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敞《微雨登城二首(其一)》原詩、注釋、翻譯、賞析、閱讀訓練附答案
【原文】:
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劉敞
雨映寒空半有無,重樓閑上倚城隅。
淺深山色高低樹,一片江南水墨圖。
【注釋】:
⑴半有無:是說空中細雨絲絲,若有若無。
⑵重樓:層樓;倚:依憑,依靠 ;城隅:城角。
⑶水墨圖:水墨畫,指不施色彩,純用水墨繪制的畫圖。
【翻譯】
秋天微微的雨絲與寒冷的天空相映顯得若有若無,我悠閑地登上重樓倚欄欣賞秋色。只見山色蔥蘢,樹色蒼翠,或青或黛,有淺有深,真是一幅美麗的江南水墨畫!
【賞析】:
《微雨登城二首》是宋代詩人劉敞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登樓野望之作。第一首詩通過寫雨映寒空,山深樹幽,倚樓眺望的一幅水墨畫,運用白描手法,描繪出一幅江南水墨圖。第二首詩寫作者正午時間登臨望遠,描繪了一幅雨過天晴,鳥語花香,勃勃生機的畫面,表現了作者愉悅歡快的心情。
這組詩共兩首,都是登樓野望之作。其中第一首詩首句寫秋日“微雨”,一個“映”字,十分貼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彌漫一片,有如云霧,那是不可能與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煙雨,無邊無際,將遠處的一切都裹了起來,就更談不上與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這“無點亦無聲”的仿佛透明的雨絲,才具備這個特點。因此,從“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無”加以細致描寫,就細致真切地傳達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著一“寒”字,則是為了表現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詩人的主觀情緒。
次句寫“登城”�!爸貥情e上”即“閑上重樓”。這個“閑”字既表明詩人并非第一次登臨此處——那樣會心情迫切,不會著一“閑”字;又暗示他亦非勞人遷客——那樣會侘傺無聊,不可能“閑上”。而主要的,還是點出詩人時有余暇,心自安閑,盡可慢慢欣賞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詩人縱目野望,詩人用一句詩進行了概括:“淺深山色高低樹�!碧旄邭馇�,列岫千重,或近或遠,或蒼或黛,各有“淺深”;而山上樹木則頗為混茫,無可分辨,但見層層樹叢,“高低”不等而已�!皽\深”“高低”,寫出了秋山的淡遠之境。
這景色是詩人從未發現過的,他顯得更加興致勃勃。元代劉因有一首《村居雜詩》:“鄰翁走相報,隔窗呼我起。數日不見山,今朝翠如洗�!痹娙藢τ凇芭f相識”的新感受比乍見之時更具魅力。雖然這景色詩人已經見過,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縱目野望,也沒有如此恬適的情緒,他后來的賞玩之興才特別高�?傊�,詩人留連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復的玩味之后,終于豁然開朗:展現在眼前的這“淺深山色高低樹”,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圖”。它空靈清逸,蕭疏淡遠,只有水墨畫才有這種意境。以前他從未欣賞到的美,此刻卻悠然心會,于是感到十分愜意。所以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個精致貼切的比喻,而是飽含了極度愉悅之情。
但“淺深山色高低樹”和“一片江南水墨圖”之間的比喻關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實景,為了用水墨圖比擬,詩人有意避開色彩,僅用“淺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則是虛擬的意象,雖是虛擬,卻又極為細致,“水墨圖”前著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瀟灑之致,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這樣由實入虛,虛實相生,雖無細膩的景物刻畫,卻更能顯示景物的綽約多姿,更能引發讀者悠遠的聯想。
第二首詩續寫登樓野望。作者在正午時間登臨望遠,此時雨過天晴,微風拂面,被風雨吹打的花木開始顯現出了生機。作者騎馬而來,下馬登樓,聽到不遠處樹林里布谷鳥的叫聲。此詩不寫微雨,重在寫登城。作者描繪的登樓所望之景,也恰如一幅美麗的圖畫。全詩寫得有聲有色,形象地表現了作者歡快的心情�!�
【閱讀訓練】
(1)次句“重樓閑上倚城隅”中的“閑”字耐人尋味,請用心揣摩詩人的用意是什么。
(2)從虛實角度,賞析三、四兩句。
【參考答案】
(1)詩人的用意,①表明詩 人并非第一次登臨此處;②暗示他不是勞人遷客;③點出詩人時有余暇,心自安閑,可慢慢欣賞雨中的秋山景色。
(2)三句是實景,列岫千重,樹叢層層,或近或遠,或蒼或黛,自有“淺深”;四句“江南水墨圖”,是虛擬的意象,清逸瀟灑,由實入虛,虛實相生,既能顯示景物的綽約多姿,又能引發讀者悠遠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