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成杰
版權聲明:華語網(Thn21.com)首發原創作品,轉載請先獲取本站及作者授權。
母親老了,老屋更老了。年老的母親居住在更老的老屋里�! �
在我的記憶里,老家的院子里有四棵大小不一的棗樹,我總覺得它們分明就象征著我們兄弟四人的成長。后來因蓋房所需,那棵最大的棗樹被伐掉了,大哥后來竟也宿命般地背井離鄉去了東北謀生。再后來,另外的那三棵棗樹也先后被伐,我們兄弟們也相繼成了家。于是,那個曾是我們兄弟們的鳥巢的老屋不知從何時起安靜了下來,冷清了下來,母親也在這安靜與冷清中陪著老屋日漸老去�! �
再后來父親死了,母親的老屋更冷清了。那些年母親的體格還很硬朗,里里外外的事情自己都打理得井井有條。母親不喜歡串門,卻喜歡侍弄家禽,特別是養雞。母親養雞很有耐力,哪怕連續三年因雞瘟而最后落不下幾只雞,她也仍是不改初衷。每至懊喪外,卻也經常發狠咬牙:“明年說啥也不再喂雞了!”那情景誰見了都會信以為真�?墒堑搅说诙甏禾�,當賒小雞的小販那嘹亮的吆喝聲又傳來的時候,母親的心里便又像貓抓一樣,去年的誓言早就拋到了九霄云外。于是母親的小院里便又開始了新的一年的生機。于是我便為母親歸結了一句話:年年發狠年年賒。我也曾試著分析過母親養雞的動機,一方面是經濟因素。在曾經的歲月里沒錢買雞蛋,自己喂雞下蛋除了自己用還可以換錢;再方面是那種母性的本能意愿;第三方面應該是母親后來對付孤獨的一種方法�! �
是的,母親是孤獨的,孤獨得如今只有一座老屋相伴。我小時候曾許下過誓言,說長大后一定要讓母親享福�?墒�,至今我也沒有什么大出息,也沒有讓母親享上什么福,反而讓她擔了那么多的驚,受了那么多的怕。這,都是做兒子的不孝!我承認,對母親而言,最值得她依賴的,其實莫過于她居住著的那幾間老屋了。是它們維系著母親一生一世的命運,是母親一生一世的歸宿和情結。說來慚愧,由于我們兄弟們在分家的時候并沒有明確母親的住處(其實這樣的‘明確’真的不必要,天底下哪有沒有老人住的地兒的理兒?),竟導致了母親后來的一些擔憂:“你們分家的時候忘了說下一句話了,這屋這院只要我活著我就還得住著�!蹦赣H說這話時其實是笑著說的,可是那份不安還是顯露出來。母親的這句話深深地把我給刺痛了,可是我又沒有什么辦法。當然這完全是母親多慮,只要老人活著一天,這老屋就是老人的!而所謂的分給誰分給誰,那只不過是名義上的事情罷了。然而也無怪母親擔心,村里還真有老人在分家之后居無所的實例,說是這老院既然已經分給他了,他想不想讓老人住由他說了算。唉,還能說什么呢?世風如此,也只能感嘆老年人的可悲了�?晌乙卜置鞲杏X到母親的可憐,一種刺心的可憐�! �
我在一首詩里曾這樣寫道:“兒時的家是父母的家,長大后的家是配偶的家,老了后的家是孩子的家�!爆F在看來,這也并不全對。其實人到老年后他們的家還是自己的那個家,不管這個家多破,多窮,多偏僻多凄清。比如母親。她自從嫁到這個家里,期間只蓋過一次房。也就是說她在現在住著的老屋里足足住了大半輩子,說這兒是她的歸宿一點也不為過。當然,這里更是她一世情結的維系之處:在這里她生養了她的兒女,在這里又送走了她的公婆;也是在這里,她永遠地送走了她的丈夫;也是在這里,她又親手把含辛茹苦養大成人的兒女們一一送出了家門……現在,這里只剩下她一個人了,喧鬧與生機早已屬于過去,清輝冷月孤燈窗影時�;鳠o眠來到她的枕邊……
母親現在身體日衰,卻依舊精神飽滿,頭腦清晰。母親曾多次對我說:“只要我還能動,我誰家也不去�!边@句話包含了她對世態炎涼的多少看破,概括了多少的人情冷暖,需要我等做兒女的用一生的時間去慢慢參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