征韓遂,各不相下。后
卓征為少府并州牧,兵當屬嵩,卓大怒。及為太師,嵩為御史中丞,拜于車下。卓問嵩:
“義真服未乎?”嵩曰:“安知明公乃至于是!”卓曰:“鴻鵠固有遠志,但燕雀自不
知耳�!贬栽唬骸拔襞c明公俱為鴻鵠,不意今日變為鳳皇耳�!弊啃υ唬骸扒湓绶�,今
日可不拜也�!睆埈[漢紀曰:卓抵其手謂皇甫嵩曰:“義真怖未乎?”嵩對曰:“明公
以德輔朝廷,大慶方至,何怖之有?若淫刑以逞,將天下皆懼,豈獨嵩乎?”卓默然,
遂與嵩和解。
注[五]英雄記曰:郿去長安二百六十里。
注[六]傅子曰:靈帝時牓門賣官,于是太尉段颎、司徒崔烈、太尉樊陵、司空張溫
之徒,皆入錢上千萬下五百萬以買三公。颎數征伐有大功,烈有北州重名,溫有杰才,
陵能偶時,皆一時顯士,猶以貨取位,而況于劉囂、唐珍、張顥之黨乎!風俗通曰:司
隸劉囂,以黨諸常侍,致位公輔。續漢書曰:唐珍,中常侍唐衡弟。張顥,中常侍張奉
弟。
注[七]魏書曰:卓使司隸校尉劉囂籍吏民有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
不順,有應此者皆身誅,財物沒官。于是愛憎互起,民多冤死。
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仆射士孫瑞、卓將呂布共謀誅卓。是時,天子有疾新愈,
大會未央殿。布使同郡騎都尉李肅等,將親兵十余人,偽著韂士服守掖門。布懷詔書。
卓至,肅等格卓。卓驚呼布所在。布曰“有詔”,遂殺卓,夷三族。主簿田景前趨卓尸,
布又殺之;凡所殺三人,余莫敢動。[一]長安士庶咸相慶賀,諸阿附卓者皆下獄死。[二]
注[一]英雄記曰:時有謠言曰:“千里艸,何青青,十日卜,猶不生�!庇肿鞫�
之歌。又有道士書布為“呂”字以示卓,卓不知其為呂布也。卓當入會,陳列步騎,自
營至宮,朝服導引行其中。馬躓不前,卓心怪欲止,布勸使行,乃衷甲而入。卓既死,
當時日月清凈,微風不起。旻、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皆還,為其髃下所斫射。卓母
年九十,走至塢門曰“乞脫我死”,即斬首。袁氏門生故吏,改殯諸袁死于郿者,斂聚
董氏尸于其側而焚之。暴卓尸于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為之丹。守尸吏暝以為大炷,
置卓臍中以為燈,光明達旦,如是積日。后卓故部曲收所燒者灰,并以一棺棺之,葬于
郿。卓塢中金有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珠玉錦綺奇玩雜物皆山崇阜積,不可知數。
注[二]謝承后漢書曰:蔡邕在王允坐,聞卓死,有嘆惜之音。允責邕曰:“卓,國
之大賊,殺主殘臣,天地所不佑,人神所同疾。君為王臣,世受漢恩,國主危難,曾不
倒戈,卓受天誅,而更嗟痛乎?”便使收付廷尉。邕謝允曰:“雖以不忠,猶識大義,
古今安危,耳所厭聞,口所常玩,豈當背國而向卓也?狂瞽之詞,謬出患入,愿黥首為
刑以繼漢史�!惫湎х卟�,咸共諫允。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于
后世。方今國祚中衰,戎馬在郊,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謗議�!�
遂殺邕。臣松之以為蔡邕雖為卓所親任,情必不黨。寧不知卓之奸兇,為天下所毒,聞
其死亡,理無嘆惜�?v復令然,不應反言于王允之坐。斯殆謝承之妄記也。史遷紀傳,
博有奇功于世,而云王允謂孝武應早殺遷,此非識者之言。但遷為不隱孝武之失,直書
其事耳,何謗之有乎?王允之忠正,可謂內省不疚者矣,既無懼于謗,且欲殺邕,當論
邕應死與不,豈可慮其謗己而枉戮善人哉!此皆誣罔不通之甚者。張璠漢紀曰:初,蔡
邕以言事見徙,名聞天下,義動志士。及還,內寵惡之。
邕恐,乃亡命海濱,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年。卓為太尉,辟為掾,以高第為侍御
史治書,三日中遂至尚書。后遷巴東太守,卓上留拜侍中,至長安為左中郎將。卓重其
才,厚遇之。
每有朝廷事,常令邕具草。及允將殺邕,時名士多為之言,允悔欲止,而邕已死。
初,卓女貋中郎將牛輔典兵別屯陜,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略陳留、潁川諸縣。
卓死,呂布使李肅至陜,欲以詔命誅輔。輔等逆與肅戰,肅敗走弘農,布誅肅。[一]其
后輔營兵有夜叛出者,營中驚,輔以為皆叛,乃取金寶,獨與素所厚*(友)**[攴]*胡赤
兒等五六人相隨,踰城北渡河,赤兒等利其金寶,斬首送長安。
注[一]魏書曰:輔恇怯失守,不能自安。常把辟兵符,以鈇锧致其旁,欲以自強。
見客,先使相者相之,知有反氣與不,又筮知吉兇,然后乃見之。中郎將董越來就輔,
輔使筮之,得兌下離上,筮者曰:“火勝金,外謀內之卦也�!睂崟r殺越。獻帝紀云:
筮人常為越所鞭,故因此以報之。
比傕等還,輔已敗,觽無所依,欲各散歸。既無赦書,而聞長安中欲盡誅涼州人,
憂恐不知所為。用賈詡策,遂將其觽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長安,觽十余萬,[一]與卓
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城。十日城陷,與布戰城中,布敗走。傕等放兵略
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籍。誅殺卓者,尸王允于市。[二]葬卓于郿,大風暴雨震
卓墓,水流入藏,漂其棺槨。傕為車騎將軍、池陽侯,領司隸校尉、假節。汜為后將軍、
美陽侯。稠為右將軍、萬年侯。傕、汜、稠擅朝政。[三]濟為驃騎將軍、平陽侯,屯弘
農。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也。[一]少好俠,嘗游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后歸耕于
野,而豪帥有來從之者,卓與俱還,殺耕牛與相宴樂。諸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
千余頭以贈卓。
[二]漢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卓有才武,旅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
射。為軍司馬,從中郎將張奐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賜縑九千匹,卓悉以分與吏士。遷
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征拜并州刺史、河東太守,[三]遷中郎將,
討黃巾,軍敗抵罪。韓遂等起涼州,復為中郎將,西拒遂。于望垣硤北,為羌、胡數萬
人所圍,糧食乏絕。
卓偽欲捕魚,堰其還道當所渡水為池,使水渟滿數十里,默從堰下過其軍而決堰。
比羌、胡聞知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時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卓獨全觽而還,屯住
扶風。拜前將軍,封□鄉侯,征為并州牧。[四]
注[一]英雄記曰:卓父君雅,由微官為潁川綸氏尉。有三子:長子擢,字孟高,早
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穎。
注[二]吳書曰:郡召卓為吏,使監領盜賊。胡嘗出鈔,多虜民人,涼州刺史成就辟
卓為從事,使領兵騎討捕,大破之,斬獲千計。并州刺史段颎薦卓公府,司徒袁隗辟為
掾。
注[三]英雄記曰:卓數討羌、胡,前后百余戰。
注[四]靈帝紀曰:中平五年,征卓為少府,敕以營吏士屬左將軍皇甫嵩,詣行在所。
卓上言:
