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宿彭蠡館》原文、注釋、翻譯、賞析、閱讀訓練附答案
【原文】:
宿彭蠡館
羅 隱
孤館少行旅,解鞍增別愁。
遠山矜薄暮,高柳怯清秋。
病里見時態,醉中思舊游。
所懷今已矣,何必恨東流。
【注釋】: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的一位道家學者,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羅隱的思想屬于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翻譯】:年少獨自一人旅居異地,解下馬鞍徒增了離別的愁緒。在迷蒙的暮色下遠山若隱若現。高垂的柳樹在清爽的秋風下怯生的擺動。生病的時候更加看到了世態的炎涼,醉酒時在思念以前的所經之處。所懷念的現在都已經逝去了,又何必遺憾于對消逝的所有。
【賞析】:
文人詞中寫漁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張志和的《漁歌子》,后人仿作的很多,李煜諸家都有這類作品。但是文人的漁父詞,有些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實。陸游這首詞論思想內容可以說是在張志和諸首之上。很明顯,這詞是諷刺當時那些被名牽利絆的俗人的。我們不可錯會他的作意,簡單地批判它是消極的、逃避現實的作品。陸游另有一首《鵲橋仙》詞:“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酒徒半取封侯,獨去作江邊漁父。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蘋洲煙雨。鏡湖元自屬閑人,又何必官家賜與!”也是寫漁父的。它上片所寫的大概是他四十八歲那一年在漢中的軍旅生活。而這首詞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經略中原事業失望以后,回到山陰故鄉時之作。兩首詞同調、同韻,若是同時之作,那是寫他自己晚年英雄失路的感慨,決不是張志和《漁歌子》那種恬淡、閑適的隱士心情。
【閱讀訓練】:
(1).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頷聯。(4分)
2.作者在詩中流露的情感有哪些?請結合全詩,簡要概括。(4分)
【參考答案】:
1:頷聯主要運用了擬人手法。(1分)薄暮中,遠山顯得端莊穩重;清秋中,高柳顯得怯弱驚懼。(2分)寫出了遠山和高柳的情態,為全詩渲染了一種凄清的氛圍。(1分)
2:羈旅中的凄涼孤獨寂寞和對世態的感慨,對舊友的思念和對所懷念事物都已消逝之后的無奈與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