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活動”中考主題閱讀附答案
閱讀下面一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①航天種子谷里,學生們興高采烈地聽著講解,時不時舉手提問;3D打印實驗室里,他們觀察、記錄,不時發出驚嘆聲……
②這生動的場景近日發生在廣東省東莞市,孩子們正參加科普研學活動,感受科學魅力,享受探索樂趣。2023年,東莞大力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鼓勵學校帶領學生走出校園,置身科普基地,沉浸式體驗科學的魅力。一年來,東莞積極推動市內學校利用科學教育資源,開展科普研學活動約500場次。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材料二
①“研學旅行在中國”系列活動正式啟動儀式上,幾位嘉賓圍繞“研學旅行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發言。
②甲(某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青少年的成長是由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研學旅行具有教育功能,其顯著特點有:第一是實踐體驗性,第二是群體性。研學旅行是一個群體外出的實踐體驗,這是青少年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一種方式和途徑。
③乙(某文物部門負責人):游三孔,知天下。我們圍繞研學旅行全面整合資源,針對學生推出成人禮、拜師禮、開筆禮等以儒家文化體驗為主的研學課程體系,不斷打造研學旅行“曲阜模式”。
④丙(某校校長):研學旅行,要作為課程來開發,當作一種沒有教室、沒有校門的社會大課堂來開發,讓學生在研學中體驗、總結、反思。從實際操作層面上來講,主要是:一、根據學生核心素養、學校辦學理念及育人目標,確立主題,使研學旅行具有教育性。二、合理規劃,保證系統性。三、強化管理,確保安全性。四、自愿選擇,保證多樣性。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材料三
①學生面對的真實世界是一個不分學科的整體,傳統分科教學已無法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旨在圍繞跨學科的核心概念,形成調動多學科知識,讓學生通過問題發現和問題解決,在沉浸式體驗中完成多學科知識的結構化融合,在“游”中了解國情、世情,開闊眼界;在“研”中增長見識,提升素養,涵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②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的首要原則是融合性與系統性。融合性包括凸顯“研學”與“旅行”的融合、“學之科學性”與“游之趣味性”的融合、“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融合、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融合。系統性旨在避免把跨學科變為機械的學科拼盤,一方面強調問題的整合,即在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的過程中,要運用的知識、能力、價值和高階思維;另一方面強調主題的綜合,歸納不同問題的共同屬性,以統一的主題橫向連接不同學科。
(摘編自《大主題引領下的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研究》)
1.下列對材料一、材料二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東莞大力推進研學活動,鼓勵學生走出校園,置身科普基地,感受科學魅力。
B.東莞和曲阜研學活動有效整合當地資源,開展了豐富而各具特色的研學活動。
C.研學旅行的主要教育功能就是讓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由自然人變成社會人。
D.研學旅行的課程開發應依據核心素養、學校辦學理念、育人目標來確立主題。
2.根據三則材料,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東莞市中小學開展的科普研學活動受到學生歡迎,是因為將科學性與趣味性相融合。
B.開發跨學科的研學旅行課程,可解決分科教學無法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問題。
C.“曲阜模式”在“游”中體驗文化,開闊眼界,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D.跨學科研學旅行課程開發,將“研學”與“旅行”融合,即可避免機械的學科拼盤。
3.子瞻中學擬開展“山水文化”研學旅行,請你從以下路線中選擇一條,仿照示例,結合材料內容設計你的研學方案。
①文化之旅:子瞻中學→李密故里→彭祖山→三蘇祠→子瞻中學
②山水之旅:子瞻中學→煙雨柳江→瓦屋山→黑龍灘→子瞻中學
示例:
我的研學LOGO |
我的研學方案 |
|
我選擇竹文化研學旅行路線。 ①研學目的:以竹為主題,連接語文、美術、生物等學科,提升素養。 ②研學內容:舉辦竹知識趣味搶答賽;收集并誦讀蘇東坡關于竹的詩詞,感受竹的品質;竹林寫生。 |
【參考答案】
1.C
【解析】C.研學旅行顯著特點是,實踐體驗性和群體性;它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一種方式和途徑。由此可見,文章并沒有提及研學旅行主要教育功能就是讓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由自然人變成社會人,本項說法不當;
…【請點此查看完整答案(答案頁第二頁No.5)】…②研學內容:舉辦說說名人故事故事會;收集并誦讀三蘇和李密的文學作品,來了解當地名人的文學成就;在彭祖山寫生,領會當地獨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