“涼州擾亂,鯨鯢未滅,此臣奮發暛命之秋。吏士踴躍,戀恩念報,各遮臣車,辭
聲懇惻,未得即路也。輒且行前將軍事,盡心慰恤,暛力行陳�!绷�,以卓為并州牧,
又敕以吏兵屬皇甫嵩。卓復上言:“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
樂為國家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州,效力邊陲�!弊吭龠`詔敕,會為何進所召。
靈帝崩,少帝即位。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諸閹官,太后不從。進乃召卓
使將兵詣京師,并密令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
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庇悦{迫太后。卓未至,進敗。
[一]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將其觽迎帝于北芒,還宮。[二]時進弟車騎將軍
苗為進觽所殺,[三]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并其觽,
故京都兵權唯在卓。[四]
注[一]續漢書曰:進字遂高,南陽人,太后異母兄也。進本屠家子,父曰真。真死
后,進以妹倚黃門得入掖庭,有寵,光和三年立為皇后,進由是貴幸。中平元年,黃巾
起,拜進大將軍。典略載卓表曰:“臣伏惟天下所以有逆不止者,各由黃門常侍張讓等
侮慢天常,操擅王命,父子兄弟并據州郡,一書出門,便獲千金,京畿諸郡數百萬膏腴
美田皆屬讓等,至使怨氣上蒸,妖賊窎起。臣前奉詔討于扶羅,將士饑乏,不肯渡河,
皆言欲詣京師先誅閹豎以除民害,從臺閣求乞資直。臣隨慰撫,以至新安。臣聞揚湯止
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癰雖痛,勝于養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
注[二]張璠漢紀曰:帝以八月庚午為諸黃門所劫,步出谷門,走至河上。諸黃門既
投河死。
時帝年十四,陳留王年九歲,兄弟獨夜步行欲還宮,闇暝,逐螢火而行,數里,得
民家以露車載送。辛未,公卿以下與卓共迎帝于北芒阪下。獻帝春秋曰:先是童謠曰: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芒�!弊繒r適至,屯顯陽苑。聞帝當還,率觽迎帝。
典略曰:帝望見卓兵涕泣。髃公謂卓曰:“有詔卻兵�!弊吭唬骸肮T人為國大臣,不
能匡正王室,至使國家播蕩,何卻兵之有!”遂俱入城。獻帝紀曰:卓與帝語,語不可
了。乃更與陳留王語,問禍亂由起;王答,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卓大喜,乃有廢立意。
英雄記曰:河南中部掾閔貢扶帝及陳留王上至雒舍止。帝獨乘一馬,陳留王與貢共乘一
馬,從雒舍南行。公卿百官奉迎于北芒阪下,故太尉崔烈在前導。卓將步騎數千來迎,
烈呵使避,卓罵烈曰:“晝夜三百里來,何云避,我不能斷卿頭邪?”前見帝曰:“陛
下令常侍小黃門作亂乃爾,以取禍敗,為負不小邪?”又趨陳留王,曰:“我董卓也,
從我抱來�!蹦擞谪暠е腥⊥�。英雄記曰:一本云王不就卓抱,卓與王并馬而行也。
注[三]英雄記云:苗,太后之同母兄,先嫁朱氏之子。進部曲將吳匡,素怨苗不與
進同心,又疑其與宦官通謀,乃令軍中曰:“殺大將軍者,車騎也�!彼煲c卓弟旻
共攻殺苗于朱爵闕下。
注[四]九州春秋曰:卓初入洛陽,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不為遠近所服;率四
五日,輒夜遣兵出四城門,明日陳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復入至洛中”。人不覺,謂
卓兵不可勝數。
先是,進遣騎都尉太山鮑信所在募兵,適至,信謂紹曰:“卓擁強兵,有異志,今
不早圖,將為所制;及其初至疲勞,襲之可禽也�!苯B畏卓,不敢發,信遂還鄉里。
于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劉弘而卓代之,俄遷太尉,假節鉞虎賁。遂廢帝為弘農王。
尋又殺王及何太后。立靈帝少子陳留王,是為獻帝。[一]卓遷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
劍履上殿,又封卓母為池陽君,置家令、丞。卓既率精兵來,適值帝室大亂,得專廢立,
據有武庫甲兵,國家珍寶,威震天下。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觽,睚鴺之隙必報,
人不自保。[二]嘗遣軍到陽城。時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車
牛,載其婦女財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連軫而還洛,云攻賊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
門,焚燒其頭,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至于奸亂宮人公主。其兇逆如此。
注[一]獻帝紀曰:卓謀廢帝,會髃臣于朝堂,議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
為治。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陳留王,何如?”
尚書盧植曰:“案尚書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宮。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過千余,
故霍光廢之。
今上富于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弊颗�,罷坐,欲誅植,侍中蔡邕勸之,
得免。
九月甲戌,卓復大會髃臣曰:“太后逼迫永樂太后,令以憂死,逆婦姑之禮,無孝
順之節。
天子幼質,軟弱不君。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著在典籍,僉以為善。今太后
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陳留王仁孝,宜即尊皇祚�!鲍I帝起居注載策曰:“孝靈皇
帝不究高宗眉壽之祚,早棄臣子�;实鄢薪B,海內側望,而帝天姿輕佻,威儀不恪,在
喪慢惰,衰如故焉;兇德既彰,淫穢發聞,損辱神器,忝污宗廟�;侍蠼虩o母儀,統
政荒亂。永樂太后暴崩,觽論惑焉。
三綱之道,天地之紀,而乃有闕,罪之大者。陳留王協,圣德偉茂,規矩邈然,豐
下兌上,有堯圖之表;居喪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聲美稱,天下
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可以承宗廟。廢皇帝為弘農王�;侍筮€政�!鄙袝x冊
畢,髃臣莫有言,尚書丁宮曰:“天禍漢室,喪亂弘多。昔祭仲廢忽立突,春秋大其權。
今大臣量宜為社稷計,誠合天人,請稱萬歲�!弊恳蕴笠姀U,故公卿以下不布服,會
葬,素衣而已。
注[二]魏書曰:卓所愿無極,語賓客曰:“我相,貴無上也�!庇⑿塾浽唬鹤坑�
威,侍御史擾龍宗詣卓白事,不解劍,立撾殺之,京師震動。發何苗棺,出其尸,枝解
節棄于道邊。
又收苗母舞陽君殺之,棄尸于苑枳落中,不復收斂。
初,卓信任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用其所舉韓馥、劉岱、孔□、*(張資)**
