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樓結構藝術賞析
(一)首聯:登樓—愁思茫茫,感物起興。
1、首聯寫登城樓觸景傷懷,是總寫,以下逐層分寫。首聯以深廣的情景、遼闊的意境統攝詩題,為以下的逐層抒寫展開了宏大的畫面。登樓縱目,莽莽大荒,海天遼闊,因而感物起興,引起心頭的茫�!俺钏肌�。這里點明了題意。
2、首句寫城樓的形勢,是寫實。于“樓”前著一“高”字,立身愈高,故而視野廣闊,可以目極千里,可以遙觀茫茫的海天。柳州城四野雜樹參天,野草叢生,人煙稀少,登城樓遙望,連接一片遼闊的大荒野。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說“從登城起有百端交集之感”,這話很是。詩人面對著遼闊的大荒野,不禁悲從中來,愁思萬端。他想到自己懷著濟世之志,參與政治革新,本是為了替朝廷除弊興利,卻不料“風波一跌逝萬里,壯心瓦解空縲囚�!保ā度较罚┻h謫永州,十年被棄,壯志未酬。好不容易得到召還,滿懷希望地回到長安,以為政治理想又可實現了。誰知立足未定,又被貶逐到更僻遠的柳州,離鄉去京更遠,使他感到孤獨,對戰友的思念更深。作者長途跋涉才到柳州,卻急不可耐地登上高處,為的是要遙望戰友們的貶所,抒發難于明言的積愫�!凹恼�、汀、封、連四州”,題目境界遼闊,情意深廣,首聯與題目呼應,起勢高遠,意境闊大,情景俱包,悲涼之氣,籠罩全詩,很自然地開啟了下句。
3、“接”字極傳神�!案邩墙哟蠡摹眲t樓上人視野由近而遠。先看近處,觸景生情;由近而遠,也觸景生情。望極“茫茫海天”,“愁思”也隨之彌漫其中。
4、詩人極目南望,展現在眼前的是遼闊而荒涼的空間,望到極處,海天相連,自己的茫�!俺钏肌币簿统湟缬诖肆��!懊C!�,既是寫“海天”的無邊無際,也是寫“愁思”的無窮無盡�!俺钏肌边B鎖“海天”與“茫�!钡木吧�。柳宗元既慨嘆宦游生活的險惡,又為長期遷謫感到痛心,也為友人同貶異域、音訊不通而感喟噓唏。這種種情緒一時涌集,與眼前渺無邊際的茫茫海天相融在一起。這兩句總領全篇,移情于物,情景兼到,為全詩奠定了凄涼怨嘆的基調。
(二)頷聯:近觀—風雨無情,賦中有比。
1、中間兩聯,緊承上句,就登樓所見景象,由近及遠,托景抒懷。頷聯是近景,見得真切,故寫得細致。詩人六月到柳州,正逢盛夏,登樓遠眺時恰趕上一場驟風急雨,狂風無情地摧殘著水中的芙蓉,大雨斜打著爬滿墻頭的薜荔。詩人感傷“芙蓉”“薛荔”正被風雨摧殘,心境越發沉重。而“芙蓉”“薛荔”,又象征品格的芳潔,與上聯“愁思”映襯。
2、夏季水池里長滿了嬌艷美麗的荷花,可是狂風突起,肆意吹打,嬌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東倒西歪,飄搖動蕩。句中的“驚”字,說明狂風突起�!皝y”字承“驚”而來,“亂飐”,形象地寫出了狂風肆意吹打荷花的情景�!懊苡晷鼻洲道髩Α�,寫暴雨打薜荔,乃陸上景象。城墻上長滿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麗,不料突遭密集的雨點猛烈斜打,備受摧殘�!靶薄弊殖猩暇洹帮L”字而來,因為風狂,所以雨斜�!靶鼻帧�,寫出了暴雨猛烈地沖打薜荔的情景。紀昀評論三,四兩句,說是“賦中之比,不露痕跡。舊說謂借寓震撼危疑之意,好不著相�!本图氈碌孛枥L風急雨驟的景象而言,這是“賦”。采用賦筆,竭力描摹樓前近景,而且鮮明生動,情景交融�!绑@”“亂”“密”“斜”四字,用詞準確、生動,透過這極普通的字眼,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暴風雨襲擊鮮花香草的殘酷無情,也強烈地感受到了詩人遭貶以后憂恐煩亂的心境。
