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為關于《三國演義》的主題,以前此處收錄的《什么是詞》已經轉移,請點此查看
關于《三國演義》的主題,在這個問題上,主要有五種觀點:
1."正統"說。
持這種觀點的人歷來很多。他們認為,所謂"尊劉抑曹",乃是正統思想的具體化,而這正是《三國演義》主題思想的中心。
作者不僅從劉漢正統的觀點出發,百般暴露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偽,同情漢獻帝的傀儡處境,盡情地歌頌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謀殺曹操恢復后漢正統的行動,而且以蜀漢為正統,熱情地頌揚了標榜恢復漢室的英雄們--劉、關、張和諸葛亮的業績。
有的同志還指出,《三國演義》中的正統思想有三個來源:一是三國歷史本身原有的正統思想。在東漢末年軍閥彼此混戰,魏、蜀、吳三國尚未出現的時期,名義上還是"漢家天下",大多數軍閥表面上也都承認皇室的合法性,劉備自然要抓住正統思想作武器,打起"興復漢室"的旗號來反對曹操。到了三國割據已經形成之后,蜀漢仍然以正統自居,也是很自然之事。二是封建主義歷史觀的影響�!度龂萘x》取材的一個重要來源是記述三國史事的著作。由于正統思想是封建主義歷史觀的一部分,封建社會里的任何一本歷史著作都不能不擁護正統思想。從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到朱熹的《通鑒綱目》都是以蜀漢為正統,因此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就接受了這種影響。三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繼承了宋元以來有關三國故事的話本和雜劇,從現實生活中提取出來的正統思想。它表現了漢族廣大人民在異族的入侵和壓迫下渴望光復故國,因而把劉備政權當作漢族政權的象征來擁護的感情。這是《三國演義》取材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2."'擁劉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說。
持這種觀點的人也很多。他們也認為《三國演義》的主題是"尊劉抑曹",或者叫做"擁劉反曹",但不同意說羅貫中是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來寫作的。
他們認為,羅貫中是在元末農民大起義的時代背景下,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銳的歷史條件下,站在當時思想水平的高度,從浩瀚紛繁的三國歷史題材中,提煉出"擁劉反曹"的主題。這個主題,表達了人民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愿望,寄托了人民的愛憎和理想。
同時,羅貫中是一位獻身于通俗文學的藝術大師,接受了唐、宋、元以來流傳于民間的"擁劉反曹"歷史故事的影響。他在歷代群眾創作的基礎上,參考各種正史、野史、傳說、佚聞,塑造了人民喜愛的栩栩如生的傳奇英雄的典型,刻劃了人民憎惡的反面人物形象。
所以,《三國演義》"擁劉反曹"主題的形成,既有它的現實基礎和時代需要,又是植根于人民群眾創作的肥沃土壤之中。
3."忠義"說。
這種觀點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持這種觀點的人從作品所反映的倫理思想來認識作品的主題,認為《三國演義》主要是以忠義思想來臧否人物的。
作者精心刻劃的人物,如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等,都以"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為畢生宗旨,都是忠義的典型;而作者竭力鞭撻的董卓、曹操等則是不忠不義的典型。因此,可以說《三國演義》是謳歌忠義觀念和忠義英雄的史詩。
4."反映三國興亡"說。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三國演義》的主題是:通過對東漢末年統治階級內部錯綜復雜的矛盾(土族和非土族人士與宦官外戚之間的矛盾,中小士族和非士族人士與大士族之間的矛盾,軍閥與軍閥之間的矛盾,等等)的描寫,特別是通過對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軍事斗爭的描寫,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階級本質和殘殺壓迫人民的罪行,是一部形象的三國興亡史。
5."謳歌封建賢才"說。
這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觀點。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諸葛亮是《三國演義》的真正主角,也是對人民群眾影響最大的人物。他的胸襟開闊、深謀遠慮,他的忠于職守、堅貞不二,他的公正嚴明、信賞必罰,他的精明練達、智慧無窮,以及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都受到作者的熱烈贊頌,被當作理想的封建政治家的典范,當作封建社會里才智之士的楷模,成為一個不朽的藝術典型,不僅為歷代人民所喜愛,而且為今天的群眾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