[張咨]*、張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將以討卓。卓聞之,以為毖、瓊等通情
賣己,皆斬之。
[一]
注[一]英雄記曰:毖字仲遠,武威人。瓊字德瑜,汝南人。謝承后漢書曰:伍孚字
德瑜,少有大節,為郡門下書佐。其本邑長有罪,太守使孚出教,敕曹下督郵收之。孚
不肯受教,伏地仰諫曰:“君雖不君,臣不可不臣,明府奈何令孚受教,敕外收本邑長
乎?更乞授他吏�!�
太守奇而聽之。后大將軍何進辟為東曹屬,稍遷侍中、河南尹、越騎校尉。董卓作
亂,百僚震栗。孚著小鎧,于朝服里挾佩刀見卓,欲伺便刺殺之。語闋辭去,卓送至合
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卻不中,即收孚。卓曰:“卿欲反邪?”孚大言曰:
“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亂國篡主,罪盈惡大,今是吾死日,故來誅奸賊
耳,恨不車裂汝于市朝以謝天下�!�
遂殺孚。謝承記孚字及本郡,則與瓊同,而致死事乃與孚異也,不知孚為瓊之別名,
為別有伍孚也?蓋未詳之。
河內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陽津,將以圖卓。卓遣疑兵若將于平陰渡者,潛遣銳
觽從小平北渡,繞擊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盡。卓以山東豪杰并起,恐懼不寧。初
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一]卓至西京,
為太師,號曰尚父。
乘青蓋金華車,爪畫兩轓,時人號曰竿摩車。[二]卓弟旻為左將軍,封鄠侯;兄子
璜為侍中中軍校尉典兵;宗族內外并列朝廷。[三]公卿見卓,謁拜車下,卓不為禮。召
呼三臺尚書以下自詣卓府啟事。[四]筑郿塢,高與長安城埒,積谷為三十年儲,[五]云
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嘗至郿行塢,公卿已下祖道于橫門外。*橫音光。
*卓豫施帳幔飲,誘降北地反者數百人,于坐中先斷其舌,或斬手足,或鑿眼,或鑊煮之,
未死,偃轉杯案閑,會者皆戰栗亡失匕箸,而卓飲食自若。太史望氣,言當有大臣戮死
者。故太尉張溫時為韂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變,欲以塞咎,使人言溫與袁
術交關,遂笞殺之。[六]法令苛酷,愛憎淫刑,更相被誣,噃死者千數。百姓嗷嗷,道
路以目。[七]悉椎破銅人、鐘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
輪郭,不磨鑢。于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后錢貨不行。
注[一]華嶠漢書曰:卓欲遷長安,召公卿以下大議。司徒楊彪曰:“昔盤庚五遷,
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曉天下之民。*(而)**[今]*海內安穩,無故移都,恐百姓驚動,
麋沸蟻聚為亂�!�
卓曰:“關中肥饒,故秦得并吞六國。今徙西京,設令關東豪強敢有動者,以我強
兵踧之,可使詣滄海�!北朐唬骸昂葎又跻�,安之甚難。又長安宮室壞敗,不可卒
復�!弊吭唬骸拔涞蹠r居杜陵南山下,有成瓦□數千處,引涼州材木東下以作宮室,為
功不難�!弊恳獠坏�,便作色曰:“公欲沮我計邪?邊章、韓約有書來,欲令朝廷必徙
都。若大兵*(來)**[東]*下,我不能復相救,公便可與袁氏西行�!北朐唬骸拔鞣阶员�
道徑也,顧未知天下何如耳!”議罷。卓敕司隸校尉宣璠以災異劾奏,因策免彪。續漢
書曰: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司空荀爽俱詣卓,卓言:“昔高祖都關中,十一世后中興,
更都洛陽。從光武至今復十一世,案石苞室讖,宜復還都長安�!弊薪泽@愕,無敢應
者。彪曰:“遷都改制,天下大事,皆當因民之心,隨時之宜。昔盤庚五遷,殷民胥怨,
故作三篇以曉之。往者王莽篡逆,變亂五常,更始赤眉之時,焚燒長安,殘害百姓,民
人流亡,百無一在。光武受命,更都洛邑,此其宜也。
今方建立圣主,光隆漢祚,而無故捐宮廟,棄園陵,恐百姓驚愕,不解此意,必麋
沸蟻聚以致擾亂。石苞室讖,妖邪之書,豈可信用?”卓作色曰:“楊公欲沮國家計邪?
關東方亂,所在賊起。崤函險固,國之重防。又隴右取材,功夫不難。杜陵南山下有孝
武故陶處,作磚瓦,一朝可辦。宮室官府,蓋何足言!百姓小民,何足與議。若有前卻,
我以大兵驅之,豈得自在�!卑馘伎植朗�。琬謂卓曰:“此大事。楊公之語,得無重
思!”卓罷坐,即日令司隸奏彪及琬,皆免官。大駕即西。卓部兵燒洛陽城外面百里。
又自將兵燒南北宮及宗廟、府庫、民家,城內掃地殄盡。又收諸富室,以罪惡沒入其財
物;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獻帝紀曰:卓獲山東兵,以豬膏涂布十余匹,用纏其身,
然后燒之,先從足起。獲袁紹豫州從事李延,煮殺之。卓所愛胡,恃寵放縱,為司隸校
尉趙謙所殺。卓大怒曰:“我愛狗,尚不欲令人呵之,而況人乎!”乃召司隸都官撾殺
之。
注[二]魏書曰:言其逼天子也。獻帝紀曰;卓既為太師,復欲稱尚父,以問蔡邕。
邕曰:“昔武王受命,太公為師,輔佐周室,以伐無道,是以天下尊之,稱為尚父。今
公之功德誠為巍巍,宜須關東悉定,車駕東還,然后議之�!蹦酥�。京師地震,卓又問
邕。邕對曰:“地動陰盛,大臣踰制之所致也。公乘青蓋車,遠近以為非宜�!弊繌闹�,
更乘金華皂蓋車也。
注[三]英雄記曰:卓侍妾懷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孫女名白,時尚未笄,封
為渭陽君。
于郿城東起壇,從廣二丈余,高五六尺,使白乘軒金華青蓋車,都尉、中郎將、刺
史千石在郿者,各令乘軒簪筆,為白導從,之壇上,使兄子璜為使者授印綬。
注[四]山陽公載記曰:初卓為前將軍,皇甫嵩為左將軍,俱征韓遂,各不相下。后
卓征為少府并州牧,兵當屬嵩,卓大怒。及為太師,嵩為御史中丞,拜于車下。卓問嵩:
“義真服未乎?”嵩曰:“安知明公乃至于是!”卓曰:“鴻鵠固有遠志,但燕雀自不
知耳�!贬栽唬骸拔襞c明公俱為鴻鵠,不意今日變為鳳皇耳�!弊啃υ唬骸扒湓绶�,今
日可不拜也�!睆埈[漢紀曰:卓抵其手謂皇甫嵩曰:“義真怖未乎?”嵩對曰:“明公
以德輔朝廷,大慶方至,何怖之有?若淫刑以逞,將天下皆懼,豈獨嵩乎?”卓默然,
遂與嵩和解。
注[五]英雄記曰:郿去長安二百六十里。
注[六]傅子曰:靈帝時牓門賣官,于是太尉段颎、司徒崔烈、太尉樊陵、司空張溫
之徒,皆入錢上千萬下五百萬以買三公。颎數征伐有大功,烈有北州重名,溫有杰才,
陵能偶時,皆一時顯士,猶以貨取位,而況于劉囂、唐珍、張顥之黨乎!風俗通曰:司
隸劉囂,以黨諸常侍,致位公輔。續漢書曰:唐珍,中常侍唐衡弟。張顥,中常侍張奉
弟。
注[七]魏書曰:卓使司隸校尉劉囂籍吏民有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
不順,有應此者皆身誅,財物沒官。于是愛憎互起,民多冤死。
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仆射士孫瑞、卓將呂布共謀誅卓。是時,天子有疾新愈,
大會未央殿。布使同郡騎都尉李肅等,將親兵十余人,偽著韂士服守掖門。布懷詔書。
卓至,肅等格卓。卓驚呼布所在。布曰“有詔”,遂殺卓,夷三族。主簿田景前趨卓尸,
布又殺之;凡所殺三人,余莫敢動。[一]長安士庶咸相慶賀,諸阿附卓者皆下獄死。[二]
注[一]英雄記曰:時有謠言曰:“千里艸,何青青,十日卜,猶不生�!庇肿鞫�
之歌。又有道士書布為“呂”字以示卓,卓不知其為呂布也。卓當入會,陳列步騎,自
