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在線閱讀
補鞋匠窮得絕望了,他不能靠手藝來維持生計,便跑到另一個城市去行醫,因為那里沒有一個人認識他。在那里,他靠吹牛,賣一種可治百病的假藥,騙取了人們的信任和好名聲。有一次,他自己得了重病。那城里的官老爺想試驗一下他的醫術究竟怎樣,便拿來一只杯,倒滿一杯水,謊稱這水是補鞋匠治百病的藥和毒汁混和起來的,命令他喝下,并允諾給一筆酬金。補鞋匠知道自己的藥無解毒功效,害怕喝了毒汁死亡,便招出自己毫無醫藥知識,只是靠吹牛來賣假藥,被人們盲目稱贊而成名。官老爺召集市民大會,告訴大家說:"你們都愚笨至極,竟毫不懷疑地將自己的頭托付給這樣一個無用的人。在別的城市,大家連腳上穿的鞋都不愿意要他做。"
這個故事是說不要輕易相信那些江湖騙子。
父親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兒子以他的美貌而聞名,而女兒卻以奇丑出名。有一天,兄妹倆偶然在鏡子里看見了自己的面目。哥哥自夸他的美貌,妹妹十分生氣,難以忍受哥哥的自我贊揚,她似乎覺得哥哥的自夸是在嘲笑自己。為了報復哥哥,她便跪倒在父親跟前,抱怨說哥哥是男孩子,卻要了應屬于女孩子的美貌。父親連忙擁抱住兄妹倆,給他們每人親吻和撫愛,并說:"我愿你們倆每天都去照照鏡子。我的兒子,你不可讓惡行來污損你的美貌;我的女兒,你可以用你的美德來彌補美貌的不足。"
這故事是說外表的美貌和內心的美德合而為一,才能使人真正的美麗。
一只討厭的烏鴉站在羊背上。羊很不情愿地載著他前前后后走了很久,然后說:"你如這樣子去對待狗,他早就會用銳利的牙齒來報答你了。"聽完這話,烏鴉回答說:"我輕視弱者,服從強者。我知道能欺侮誰,應該奉承誰。我就是這樣延長生命一直到老。"
這是說那些唯利是圖的小人總是欺弱怕強。
燕子對烏鴉說:"我是漂亮的姑娘,是名雅典人,是公主,是雅典國王的女兒。"她又說忒柔斯強奸了她,還割去了她舌頭。烏鴉說:"你舌頭割去了,還這么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你若有舌頭,還不知將會怎么樣吹牛呢?"
這是說,那些好吹牛說大話的人,往往在自己的謊話中原形畢露。
有只鴿子被人飼養在舒適的鴿舍里,他到處吹噓自己生了很多小鴿子。烏鴉聽后,說:"喂,朋友,你別驕傲了,你生得越多,你就越為他們的生活操心。"
這故事是說,多一個孩子多操一份心。
烏鴉能為人們占卜吉兇,預測未來,被人們視為神鳥。白嘴鴉十分羨慕,也想這樣做。他看見有些行人路過時,便飛到一棵樹上,大聲地叫了起來。行人們驚奇地聽到白嘴鴉的聲音,轉過頭來看了看。其中一個人說:"朋友們,我們趕快走吧,這是一只白嘴鴉,他的叫聲毫無作用。"
這故事是說,無能者嫉妒強者,往往達不到目的,而且還會遭到眾人的恥笑。
烏鴉非常羨慕天鵝潔白的羽毛。他猜想天鵝一定是經常洗澡,羽毛才變得如此潔白無瑕。于是,他毅然離開了他賴以生存的祭壇,來到江湖邊。他天天洗刷自己的羽毛,不但一點都沒洗白,反而因缺少食物饑餓而死。
這故事是說,人的本性不會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
有只烏鴉偷到一塊肉,銜著站在大樹上。路過此地的狐貍看見后,口水直流,很想把肉弄到手。他便站在樹下,大肆夸獎烏鴉的身體魁悟、羽毛美麗,還說他應該成為鳥類之王,若能發出聲音,那就更當之無愧了。烏鴉為了要顯示他能發出聲音,便張嘴放聲大叫,而那塊肉掉到了樹下。狐貍跑上去,搶到了那塊肉,并嘲笑說:"喂,烏鴉,你若有頭腦,真的可以當鳥類之王。"
這故事適用于愚蠢的人。
有只烏鴉被捕鳥夾夾住了,他祈求阿波羅,說他若能脫險,將供奉貴重物品。阿波羅解救了他,但他把許的愿丟到了腦后。不久,他又被捕鳥夾夾住了,他再不敢求阿波羅,只好向赫耳墨斯許愿。赫耳墨斯對他說:"你這壞東西,你背棄和欺騙別人,我怎么還會相信你呢?"
這故事是說,那些忘恩負義的人遇到災難時,誰也不會去救他。
一只貓頭鷹每到晚上才出來吃東西,白天就睡覺。有一天,正當他睡得很香時,被一只蚱蜢的聲音吵醒了,他沒法入睡,便急切地請求蚱蜢停止叫聲。蚱蜢卻根本不理他,仍然叫個不停。貓頭鷹越不斷地請求,蚱蜢反而越叫得響。貓頭鷹被弄得無可奈何,煩燥不安。突然他想到一個好計策,便對蚱蜢說:"聽到你動聽的歌聲,我已睡不著了。你的歌聲如同阿波羅神的七弦琴一樣動聽。我將把青春女神赫柏剛送給我的仙酒拿出來,痛痛快快地暢飲一場。你若不反對,就請上來一起喝吧。"蚱蜢這時正很渴,又被這贊美辭弄得高興得忘乎所以,什么也沒想就急忙地飛了上去。結果,貓頭鷹從洞中沖出來,把蚱蜢弄死了。
這故事是說有些人有一點點本事就飄飄然,忘乎所以,忘記了自己的地位和處境,結果,自找苦吃。
第一章[1] [2] [3] [4] [5] 第二章[1] [2] [3] [4] [5] 第三章[1] [2] [3] [4] [5]
第四章[1] [2] [3] [4] [5] 第五章[1] [2] [3] [4] [5] 第六章[1] [2] [3] [4] [5]
第七章[1] [2] [3] [4] [5] 第八章[1] [2] [3] [4] [5] 第九章[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