3、“賦”中又兼有“比”“興”,“借寓震撼危疑之意”,指的是詩人不露聲色地于景物之中抒寫了身世之感,正如沈德潛所說“言在此而意不在此”。屈原在《離騷》中多次提到芙蓉與薜荔:“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攬木根以結茞兮,貫薜荔之落蕊”。屈原好以香草象征自己人品的高潔與道德修養的純正美好,這里柳宗元同樣以香草自況,借以象征人格的美好與芳潔。登城樓而望近處,所見必廣,特意拈出“芙蓉”與“薜荔”,顯然是“芙蓉”與“薜荔”在暴風雨中的遭遇觸動了心靈的顫悸�!帮L”而曰“驚”,“雨”而曰“密”,“飐”而曰“亂”,“侵”而曰“斜”,客觀事物已投射了詩人的感受�!败饺亍背觥八�,何礙于“風”,而“驚風”仍要“亂飐”;“薜荔”覆“墻”,“雨”本難“侵”,而“密雨”偏來“斜侵”。這怎不使詩人俯仰身世,產生聯想,“愁思”彌漫于茫茫海天?此聯表面上寫夏季的急風暴雨景象,但實際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勢力對革新派的打擊和迫害。以自然景象暗喻人事,曲折表現,含蓄蘊藉。此種興寄,緣物見情,物與情水乳交融。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賦中之比興,有如水中著鹽,不見痕跡,須仔細尋繹。
(三)頸聯:遠望—山水傷情,仰俯各異。
1、頸聯寫遠景,寫山水景象。由近景過渡到遠景的契機乃是近景所觸發的聯想。自己目前處于這樣的情境之中,好友們的處境又如何呢?于是心馳遠方,目光也隨之移向四州。遠望友人貶所,重樹障目,江流紓曲,更加深了“愁思”。此遠景乃風雨中所見,故用“重遮”加以強調。重嶺密林,煙雨迷濛,遮斷千里之目,樓下江流彎曲盤旋,蜿蜒而去。
2、前句寫山。詩人站在城樓上向南眺望,山上樹木重重,遮斷了他的視線,使他望不到遠隔千里的戰友,他不楚黯然神傷;他把視線收回,俯視著城外的柳江,柳江逶迤東去,使他不禁又產生了“江流曲似九回腸”的悲哀。這是寫江流。用回環曲折的江流比喻詩人自己的愁腸百折,異常貼切。這句本于司馬遷《報任安書》“腸一日而九回”句意,情韻別致。這一句既照應了開頭“海天愁思正茫�!币痪�,又很自然地引發下文的慨嘆�!皫X樹”“江流”兩句,同寫遙望,卻一仰一俯,視野各異。仰觀則重嶺密林、遮斷千里之目;俯察則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腸。景中寓情,愁思無限。從字面上看,屬于“工對”范圍。而從意義上看,上實下虛,前因后果,又有“流水對”優點。
(四)尾聯:抒懷—音書難通,遙應題目。
1、尾聯感嘆共同的不幸遭遇,直抒情懷,點明寄書寓意。結尾也貫穿了“愁思”:一是對朋友的深切思念,二是對自己和朋友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
2、尾聯從上聯生發出來。意謂望而不見,自然想到互訪或互通音問;而望陸路,則山嶺重疊;望水路,則江流紆曲,不要說互訪不易,即互通音問,也十分困難。這就很自然地歸結到“音書滯一鄉”。而作者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先用“共來百粵文身地”一墊,再用“猶自”一轉,才歸結到“音書滯一鄉”,便收到了沉郁頓挫的藝術效果。而“共來”一句,既與首句中的“大荒”照應,又統攝題中的“柳州”與“漳、汀、封、連四州”。一同被貶謫于大荒之地,已經夠痛心了,還彼此隔離,連音書都無法送到,竟不能相互慰藉。這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了。 這里,“猶自”與“共來”前后關合,語意加倍進層。吳汝綸說“更折一筆,深痛之情,曲曲繪出�!彼詷O是�!耙魰鴾秽l”,又遙應題目,點明本意。讀詩至此,余韻裊裊,余味無窮,可見用筆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