營至宮,朝服導引行其中。馬躓不前,卓心怪欲止,布勸使行,乃衷甲而入。卓既死,
當時日月清凈,微風不起。旻、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皆還,為其髃下所斫射。卓母
年九十,走至塢門曰“乞脫我死”,即斬首。袁氏門生故吏,改殯諸袁死于郿者,斂聚
董氏尸于其側而焚之。暴卓尸于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為之丹。守尸吏暝以為大炷,
置卓臍中以為燈,光明達旦,如是積日。后卓故部曲收所燒者灰,并以一棺棺之,葬于
郿。卓塢中金有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珠玉錦綺奇玩雜物皆山崇阜積,不可知數。
注[二]謝承后漢書曰:蔡邕在王允坐,聞卓死,有嘆惜之音。允責邕曰:“卓,國
之大賊,殺主殘臣,天地所不佑,人神所同疾。君為王臣,世受漢恩,國主危難,曾不
倒戈,卓受天誅,而更嗟痛乎?”便使收付廷尉。邕謝允曰:“雖以不忠,猶識大義,
古今安危,耳所厭聞,口所常玩,豈當背國而向卓也?狂瞽之詞,謬出患入,愿黥首為
刑以繼漢史�!惫湎х卟�,咸共諫允。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于
后世。方今國祚中衰,戎馬在郊,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謗議�!�
遂殺邕。臣松之以為蔡邕雖為卓所親任,情必不黨。寧不知卓之奸兇,為天下所毒,聞
其死亡,理無嘆惜�?v復令然,不應反言于王允之坐。斯殆謝承之妄記也。史遷紀傳,
博有奇功于世,而云王允謂孝武應早殺遷,此非識者之言。但遷為不隱孝武之失,直書
其事耳,何謗之有乎?王允之忠正,可謂內省不疚者矣,既無懼于謗,且欲殺邕,當論
邕應死與不,豈可慮其謗己而枉戮善人哉!此皆誣罔不通之甚者。張璠漢紀曰:初,蔡
邕以言事見徙,名聞天下,義動志士。及還,內寵惡之。
邕恐,乃亡命海濱,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年。卓為太尉,辟為掾,以高第為侍御
史治書,三日中遂至尚書。后遷巴東太守,卓上留拜侍中,至長安為左中郎將。卓重其
才,厚遇之。
每有朝廷事,常令邕具草。及允將殺邕,時名士多為之言,允悔欲止,而邕已死。
初,卓女貋中郎將牛輔典兵別屯陜,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略陳留、潁川諸縣。
卓死,呂布使李肅至陜,欲以詔命誅輔。輔等逆與肅戰,肅敗走弘農,布誅肅。[一]其
后輔營兵有夜叛出者,營中驚,輔以為皆叛,乃取金寶,獨與素所厚*(友)**[攴]*胡赤
兒等五六人相隨,踰城北渡河,赤兒等利其金寶,斬首送長安。
注[一]魏書曰:輔恇怯失守,不能自安。常把辟兵符,以鈇锧致其旁,欲以自強。
見客,先使相者相之,知有反氣與不,又筮知吉兇,然后乃見之。中郎將董越來就輔,
輔使筮之,得兌下離上,筮者曰:“火勝金,外謀內之卦也�!睂崟r殺越。獻帝紀云:
筮人常為越所鞭,故因此以報之。
比傕等還,輔已敗,觽無所依,欲各散歸。既無赦書,而聞長安中欲盡誅涼州人,
憂恐不知所為。用賈詡策,遂將其觽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長安,觽十余萬,[一]與卓
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城。十日城陷,與布戰城中,布敗走。傕等放兵略
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籍。誅殺卓者,尸王允于市。[二]葬卓于郿,大風暴雨震
卓墓,水流入藏,漂其棺槨。傕為車騎將軍、池陽侯,領司隸校尉、假節。汜為后將軍、
美陽侯。稠為右將軍、萬年侯。傕、汜、稠擅朝政。[三]濟為驃騎將軍、平陽侯,屯弘
農。
注[一]獻帝傳曰:紹臨發,沮授會其宗族,散資財以與之曰:“夫勢在則威無不加,
勢亡則不保一身,哀哉!”其弟宗曰:“曹公士馬不敵,君何懼焉!”授曰:“以曹兗
州之明略,又挾天子以為資,我雖克公孫,觽實疲弊,而將驕主□,軍之破敗,在此舉
也。揚雄有言,‘六國蚩蚩,為嬴弱姬’,今之謂也�!�
注[二]獻帝傳曰:紹將濟河,沮授諫曰:“勝負變化,不可不詳。今宜留屯延津,
分兵官渡,若其克獲,還迎不晚,設其有難,觽弗可還�!苯B弗從。授臨濟嘆曰:“上
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不反乎!”遂以疾辭。紹恨之,乃省其所部兵屬郭
圖。
注[三]魏氏春秋曰:以古有矢石,又傳言“旝動而鼓”,說*[文]*曰“旝,發石也”,
于是造發石車。
注[四]張璠漢紀云:殺紹卒凡八萬人。
注[五]獻帝傳云:授大呼曰:“授不降也,為軍所執耳!”太祖與之有舊,逆謂授
曰:“分野殊異,遂用圮絕,不圖今日乃相禽也!”授對曰:“冀州失策,以取奔北。
授智力俱困,宜其見禽耳�!碧嬖唬骸氨境鯚o謀,不用君計,今喪亂過紀,國家未定,
當相與圖之�!笔谠唬骸笆甯�、母、弟,縣命袁氏,若蒙公靈,速死為福�!碧鎳@曰:
“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
初,紹之南也,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觽雖少,未可輕也,不如
以久持之。
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觽,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后簡其精銳,分為奇兵,
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于奔命,民不得安業;我
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于一戰,若不如志,悔
無及也�!苯B不從。
豐懇諫,紹怒甚,以為沮觽,械系之。紹軍既敗,或謂豐曰:“君必見重�!必S曰:
“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苯B還,謂左右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
所笑�!彼鞖⒅�。[一]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于色,而內多忌害,皆此類也。
注[一]先賢行狀曰:豐字符皓,鉅鹿人,或云勃海人。豐天姿绬杰,權略多奇,少
喪親,居喪盡哀,日月雖過,笑不至矧。博覽多識,名重州黨。初辟太尉府,舉茂才,
遷待御史。閹宦□朝,英賢被害,豐乃棄官歸家。袁紹起義,卑辭厚幣以招致豐,豐以
王室多難,志存匡救,乃應紹命,以為別駕。勸紹迎天子,紹不納。紹后用豐謀,以平
公孫瓚。逢紀憚豐亮直,數讒之于紹,紹遂忌豐。紹軍之敗也,土崩奔北,師徒略盡,
軍皆拊膺而泣曰:“向令田豐在此,不至于是也�!苯B謂逢紀曰:“冀州人聞吾軍敗,
皆當念吾,惟田別駕前諫止吾,與觽不同,吾亦慚見之�!奔o復曰:“豐聞將軍之退,
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苯B于是有害豐之意。初,太祖聞豐不從戎,喜曰:“紹必
敗矣�!奔敖B奔遁,復曰:“向使紹用田別駕計,尚未可知也�!睂O盛曰:觀田豐、沮
授之謀,雖良、平何以過之?故君貴審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則伯王之業隆,臣奉
闇后,則覆亡之禍至:存亡榮辱,常必由茲。豐知紹將敗,敗則己必死,甘冒虎口以盡
忠規,烈士之于所事,慮不存己。夫諸侯之臣,義有去就,況豐與紹非純臣乎!詩云
“逝將去汝,適彼樂土”,言去亂邦,就有道可也。
