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C
★5.下列對原文結構和內容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第一段用一箱箱《莎士比亞戲劇集》與貨物沒有區別的例子,表明第一文本是指各種各樣記錄文學符碼的載體。
B.第二段指出以語言文字為能指的文本與建筑等其他文本的區別,強調對前者的解讀要注意到它的立體性、多層次性。
C.第三段主要運用例證方式,從中外經典作品成型的角度分析口語文學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口語文本具有變異性。
D.文章基本結構采用總分式,先從作為載體的第一文本入手,再深入到作為本體的第二文本,最后加以分類辨析。
解析 A項強加因果,對應內容在第一段最后。根據原文,舉“《莎士比亞戲劇集》與貨物沒有區別”的例子,是用來說明在文學理論批評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關注第一文本的。B項偷換概念,第二段主要指出“文學文本”的特點。根據原文,該選項后半部分中的“前者”指代的內容也是指“文學文本”,但在選項的前半部分,“前者”指代的內容卻成了“以語言文字為能指的文本”。這兩個概念是不能畫等號的。這在前面的文字中已有表述,“文學文本用語言文字作為能指。但用語言文字作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是文學文本,哲學、經濟學、物理學的著作也是以語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語言文字作為能指。”D項表述錯在文本結構是“層進式”而非“總分式”。
答案 C
★6.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
A.只有“文字之著于竹帛者”才是文學,口頭文學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
B.我們要研究的真正意義的文學文本就是被接受者掌握的第一文本的內容。
C.文學理論批評研究范圍不包含文學符碼的載體,而專注于閱讀中的意義整體。
D.建筑、繪畫等文本由于具有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因而不能表達相同的意義。
解析 B項表述時換了個概念,把原文“第二文本才是我們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學文本”中的“第二文本”換成了“被接受者掌握的第一文本的內容”,看似偷換概念,但根據原文中對“第二文本”的定義,“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內容,也就是閱讀中的意義整體,相應地可以叫做第二文本”可知,這兩種說法是相同的。A項混淆了充分和必要條件,“文字之著于竹帛者”的“文字文本”只是“文學文本”的一種,而非全部,其它的還有“口語文本”、“電子文本”等。C項說法縮小范圍,對“文學符碼的載體”即“第一文本”,原文中只是說“對于第一文本,我們在文學理論批評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關注的”,只是不需要“太多關注”而并非“不研究”。D項為強加因果,“完全不同的能指”并不必然導致“不能表達相同的意義”。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