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況《子規》原詩、注釋、翻譯、賞析、閱讀訓練附答案
【原文】:
子規
顧況
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樹何山著子規?
【注釋】:顧況(生卒年不詳),字逋翁,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晚年自號悲翁,漢族,蘇州海鹽橫山人(今在浙江海寧境內),唐代詩人、畫家、鑒賞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
【翻譯】:古蜀國國君杜宇冤死已經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鵑鳥卻長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歷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樣化鳥鳴冤,那么這些冤魂所化之鳥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樹來棲身呢?
【賞析】:總:此詩借詠子規,抒發詩人對歷代遭受苦難、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不滿。令人聞而悲凄。
前二句“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說古蜀國國君杜宇冤死已經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鵑鳥卻長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聞而悲凄�!胺e”,指時間已過了很久�!疤溲�,杜鵑的嘴是紅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樹何山著子規?”對此一傳說提出質疑:歷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樣化鳥鳴冤,那么這些冤魂所化之鳥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樹來棲身呢?“著”,附著,棲息。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詰語氣,由鳥及人,由自然到社會的巧妙聯想:歷代冤魂何止億萬,而能得以顯靈于人世的又有幾多呢?如此看來,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寫歷代冤魂之多,正是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
總:這首詩主題鮮明,托物言情,借寫子規表達自己的憤世之情。俗中見奇,翻出新意。開篇寫杜宇化鳥,不過是相當俗見的題材。但后二句以反詰語氣發問,由鳥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閱讀訓練】:
這首詩歌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寄寓詩人怎樣的情志?
【參考答案】:
答案:《子規》運用了托物言志 / 托物寄情的表現手法,表面寫鳥,實際是由鳥及人,托子規以抒情,將人間的冤屈之多且無處消解的現實盡收筆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憤懣、有諷刺、有無奈,暗含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