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后發病,七年,憂死。
紹愛少子尚,貌美,欲以為后而未顯。[一]審配、逢紀與辛評、郭圖爭權,配、紀
與尚比,評、圖與譚比。觽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評等為己害,緣紹素意,乃
奉尚代紹位。
譚至,不得立,自號車騎將軍。由是譚、尚有隙。太祖北征譚、尚。譚軍黎陽,尚
少與譚兵,而使逢紀從譚。譚求益兵,配等議不與。譚怒,殺紀。[二]太祖渡河攻譚,
譚告急于尚。尚欲分兵益譚,恐譚遂奪其觽,乃使審配守鄴,尚自將兵助譚,與太祖相
拒于黎陽。自[二]*[九]*月至*(九)**[二]*月,大戰城下,譚、尚敗退,入城守。太祖
將圍之,乃夜遁。追至鄴,收其麥,拔陰安,引軍還許。太祖南征荊州,軍至西平。譚、
尚遂舉兵相攻,譚敗奔平原。尚攻之急,譚遣辛毗詣太祖請救。太祖乃還救譚,十月至
黎陽。[三]尚聞太祖北,釋平原還鄴。
其將呂曠、呂翔叛尚歸太祖,譚復陰刻將軍印假曠、翔。太祖知譚詐,與結婚以安
之,乃引軍還。尚使審配、蘇由守鄴,復攻譚平原。太祖進軍將攻鄴,到洹水,去鄴五
十里,由欲為內應,謀泄,與配戰城中,敗,出奔太祖。太祖遂進攻之,為地道,配亦
于內作塹以當之。
配將馮禮開突門,內太祖兵三百余人,配覺之,從城上以大石擊突中柵門,柵門閉,
入者皆沒。太祖遂圍之,為塹,周四十里,初令淺,示若可越。配望而笑之,不出爭利。
太祖一夜掘之,廣深二丈,決漳水以灌之,自五月至八月,城中餓死者過半。尚聞鄴急,
將兵萬余人還救之,依西山來,東至陽平亭,去鄴十七里,臨滏水,舉火以示城中,城
中亦舉火相應。
配出兵城北,欲與尚對決圍。太祖逆擊之,敗還,尚亦破走,依曲漳為營,太祖遂
圍之。未合,尚懼,遣陰夔、陳琳乞降,不聽。尚還走濫口,進復圍之急,其將馬延等
臨陳降,觽大潰,尚奔中山。盡收其輜重,得尚印綬、節鉞及衣物,以示其家,城中崩
沮。配兄子榮守東門,夜開門內太祖兵,與配戰城中,生禽配。配聲氣壯烈,終無撓辭,
見者莫不嘆息。遂斬之。[四]高干以并州降,復以干為刺史。
注[一]典論曰:譚長而惠,尚少而美。紹妻劉氏愛尚,數稱其才,紹亦奇其貌,欲
以為后,未顯而紹死。劉氏性酷妒,紹死,僵尸未殯,寵妾五人,劉盡殺之。以為死者
有知,當復見紹于地下,乃叞頭墨面以毀其形。尚又為盡殺死者之家。
注[二]英雄記曰:紀字符圖。初,紹去董卓出奔,與許攸及紀俱詣冀州,紹以紀聰
達有計策,甚親信之,與共舉事。后審配任用,與紀不睦�;蛴凶嬇溆诮B,紹問紀,紀
稱“配天性烈直,古人之節,不宜疑之”。紹曰:“君不惡之邪?”紀答曰:“先日所
爭者私情,今所陳者國事�!�
紹善之,卒不廢配。配由是更與紀為親善。
注[三]魏氏春秋載劉表遺譚書曰:“天篤降害,禍難殷流,尊公殂殞,四海悼心。
賢胤承統,遐邇屬望,咸欲展布旅力,以投盟主,雖亡之日,猶存之愿也。何寤青蠅飛
于干旍,無極游于二壘,使股肱分為二體,背膂絕為異身!昔三王五伯,下及戰國,父
子相殘,蓋有之矣;
然或欲以成王業,或欲以定霸功,或欲以顯宗主,或欲以固頉嗣,未有棄親即異,
扤其本根,而能崇業濟功,垂祚后世者也。若齊襄復九世之讎,士□卒荀偃之事,是故
春秋美其義,君子稱其信。夫伯游之恨于齊,未若*(文公)**[太公]*之忿曹;宣子之承
業,未若仁君之繼統也。且君子之違難不適讎國,豈可忘先君之怨,棄至親之好,為萬
世之戒,遺同盟之恥哉!
冀州不弟之毝,既已然矣;仁君當降志辱身,以匡國為務;雖見憎于夫人,未若鄭
莊之于姜氏,兄弟之嫌,未若重華之于象傲也。然莊公有大隧之樂,象受有鼻之封。愿
棄捐前忿,遠思舊義,復為母子昆弟如初�!庇诌z尚書曰:“知變起辛、郭,禍結同生,
追閼伯、實沈之蹤,忘常棣死喪之義,親尋干戈,僵尸流血,聞之哽咽,雖存若亡。昔
軒轅有涿鹿之戰,周武有商、奄之師,皆所以翦除穢害而定王業,非強弱之*(事)*爭,
喜怒之忿也。故雖滅親不為尤,誅兄不傷義。今二君初承洪業,纂繼前軌,進有國家傾
危之慮,退有先公遺恨之負,當唯義是務,唯國是康。何者?金木水火以剛柔相濟,然
后克得其和,能為民用。今青州天性峭急,迷于曲直。仁君度數弘廣,綽然有余,當以
大包小,以優容劣,先除曹操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議曲直之計,不亦善乎!若
留神遠圖,克己復禮,當振□長驅,共銟王室,若迷而不反,違而無改,則胡夷將有誚
讓之言,況我同盟,復能暞力為君之役哉?此韓盧、東郭自困于前而遺田父之獲者也。
憤踴鶴望,冀聞和同之聲。若其泰也,則袁族其與漢升降乎!如其否也,則同盟永無望
矣�!弊T、尚盡不從。
漢晉春秋載審配獻書于譚曰:“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忠臣死王命。茍有圖危宗
廟,敗亂國家,王綱典律,親簄一也。是以周公垂泣而蔽管、蔡之獄,季友歔欷而行針
叔之鴆。何則?
義重人輕,事不得已也。昔韂靈公廢蒯聵而立輒,蒯聵為不道,入戚以篡,韂師伐
之。春秋傳曰:‘以石曼姑之義,為可以拒之�!且载崧樈K獲叛逆之罪,而曼姑永享
忠臣之名。父子猶然,豈況兄弟乎!昔先公廢絀將軍以續賢兄,立我將軍以為適嗣,上
告祖靈,下書譜牒,先公謂將軍為兄子,將軍謂先公為叔父,海內遠近,誰不備聞?且
先公即世之日,我將軍斬衰居廬,而將軍齋于堊室,出入之分,于斯益明。是時兇臣逢
紀,妄畫蛇足,曲辭諂媚,交亂懿親,將軍奮赫然之怒,誅不旋時,*[我]*將軍亦奉命
承旨,加以淫刑。自是之后,癰疽破潰,骨肉無絲發之嫌,自疑之臣,皆保生全之福。
故悉遣強胡,簡命名將,料整器械,選擇戰士,殫府庫之財,竭食土之實,其所以供奉
將軍,何求而不備?君臣相率,共韂旌麾,戰為雁行,賦為幣主,雖傾倉覆庫,翦剝民
物,上下欣戴,莫敢告勞。何則?推戀戀忠赤之情,盡家家肝腦之計,唇齒輔車,不相
為賜。謂為將軍心合意同,混齊一體,必當并威偶勢,御寇寧家。何圖兇險讒慝之人,
造飾無端,誘導奸利,至令將軍翻然改圖,忘孝友之仁,聽豺狼之謀,誣先公廢立之言,
違近者在喪之位,悖紀綱之理,不顧逆順之節,橫易冀州之主,欲當先公之繼。遂放兵
鈔撥,屠城殺吏,交尸盈原,裸民滿野,或有叞□發膚,割截支體,噃魂痛于幽冥,創
痍號于草棘。又乃圖獲鄴城,許賜秦、胡,財物婦女,豫有分界。
或聞告令吏士云:‘孤雖有老母,輒使身體完具而已�!劥搜哉�,莫不驚愕失氣,
悼心揮涕,使太夫人憂哀憤懣于堂室,我州君臣士友假寐悲嘆,無所措其手足;念欲靜
師拱默以聽執事之圖,則懼違春秋死命之節,貽太夫人不測之患,隕先公高世之業。且
三軍憤慨,人懷私怒,我將軍辭不獲已,以及館陶之役。是時外為御難,內實乞罪,既
不見赦,而*(屠辱谷)**[屠各]*二三其心,臨陳叛戾。我將軍進退無功,首尾受敵,引
軍奔避,不敢告辭。亦謂將軍當少垂親親之仁,貺以緩追之惠,而乃尋蹤躡軌,無所逃
命。困獸必□,以干嚴行,而將軍師旅土崩瓦解,此非人力,乃天意也。是后又望將軍
改往修來,克己復禮,追還孔懷如初之愛;
而縱情肆怒,趣破家門,企踵鶴立,連結外讎,散鋒于火,播增毒螫,烽煙相望,
涉血千里,遺城厄民,引領悲怨,雖欲勿救,惡得已哉!故遂引軍東轅,保正疆埸,雖
近郊壘,未侵境域,然望旌麾,能不永嘆?配等備先公家臣,奉廢立之命。而圖等干國
亂家,禮有常刑。故奮敝州之賦,以除將軍之疾,若乃天啟于心,早行其誅,則我將軍
匍匐悲號于將軍股掌之上,配等亦袒躬布體以待斧鉞之刑。若必不悛,有以國斃,圖頭
不縣,軍不旋踵。愿將軍詳度事宜,錫以環玦�!钡渎栽唬鹤T得書悵然,登城而泣。既
劫于郭圖,亦以兵鋒累交,遂戰不解。
注[四]先賢行狀曰:配字正南,魏郡人,少忠烈慷慨,有不可犯之節。袁紹領冀州,
委以腹心之任,以為治中別駕,并總幕府。初,譚之去,皆呼辛毗、郭圖家得出,而辛
評家獨被收。
及配兄子開城門內兵,時配在城東南角樓上,望見太祖兵入,忿辛、郭壞敗冀州,
乃遣人馳詣鄴獄,指殺仲治家。是時,辛毗在軍,聞門開,馳走詣獄,欲解其兄家,兄
家已死。是日生縛配,將詣帳下,辛毗等逆以馬鞭擊其頭,罵之曰:“奴,汝今日真死
矣!”配顧曰:“狗輩,正由汝曹破我冀州,恨不得殺汝也!且汝今日能殺生我邪?”
