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原詞、注釋、翻譯、賞析、閱讀訓練附答案
【原詞】: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釋】:
⑴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間。
⑵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 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⑶營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為利祿竟逐鉆營。
⑷夜闌:夜盡。
⑸縠紋:比喻水波細紋�?e,縐紗。
【翻譯】:
夜里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歸來時好像已經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聲如雷,反復叫門也不應。只好拄杖佇立江邊聆聽江水奔流的聲音。
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時候才能夠忘卻追逐功名?夜深風靜,水波不興。真想乘上小船從此消逝,在煙波江湖中了卻余生。
【賞析】: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作于謫居黃州時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上闋敘事,著意渲染其醉態。寫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無人開門,只得“倚杖聽江聲”。酒后靜立于夜深的長江邊,很容易觸發聯想。下闋就寫酒醒時的思想活動:幾經挫折,受盡冤屈;滿腹才華,卻落得獲罪流放的下場。躲開名利場,乘坐扁舟,歸隱江湖。全詞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水乳交融,不假雕飾,語言暢達,格調超逸,頗能體現蘇詞特色。
詞的上片寫夜飲醉歸情景,“夜飲東坡醒復醉”點明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自然就回家很晚了�!皻w來仿佛三更”傳神地勾勒詞人醉眼蒙眬的醉態,表現縱飲的豪興與詩人豪放曠達的心境。末三句寫的是詞人到達家門口的情景,家童早已睡著,敲門不應,只能“倚杖聽江聲”。至此一句,即勾勒出一個胸襟曠達、遺世獨立的君子形象,表現了詞人達觀的人生態度,超曠的精神世界,以及獨特的個性和真情。上片以動襯靜,詞人寫家僮鼻息如雷和江聲,從而反襯出夜深人靜的現實世界,暗喻自己歷盡宦海浮沉的浩茫心事和孤寂心情,惹人浮想聯翩,為下片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以一聲慨嘆“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開篇,化用了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是詞人對現實人生的思索和感嘆,這種想要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人生困惑和感傷,既飽含哲理又直抒胸臆,是全詞的樞紐�!耙龟@風靜縠紋平”,看似寫景的尋常句子,實則亦景亦情,詞人心與景會,神與物游,想要脫離現實社會和追求寧靜安逸,于是倚靠江邊,情不自禁地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抒發了厭倦官場奔競,希望回歸自然,寄余生于江海的心愿。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有言:“所謂‘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者,與客大歌數過而散�!�
全詞不假修飾,直抒胸臆,融景、情、理于一體,風格飄逸灑脫,頗能體現東坡詞的藝術特色。
【閱讀訓練】:
1.作者是怎樣把自己縱飲的醉意表現出來的呢?怎樣理解他這份醉飲的豪興?
2.“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參考答案】:
1.“復” 寫出作者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的狀態;回臨皋寓所時,“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碧焐芡�,說明暢飲之久;“仿佛”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樣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這份醉飲的豪興表現出詩人風神瀟灑的形象,曠達的態度和率真的個性。
2.詩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無限的大自然之中。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