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題目,便不自覺地在心里吟誦起那些熟悉的詩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當人們進入一種詩化的境況,才會從喧囂的市井聲浪里逃出來,逃出來的耳朵才能聽雨。聽雨有三個條件:第一是心靜而神動,心靜者不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榮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瀾;神動者,是心神與自然呼應,天地萬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獨處一室,或書房與書為侶,或山中小亭坐對群峰。第三是有雨。說到這里,話題的主角就出來了,聽雨者,與雨為友,其喜怒哀樂,無不是因雨而起。
我趕走那些如雨腳一般敲擊我心窗的詩句,它們雖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聲已經伴千載百代的人,抒發自己的情懷。像永不退場的樂師,耐心地為一個又一個的登臺者伴奏,他只是在人們不覺察之中,調動自己的琴弦�!笆栌曷┪嗤�,春水洗杏花,劍門斜雨,古城滌塵輕�!边@些都是人們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們讓我們只能相信,雨聲是個能為每一個人伴奏的好樂師。
這是六月,久旱無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場透雨a雷聲沉沉地滾過,把都市里嘈雜的市聲驅走,然后是閃電,是風。好風啊,讓窗外一排高高的楊樹,起舞俯仰地歡迎,滿世界都是葉子的笑聲!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腳,如碎玉,如奔馬,如瀑布狂瀉——
……
我躺在床上,聽雨聲從窗外跳進屋里來,又沿著白石灰抹學科網的老墻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漬印。這是我最早的記憶,好像是我們搬進那座南方老城一條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個舊公館,房子是木結構為主的,木框里砌上轉抹上白灰。我們的房子背墻臨街,墻的上部有兩只小窗,用來通氣透光的。小窗很高,又從不開,布一張掛滿灰塵的蛛網,讓人想到許多故事。故事是雨聲送進來的,這是我對這個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兩只高墻上的窗,窗上掛著一張蛛網,網不住的雨聲和更聲漏濕了童年。(前兩年我調出這個城市,妻子說我不喜歡這個讓雨水銹滿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讓大雨泡著的記憶,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參加高考升大學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聲炮響,升學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眾”揪了出來,我被派到川滇邊界山區農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連陰雨的時候,在山區待的幾個月,也沒有見到學科網幾回晴朗的天。心里下著雨,外面也是雨,風聲雨聲,讓人心怵。山區搞運動,免不了天天晚上的會。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個山頭,我這個小工作隊員,每天就戴一頂大斗笠,提一盞馬燈,風中雨中滿山地轉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變成了鱔魚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這也許是我命運的象征:漫天風雨,長夜窄路,一盞孤燈,一張不知是雨水還是淚水洗了百遍的臉。(到現在說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邊就響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聲浪。)
……
我對雨聲的記憶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記憶,也有溫馨的時候。那是在陜北,夏天終日在禿山峁勞作的我們,就像在火爐上烘著的紅薯,每天都盼望著天上有塊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賜。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涼涼地躺在炕上,聽雨聲讓高原有了笑語,聽苞谷拔節的脆響,讓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個綠草般的夢。(莊稼人聽雨能聽出的快樂,這種快樂進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帶著土味和草味的快樂了。)
聽雨,是聽時間的腳步聲, 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聲,這是我剛剛想明白的。
(有刪改)
14.文章為什么在開頭一段就說“雨,大概是古典的”?請談談你的理解。(4分)
答:
15.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4分)
(1) 雨聲是個能為每一個人伴奏的好樂師。
答:
(2) 在山區待的幾個月,也沒有見到幾回晴朗的天。
答:
16.文中三個段落末尾的內容為什么用括號作了標示?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6分)
答:
17.“雨”給作者留下了哪些難忘的記憶? “聽雨”讓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請根據全文進行分析。(8分)
答:
參考答案:
14.①從文章結構上說,呼應題目,引出話題;②從文章主題上來說,暗示現代人已經難得有聽雨的閑情逸致了。(4分) 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點此查看高中散文閱讀訓練答案集(本文答案在第1頁)…17.第一問:①南方老城的雨,給他留下了古舊、神秘的童年記憶;②川滇邊界山區的雨,給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記憶;③陜北高原的雨,給他留下了農村生活綠草般溫馨的記憶。(6分)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第二問:聽雨就是聽一個人的心聲,聽一個時代發展變化的腳步聲。(2分)意思答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