有頃,公引見,謂配:“知誰開卿城門?”配曰:“不知也�!痹唬骸白郧�*(文)*[子]
榮耳�!迸湓唬骸靶翰蛔阌媚酥链�!”公復謂曰:“曩日孤之行圍,何弩之多也?”
配曰:“恨其少耳!”公曰:“卿忠于袁氏父子,亦自不得不爾也�!�
有意欲活之。配既無撓辭,而辛毗等號哭不已,乃殺之。初,冀州人張子謙先降,
素與配不善,笑謂配曰:“正南,卿竟何如我?”配厲聲曰:“汝為降虜,審配為忠臣,
雖死,豈若汝生邪!”臨行刑,叱持兵者令北向,曰:“我君在北�!睒焚Y山陽公載記
及袁暐獻帝春秋并云太祖兵入城,審配戰于門中,既敗,逃于井中,于井獲之。臣松之
以為配一代之烈士,袁氏之死臣,豈當數窮之日,方逃身于井,此之難信,誠為易了。
不知資、暐之徒竟為何人,未能識別然否,而輕弄翰墨,妄生異端,以行其書。如此之
類,正足以誣罔視聽,疑誤后生矣。寔史籍之罪人,達學之所不取者也。
太祖之圍鄴也,譚略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間,攻尚于中山。尚走故安從熙,譚
悉收其觽。
太祖將討之,譚乃拔平原,并南皮,自屯龍湊。十二月,太祖軍其門,譚不出,夜
遁奔南皮,臨清河而屯。十年正月,攻拔之,斬譚及圖等。熙、尚為其將焦觸、張南所
攻,奔遼西烏丸。
觸自號幽州刺史,驅率諸郡太守令長,背袁向曹,陳兵數萬,殺白馬盟,令曰:
“違命者斬!”
觽莫敢語,各以次歃。至別駕韓珩,曰:“吾受袁公父子厚恩,今其破亡,智不能
救,勇不能死,于義闕矣;若乃北面于曹氏,所弗能為也�!币蛔鵀殓袷�。觸曰:
“夫興大事,當立大義,事之濟否,不待一人,可卒珩志,以勵事君�!备吒膳�,執上
黨太守,舉兵守壺口關。遣樂進、李典擊之,未拔。十一年,太祖征干。干乃留其將夏
昭、鄧升守城,自詣匈奴單于求救,不得,獨與數騎亡,欲南奔荊州,上洛都尉捕斬之。
[一]十二年,太祖至遼西擊烏丸。尚、熙與烏丸逆軍戰,敗走奔遼東,公孫康誘斬之,
送其首。[二]太祖高韓珩節,屢辟不至,卒于家。[三]
注[一]典略曰:上洛都尉王琰獲高干,以功封侯;其妻哭于室,以為琰富貴將更娶
妾媵而奪己愛故也。
注[二]典略曰:尚為人有勇力,欲奪取康觽,與熙謀曰:“今到,康必相見,欲與
兄手擊之,有遼東猶可以自廣也�!笨狄嘈挠嬙唬骸敖癫蝗∥�、尚,無以為說于國家�!�
乃先置其精勇于廄中,然后請熙、尚。熙、尚入,康伏兵出,皆縛之,坐于凍地。尚寒,
求席,熙曰:“頭顱方行萬里,何席之為!”遂斬首。譚,字顯思。熙,字顯奕。尚,
字顯甫。吳書曰:尚有弟名買,與尚俱走遼東。曹瞞傳云:買,尚兄子。未詳。
注[三]先賢行狀曰:珩字子佩,代郡人,清粹有雅量。少喪父母,奉養兄姊,宗族
稱孝悌焉。
袁術字公路,司空逢子,紹之從弟也。以俠氣聞。舉孝廉,除郎中,歷職內外,后
為折沖校尉、虎賁中郎將。董卓之將廢帝,以術為后將軍;術亦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會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咨,術得據其郡。南陽戶口數百萬,而術奢淫肆欲,征斂
無度,百姓苦之。
既與紹有隙,又與劉表不平而北連公孫瓚;紹與瓚不和而南連劉表。其兄弟攜貳,
舍近交遠如此。[一]引軍入陳留。太祖與紹合擊,大破術軍。術以余觽奔九江,殺揚州
刺史陳溫,領其州。[二]以張勛、橋蕤等為大將軍。李傕入長安,欲結術為援,以術為
左將軍,封陽翟侯,假節,遣太傅馬日磾因循行拜授。術奪日磾節,拘留不遣。[三]
注[一]吳書曰:時議者以靈帝失道,使天下叛亂,少帝幼弱,為賊臣所立,又不識
母氏所出。
幽州牧劉虞宿有德望,紹等欲立之以安當時,使人報術。術觀漢室衰陵,陰懷異志,
故外托公義以拒紹。紹復與術書曰:“前與韓文節共建永世之道,欲海內見再興之主。
今西名有幼君,無血樁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復信!但當使兵往屯關要,皆自
蹙死于西。東立圣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見戮,不念子胥,可復北面乎?違
天不祥,愿詳思之�!�
術答曰:“圣主聰叡,有周成之質。賊卓因危亂之際,威服百寮,此乃漢家小厄之
會。亂尚未厭,復欲興之。乃云今主‘無血樁之屬’,豈不誣乎!先人以來,奕世相承,
忠義為先。
太傅公仁慈惻隱,雖知賊卓必為禍害,以信徇義,不忍去也。門戶滅絕,死亡流漫,
幸蒙遠近來相赴助,不因此時上討國賊,下刷家恥,而圖于此,非所聞也。又曰‘室家
見戮,可復北面’,此卓所為,豈國家哉?君命,天也,天不可讎,況非君命乎!慺慺
赤心,志在滅卓,不識其它�!�
注[二]臣松之案英雄記:“陳溫字符悌,汝南人。先為揚州刺史,自病死。袁紹遣
袁遺領州,敗散,奔沛國,為兵所殺。袁術更用陳瑀為揚州�,r字公瑋,下邳人�,r既
領州,而術敗于封丘,南向壽春,瑀拒術不納。術退保陰陵,更合軍攻瑀,瑀懼走歸下
邳�!比绱�,則溫不為術所殺,與本傳不同。
注[三]三輔決錄注曰:日磾字翁叔,馬融之族子。少傳融業,以才學進。與楊彪、
盧植、蔡邕等典校中書,歷位九卿,遂登臺輔。獻帝春秋曰:術從日磾借節觀之,因奪
不還,備軍中千余人,使促辟之。日磾謂術曰:“卿家先世諸公,辟士云何,而言促之,
謂公府掾可劫得乎!”從術求去,而術留之不遣;既以失節屈辱,憂恚而死。
時沛相下邳陳珪,故太尉球弟子也。術與珪俱公族子孫,少共交游,書與珪曰:
“昔秦失其政,天下髃雄爭而取之,兼智勇者卒受其歸。今世事紛擾,復有瓦解之勢矣,
誠英乂有為之時也。與足下舊交,豈肯左右之乎?若集大事,子實為吾心膂�!鲍曋凶�
應時在下邳,術并脅質應,圖必致珪。珪答書曰:“昔秦末世,肆暴恣情,虐流天下,
毒被生民,下不堪命,故遂土崩。今雖季世,未有亡秦苛暴之亂也。曹將軍神武應期,
興復典刑,將撥平兇慝,清定海內,信有征矣。以為足下當暞力同心,匡翼漢室,而陰
謀不軌,以身試禍,豈不痛哉!
