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本于農 務資稼穡——千字文翻譯與詳細解析
一、注音:
治本于農 (zhì běn yú nóng), 務茲稼穡 (wù zī jià sè)。
二、翻譯:把農業作為治國的根本,一定要做好播種與收獲。
三、詳細解析:(整理 首先說明,治國的根本在于發展農業,中國自古就是以農業立國,直至今天中國還是農本國家,農民問題、農業議題仍然是國家的頭等大事。不客觀地認識這一點,盲目樂觀,以為我們完全可以工商手段解決中國的農業和農民問題,就大錯而特錯了。
前文已經說過,中國文化起源于黃河流域,黃河從昆侖山下的約古宗列盆地發源,匯集于星宿海,過磯石山,經九曲十八彎,從西北高原流下來,將挾帶下來黃土覆蓋了華北幾個省的地區,形成了沖擊性平原。黃土纖細,土質疏松不板結,便于原始農業的耕作。且黃土中有無數垂直的細管,能保證地下水不斷地向上浸潤,即使短期不下雨也沒有關系。這是發展農業絕好的自然條件,所以自夏朝開始,中國的基本國策就是農本,連毛澤東都提出“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的農業八字方針。
發展農業就要有水,降雨量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中國農產區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三月,完全靠由南海(菲律賓海)吹過來的東南風(術語叫季風),加上由西域(新疆)橫向掃過來西風(術語叫旋風),將季風氣流升高,使其溫度降低,才能“云騰致雨”。有風才能有水,可見中國人講“風水”的歷史太悠久了。
要是這兩個冤家聚會的時間和地點不對頭,靠天吃飯的農夫就該倒霉了。一受災,諸侯國之間就為爭水、搶糧而爭斗,《左傳》里多處記載,鄰國的軍隊越界搶收他國莊稼,諸侯國之間互相筑壩攔水,大打出手�!睹献印分刑岬降酿嚮木陀惺叽沃�。前文提到的齊桓公、晉文公大會諸侯,歃血為盟的議題之一也就是為此�?梢娨l展農業,中國就需要統一,這才有后來的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
“務茲稼穡”的務是從事、致力于的意思,茲是代詞,代替此,一定要從事于此。此是什么呢?就是后面說的兩個字“稼穡”。稼這個字的本義是禾苗的穗和果實,《詩經?豳風?七月》里面有“十月納禾稼”的話。穡的本義是收割莊稼,后世把春耕叫稼,秋收叫穡。稼穡兩個字就代表了整個的農業,泛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整個農業生產過程。
資料,僅供參考)
四、說明:
《千字文》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是我國影響很大的兒童啟蒙讀物�,F在國學之風漸起,很多孩子在朗誦,但年代久遠,很多意思我們已經不易弄明白,故華語網[thn21.com]精心整理了《千字文》相關解析資料,內容參考多方面資料,不能確保絕對準確,僅供參考。
[1] [2]
更多有關千字文 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