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需要假如。讓我們把過去交給時間,把眼光投向未來吧!
生活不需要假如
劉宇婷編譯
亞瑟·戈登是位頗受歡迎的美國作家。一天,他去拜訪老朋友——精神病學專家布蘭頓博士。他們約好在飯店共進午餐。亞瑟先到了一步,在獨自等待的間隙里,他開始不自覺地回憶往事。當布蘭頓博士到達時,只見亞瑟正眉頭緊鎖,面色沉重地坐在那兒發呆。
“怎么了,亞瑟?”博士問。
“哦,”亞瑟道,“我只是想起了過去的經歷,有很多事假如當初不那么做就好了�!�
博士若有所思地說:“吃過飯順便去我的辦公室坐坐吧,我想給你聽些東西�!�
在博士的辦公室里,他拿出一盤錄音帶:“我想讓你聽聽這3個人的談話,他們患有各不相同的精神疾病。仔細聽�!�
一個小時過去了,磁帶放完了,博士問:“告訴我這3個人的談話有什么共同點?” 亞瑟冥思苦想了好一會兒,最后搖頭說:“我聽不出任何共同之處�!�
“那么,讓我告訴你吧,”博士開口道,“他們都不由自主地重復著同一句話——‘假如當初怎樣怎樣就好了’。這句話就像導致精神疾病的毒藥。必須學會用另一句話取而代之,那就是——下一次我會怎樣怎樣。這是一句指向未來與新生活的睿語,能夠愈合心靈的創傷,帶來健康和積極的心態�!�
生活不需要假如。讓我們把過去交給時間,把眼光投向未來吧!
本文摘自《讀者》2006年第24期P31
用慣性思維去想象身邊的事物,會讓你錯失很多次“凈心”
的機會,也會讓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等來無數次的失望。
寒冬老人
瑪芝.肯尼
寒冬的早晨,在澳大利亞悉尼的環形碼頭車站內,有個老年人狼狽地倚墻而坐。我朝他,望了一眼,心想不過是個流浪漢,沒怎么理會,就匆忙乘車去了。
那天下午回家,我在同一地點又見到那老人。他蜷縮成一團,頭部幾乎著地,身旁蹲了兩名救護員撐扶著他。這回我停下了腳步。老人看來并不是自暴自棄的那類人,雖然年紀不小,但儀容整潔,身穿筆挺套裝。
我猛然感到十分羞愧。讓那樣有病的老人家一整天困處街頭飽受寒風,坐在冰冷得要命的地上,是何等的折磨!他大概曾向路過的人求助,但沒有一個人停下來伸出援手。沒人理會,沒人關心,大家竟然都視若無睹。
時至夏季,我在上次見過老人的地點附近,又見到另一位老先生半躺半臥在人行道上。那個早上熱得令人透不過氣,我夾在上班的人群里,瞥了老先生一眼,眼前突然浮現起上次那位“寒冬老人”的情景,于是我掉頭向那老先生走去。他衣著光鮮,胡須修剪齊整,頭上卻只有一頂草帽遮擋陽光。我蹲下來問他怎么回事,他一臉和藹地望著我。
他身旁有一紙杯的咖啡,還有拆了封的糖包。路人絡繹不絕,都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后來老先生神志清醒了些,對我說他患有糖尿病,要我代他召喚救護車。我趕快叫了車,沒幾分鐘救護車就到了。老先生以微弱得幾乎聽不見的聲音低語:“除了你, 沒人停下來幫我的忙。謝謝!”我強忍淚水,問他姓名。他答:“格爾�!� 我們相互凝視片刻,感受盡在不言中。
我知道,他應該也是自尊心很強的人,今日遭此窘境,實有不得已之嘆。救護車抵達的時候,我的心情既復雜又激動,一方面為先前那個“寒冬老人”的遭遇傷感,另一方面則為自己險些又一次漠視他人的困厄而羞愧。而且我知道了,伸手助人其實不難。
本文摘自《讀者》2006年第23期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