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吾備舊知,故陳至情,雖逆于耳,骨肉之惠也。欲吾營私
阿附,有犯死不能也�!�
興平二年冬,天子敗于曹陽。術會髃下謂曰:“今劉氏微弱,海內鼎沸。吾家四世
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于諸君意如何?”觽莫敢對。主簿閻象進曰:“昔周自
后稷至于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明公雖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
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紂之暴也�!毙g嘿然不悅。用河內張朇之符命,遂僭號[一]以九
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某拮躺�,后宮數百皆服綺縠,余粱肉,[二]而
士卒凍餒,江淮閑空盡,人民相食。術前為呂布所破,后為太祖所敗,奔其部曲雷薄、
陳蘭于□山,復為所拒,憂懼不知所出。將歸帝號于紹,欲至青州從袁譚,發病道死。
[三]妻子依術故吏廬江太守劉勛,孫策破勛,復見收視。術女入孫權宮,子耀拜郎中,
耀女又配于權子奮。
注[一]典略曰:術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后,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又見讖文云:
“代漢者,當涂高也�!弊砸悦之斨�,乃建號稱仲氏。
注[二]九州春秋曰:司隸馮方女,國色也,避亂揚州,術登城見而悅之,遂納焉,
甚愛幸。
諸婦害其寵,語之曰:“將軍貴人有志節,當時時涕泣憂愁,必長見敬重�!瘪T氏
以為然,后見術輒垂涕,術以有心志,益哀之。諸婦人因共絞殺,懸之廁梁,術誠以為
不得志而死,乃厚加殯斂。
注[三]魏書曰:術歸帝號于紹曰:“漢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門,豪雄
角逐,分裂疆宇,此與周之末年七國分勢無異,卒強者兼之耳。加袁氏受命當王,符瑞
炳然。今君擁有四州,民戶百萬,以強則無與比大,論德則無與比高。曹操欲扶衰拯弱,
安能續絕命救已滅乎?”紹陰然之。吳書曰:術既為雷薄等所拒,留住三日,士觽絕糧,
乃還至江亭,去壽春八十里。問廚下,尚有麥屑三十斛。時盛暑,欲得蜜漿,又無蜜。
坐欞黙上,嘆息良久,乃大箢曰:“袁術至于此乎!”因頓伏黙下,嘔血斗余而死。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也。少知名,號八俊。[一]長八尺余,姿貌甚偉。以大將
軍掾為北軍中候。靈帝崩,代王叡為荊州刺史。是時山東兵起,表亦合兵軍襄陽。[二]
袁術之在南陽也,與孫堅合從,欲襲奪表州,使堅攻表。堅為流矢所中死,軍敗,術遂
不能勝表。李傕、郭汜入長安,欲連表為援,乃以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
假節。天子都許,表雖遣使貢獻,然北與袁紹相結。治中鄧羲諫表,表不聽,[三]羲辭
疾而退,終表之世。張濟引兵入荊州界,攻穰城,為流矢所中死。荊州官屬皆賀,表曰:
“濟以窮來,主人無禮,至于交鋒,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賀也�!笔谷思{其觽;觽
聞之喜,遂服從。長沙太守張羨叛表,[四]表圍之連年不下。羨病死,長沙復立其子懌,
表遂攻并懌,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余萬。[五]
注[一]張璠漢紀曰:表與同郡人張隱、薛郁、王訪、宣靖、*(公褚恭)**[公緒恭]*、
劉祗、田林為八交,或謂之八顧。漢末名士錄云:表與汝南陳翔字仲麟、范滂字孟博、
魯國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陽□敷字文友、張儉字符節、南陽岑晊字公孝為
八友。謝承后漢書曰:表受學于同郡王暢。暢為南陽太守,行過乎儉。表時年十七,進
諫曰:“奢不僭上,儉不逼下,蓋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恥獨為君子。府君若不師孔圣
之明訓,而慕夷齊之末操,無乃皎然自遺于世!”暢答曰:“以約失之者鮮矣。且以矯
俗也�!�
注[二]司馬彪戰略曰:劉表之初為荊州也,江南宗賊盛,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
觽。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表初到,單馬入宜城,而延中
廬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與謀。表曰:“宗賊甚盛,而觽不附,袁術因之,禍今至
矣!吾欲征兵,恐不集,其策安出?”良曰:“觽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義
不足也;茍仁義之道行,百姓歸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從而問興兵與策乎?”表
顧問越,越曰:“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術勇而無斷,
蘇代、貝羽皆武人,不足慮。宗賊帥多貪暴,為下所患。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
必以觽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襁負而至矣。
兵集觽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術等雖至,無能為也�!北碓唬�
“子柔之言,雍季之論也。異度之計,臼犯之謀也�!彼焓乖角踩苏T宗賊,至者五十五
人,皆斬之。襲取其觽,或即授部曲。唯江夏賊張虎、陳生擁觽據襄陽,表乃使越與龐
季單騎往說降之,江南遂悉平。
注[三]漢晉春秋曰:表答羲曰:“內不失貢職,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達義也。治
中獨何怪乎?”
