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麥收記憶
河南清豐 夏花
我剛剛屬于80后,1980年出生的我比其他年齡的80后多了一份記憶,更何況我是農村的80后呢?在這個炎熱的麥收季節里,每當上下班看到日趨金黃的麥地,每當臉頰上拂過干熱的夏風,每當聽到大型聯合收割機駛過的隆隆聲,我記憶的閘門便一下子打開了……
我家地不多,有一畝三分地。但就是這一畝三分地,讓我體會到了當農民的不易。我家四口人,哥哥在濮陽市上學,麥收時回不來。我的兩個姑姑都在外地,也無法回來幫忙。所以麥收時是全家最忙最累的時候。
我從記憶起,便跟著大人去地里拾麥穗,雖然幫不了多大的忙,但也積少成多。后來大些了,便開始和大人一樣割麥子。左手攥一把干燥的有些扎手的麥秸稈,右手拿著早已磨得鋒利的鐮刀,“嘩”的一聲,麥稈應聲而倒。我們把割下的麥子放到早已用水浸泡過柔韌的草繩上,然后再接著割麥子。不一會兒,夠一捆了,就停下來,把草繩的兩頭撿起來,用手使勁壓,我勁小,就用腿壓,用草繩把麥子綁的結結實實。麥地里密不透風,又沒有樹可以遮涼,只要一彎腰,汗水就從全身的各個部位冒出來,順著臉、脖子、腿往下流。衣服早已濕透,可我們沒有一個喊累喊熱的,還興致勃勃的進行割麥比賽呢。一晌下來手黑乎乎的,上面還有很多刺,胳膊上,腿上,腳上全是紅色的拉痕,一碰水就很痛.但看到一個個大大的麥個子,覺得再辛苦也值得。
記憶中的麥收季節,太陽都是火辣辣的,幾乎沒有涼爽的陰天,好像是故意考驗人的毅力似的。麥子割完了,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接著我們要把已捆好的麥子運到場里去。我們自己拉上板車,把一個個麥個子搬到車上,再用繩子緊緊的綁好,防止麥個子掉下來。田里的小路曲曲折折,坎坷不平,很容易就翻車的,所以一定要綁好。爸爸媽媽一個是駕車的主力,一個是在旁邊用繩子用力地拉著。我還小,也知道在車后面拼命地推,覺得這樣能減輕一些家長的負擔�?哲嚮貋頃r,爸媽心疼我,就讓我坐在車上。我也不怕臟,很愜意的唱著歌,聽著“知了”不停地叫,望著滿是麥茬的田野,感覺一天的辛苦都值得。
一車車的裝,一車車的拉,一車車的卸,終于把所有的麥子都運到了場里。一個村一個場,在這里要完成很重要的一步:麥穗脫粒。每個場里都有一個大大的、圓圓的石磙子。剛開始我不知有何用,經常上去玩耍。后來聽大人說,那是以前軋麥穗用的。大人們拉著沉重的石磙子,一遍遍的在麥秸稈上走,最后飽滿的麥粒就從麥穗里出來了。大人們再用大木杈把空空的麥秸稈挑到一邊,只留下麥粒�?甥溋6牙镉性S多的麥粒皮,這是不能要的。大人們就等風起時,用木鏟揚場。一鏟鏟,風替人們吹走了麥粒皮,只留下了沉甸甸的麥粒。最后,再用木鏟一鏟鏟把豐收的果實裝進大麻袋里,用塑料繩綁緊。這次再用板車把大麻袋拉回家放到屋子里,看到像小山一樣的糧食,家人才放心。
后來出現了轉機,打麥機出現了。這邊機器一開,大人就用木杈不停地把麥稈填進打麥機的嘴里,它一邊“吃”,一邊在下面吐麥粒。屁股那還往外揚打過的麥秸稈和麥粒皮。整個場面又臟又亂,人們各個忙得不亦樂乎。盡管很臟很累,但比起以前拉石磙子軋麥強百倍了。
以前的因為麥收而辛苦勞累的人們誰又會想到現在農民的幸福呢?現在,只需要等在地里,看到聯合收割機來了,給司機說一聲就等著好了。不一會兒,剛才的麥浪就消失不見了,只剩下了整齊的麥茬。全部的地割完了,用麻袋接著收割機的出口,一會兒,就裝滿了大大小小的麻袋。然后用三碼車拉回家,真輕松!
現在我們家把地給別人種了,不用再像以前那樣忙碌了。但我會永遠記住那段難忘的時光,那段汗流浹背卻輕松愜意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