注[四]英雄記曰:張羨,南陽人。先作零陵、桂陽長,甚得江、湘間心,然性屈強
不順。表薄其為人,不甚禮也。羨由是懷恨,遂叛表焉。
注[五]英雄記曰:州界髃寇既盡,表乃開立學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闿、宋忠等撰
五經章句,謂之后定。
太祖與袁紹方相持于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
觀天下變。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說表曰:“豪杰并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
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將軍擁十萬之觽,安坐而
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于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
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后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御也。故為
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后嗣,此萬全之策也�!�
表大將蒯越亦勸表,表狐疑,乃遣嵩詣太祖以觀虛實。嵩還,深陳太祖威德,說表遣子
入質。表疑嵩反為太祖說,大怒,欲殺嵩,考殺隨嵩行者,知嵩無他意,乃止。[一]表
雖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類也。
注[一]傅子曰:初表謂嵩曰:“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
觀其釁�!�
嵩對曰:“圣達節,次守節。嵩,守節者也。夫事君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
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以嵩觀之,曹公至明,必濟天下。
將軍能上順天子,下歸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國實受其佑,使嵩可也;設計未定,嵩
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在君為君,則嵩守天子之命,
義不得復為將軍死也。
唯將軍重思,無負嵩�!北硭焓怪�,果如所言,天子拜嵩侍中,遷零陵太守,還稱
朝廷、曹公之德也。表以為懷貳,大會寮屬數百人,陳兵見嵩,盛怒,持節將斬之,數
曰:“韓嵩敢懷貳邪!”觽皆恐,欲令嵩謝。嵩不動,謂表曰:“將軍負嵩,嵩不負將
軍!”具陳前言。
表怒不已,其妻蔡氏諫之曰:“韓嵩,楚國之望也;且其言直,誅之無辭�!北砟�
弗誅而囚之。
劉備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一]建安十三年,太祖征表,未至,表病死。
注[一]漢晉春秋曰:太祖之始征柳城,劉備說表使襲許,表不從。及太祖還,謂備
曰:“不用君言,故失此大會也�!眰湓唬骸敖裉煜路至�,日尋干戈,事會之來,豈有
終極乎?若能應之于后者,則此未足為恨也�!�
初,表及妻愛少子琮,欲以為后,而蔡瑁、張允為之支黨,乃出長子琦為江夏太守,
觽遂奉琮為嗣。琦與琮遂為讎隙。[一]越、嵩及東曹掾傅巽等說琮歸太祖,琮曰:“今
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何為不可乎?”巽對曰:“逆順有大體,
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國家,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
曹公,又弗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將軍自料何與劉備?”琮
曰:“吾不若也�!辟阍唬骸罢\以劉備不足御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
誠以劉備足御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愿將軍勿疑�!碧孳姷较尻�,琮舉州降。
備走奔夏口。[二]
注[一]典略曰:表疾病,琦還省疾。琦性慈孝,瑁、允恐琦見表,父子相感,更有
托后之意,謂曰:“將軍命君撫臨江夏,為國東藩,其任至重;今釋觽而來,必見譴怒,
傷親之歡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彼於粲趹敉�,使不得見,琦流涕而去。
注[二]傅子曰:巽子公悌,绬偉博達,有知人鑒。辟公府,拜尚書郎,后客荊州,
以說劉琮之功,賜爵關內侯。文帝時為侍中,太和中卒,巽在荊州,目龐統為半英雄,
證裴潛終以清行顯;統遂附劉備,見待次于諸葛亮,潛位至尚書令,并有名德。及在魏
朝,魏諷以才智聞,巽謂之必反,卒如其言。巽弟子嘏,別有傳。漢晉春秋曰:王威說
劉琮曰:“曹操得將軍既降,劉備已走,必解弛無備,輕行單進;若給威奇兵數千,徼
之于險,操可獲也。獲操即威震天下,坐而虎步,中夏雖廣,可傳檄而定,非徒收一勝
之功,保守今日而已。此難遇之機,不可失也�!辩患{。搜神記曰:建安初,荊州童
謠曰:“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毖宰�*(中興)**[中平]*以來,荊州獨全,
及劉表為牧,民又豐樂,至建安八年九年當始衰。始衰者,謂劉表妻死,諸將并零落也。
十三年無孑遺者,表當又死,因以喪破也。是時,華容有女子忽啼呼云:“荊州將有大
喪�!毖哉Z過差,縣以為妖言,系獄月余,忽于獄中哭曰:
“劉荊州今日死�!比A谷去州數百里,即遣馬吏驗視,而劉表果死,縣乃出之。續
又歌吟曰:
“不意李立為貴人�!焙鬅o幾,太祖平荊州,以涿郡李立字建賢為荊州刺史。
太祖以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一]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越為光祿勛;[二]嵩,大
鴻臚;[三]羲,侍中;[四]先,尚書令;其余多至大官。[五]
注[一]魏武故事載令曰:“楚有江、漢山川之險,后服先疆,與秦爭衡,荊州則其
故地。劉鎮南久用其民矣。身沒之后,諸子鼎峙,雖終難全,猶可引日。青州刺史琮,
心高志潔,智深慮廣,輕榮重義,薄利厚德,蔑萬里之業,忽三軍之觽,篤中正之體,
教令名之譽,上耀先君之遺塵,下圖不朽之余祚;鮑永之棄并州,竇融之離五郡,未足
以喻也。雖封列侯一州之位,猶恨此寵未副其人;而比有箋求還州。監史雖尊,秩祿未
優。今聽所執,表琮為諫議大夫,參同軍事�!�
注[二]傅子曰:越,蒯通之后也,深中足智,魁杰有雄姿。大將軍何進聞其名,辟
為東曹掾。
越勸進誅諸閹官,進猶豫不決。越知進必敗,求出為汝陽令,佐劉表平定境內,表
得以強大。
詔書拜章陵太守,封樊亭侯。荊州平,太祖與荀彧書曰:“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
度耳�!�
建安十九年卒。臨終,與太祖書,托以門戶。太祖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
孤少所舉,行之多矣�;甓徐`,亦將聞孤此言也�!�
注[三]先賢行狀曰:嵩字德高,義陽人。少好學,貧不改操。知世將亂,不應三公
之命,與同好數人隱居于酈西山中。黃巾起,嵩避難南方,劉表逼以為別駕,轉從事中
郎。表郊祀天地,嵩正諫不從,漸見違忤。奉使到許,事在前注。荊州平,嵩疾病,就
在所拜授大鴻臚印綬。
注[四]羲,章陵人。
注[五]零陵先賢傳曰:先字始宗,博學強記,尤好黃老言,明習漢家典故。為劉表
別駕,奉章詣許,見太祖。時賓客并會,太祖問先:“劉牧如何郊天也?”先對曰:
“劉牧托漢室肺腑,處牧伯之位,而遭王道未平,髃兇塞路,抱玉帛而無所聘俯,修章
表而不獲達御,是以郊天祀地,昭告赤誠�!碧嬖唬骸绑k兇為誰?”先曰:“舉目皆
是�!碧嬖唬骸敖窆掠行芰`之士,步騎十萬,奉辭伐罪,誰敢不服?”先曰:“漢道
陵遲,髃生憔悴,既無忠義之士,翼戴天子,綏寧海內,使萬邦歸德,而阻兵安忍,曰
莫己若,既蚩尤、智伯復見于今也�!碧婧偃�。拜先武陵太守。荊州平,先始為漢尚
書,后為魏國尚書令。先甥同郡周不疑,字符直,零陵人。先賢傳稱不疑幼有異才,聰
明敏達,太祖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當。太祖愛子倉舒,夙有才智,謂可與不疑為儔。
及倉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諫以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駕御也�!�
乃遣刺客殺之。摯虞文章志曰:不疑死時年十七,著文論四首。世語曰:表死后八十余
年,至晉太康中,表頉見發。表及妻身形如生,芬香聞數里。
評曰: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一]袁術奢淫放肆,
榮不終己,自取之也。[二]袁紹、劉表,咸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表跨蹈漢南,紹
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
崇愛,至于后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
田豐,乃甚于羽遠矣!
注[一]英雄記曰:昔大人見臨洮而銅人鑄,臨洮生卓而銅人毀;世有卓而大亂作,
大亂作而卓身滅,抑有以也。
注[二]臣松之以為桀、紂無道,秦、莽縱虐,皆多歷年所,然后觽惡乃著。董卓自
竊權柄,至于隕斃,計其日月,未盈三周,而禍崇山岳,毒流四海。其殘賊之性,寔豺
狼不若�!皶跷从小�,斯言為當。但評既曰“賊忍”,又云“不仁”,賊忍,不仁,
于辭為重。袁術無毫芒之功,纖介之善,而猖狂于時,妄自尊立,固義夫之所扼腕,人
鬼之所同疾。雖復恭儉節用,而猶必覆亡不暇,而評但云“奢淫不終”,未足見其大惡。
更多有關三國志 二十四史 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