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筑墻”
要建立對內金融防火墻和對外金融防洪墻兩條防御體系。
國際銀行家即將大舉深入中國金融腹地,中國已無險可守。當人們談論外資銀行進入時,多數人關注的焦點只是外資銀行與內地銀行爭奪居民儲蓄大餅,其實,更加危險的是外資銀行通過向中國企業和個人提供信貸將直接介入中國的貨幣發行領域。外資銀行透過部分準備金制度,將大舉推進中國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債務的貨幣化進程,這些外資銀行增發的“信貸人民幣”,將通過銀行支票、銀行票據、信用卡、房地產按揭貸款、企業流動資金貸款、金融衍生產品等多種方式進入中國的經濟體內。
如果說幾十年來對貸款望眼欲穿而飽受國有銀行怠慢的中小企業和個人,對資金的渴求猶如干柴,那么服務殷勤出手大方的外資銀行就如同烈火,雙方一拍即合之下,中國的信貸洪水泛濫將完全可以預期,大量的資金又將導致更大規模的重復建設,消費物價緊縮和資產通貨膨脹同時惡化的情況將更為嚴重,前者將中國浸泡在刺骨的冰水之中,而后者則是把中國置于火爐上燒烤。當產能嚴重過剩和資產泡沫化急劇升高時,國際銀行家就將開始剪中國人民的羊毛了。國際銀行家最賺錢之時從來就是經濟崩潰之日。
美國立國元勛托馬斯.杰弗遜有一句警世名言:“如果美國人民最終讓私人銀行控制了國家的貨幣發行,那么這些銀行將先是通過通貨膨脹,然后是通貨緊縮,來剝奪人民的財產,直到有一天早晨當他們的孩子們一覺醒過來時,他們已經失去了他們的家園和他們父輩曾經開拓過的大陸�!�
時隔兩百多年,杰弗遜的警告今天聽起來仍然是那么清晰,那么有震撼力。
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中國之后,與以前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從前的國有銀行雖然有推動資產通貨膨脹來賺取利潤的沖動,但決沒有惡意制造通貨緊縮來血洗人民財富的意圖與能力。中國建國以來之所以從未出現重大經濟危機,其原因就是沒有人有惡意制造經濟危機的主觀意圖和客觀能力,國際銀行家全面進入中國之后,情況發生了根本性地變化。
第十章謀萬世者(四)2007-04-1621:47中國對內的金融防火墻,旨在防范外資銀行惡意制造通貨膨脹推高中國資產泡沫化,繼而猛抽銀根制造通貨緊縮,迫使大批企業倒閉和人民破產,從而以正常價格的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來賤價收購中國的核心資產。金融管理部門必須嚴格監控外資銀行的信貸發放規模和方向,以儲備金比例和儲備金成份來進行金融宏觀調控,嚴防外資銀行大量將國內債務進行貨幣化。
對于外資銀行與國際對沖基金這樣的金融黑客聯手,更要嚴加防范。中國境內的所有公司的金融衍生合約必須上報金融管理部門,尤其是與外資銀行所簽定的金融衍生合約更需要加倍當心,謹防國際金融黑客在海外對中國金融體系實施遠程非接觸打擊,1990年國際銀行家遠程“核”打擊日本股市和金融市場的殷鑒不遠。
中國對外的金融防洪墻,主要針對的是美元體系的崩潰危機。在近乎天文數字的44萬億美元債務的沉淀之下,美國經濟猶如河床高于地面數十米的“地上懸河”一般,龐大的債務復利支出所創造出的流動性泛濫,日夜沖擊著越來越危險的河堤,給生活在“地上懸河”之下低洼地帶的中國和其它東亞國家和地區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中國必須緊急行動起來,準備進行金融“抗洪救災”和“保護人民財產安全”。美元資產的迅速貶值早已不是什么預測,而是每天正在發生著的事實,現在的狀況還只是洪水泄漏而已,一旦發生“塌壩事故”,后果將不堪設想。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已經處于高度風險之中。
在下一場突如其來的嚴重國際金融風暴中,風眼將是已經超級泡沫化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和美元體系,黃金和白銀將是世界財富最安全的“諾亞方舟”。大量增加中國的黃金儲備和白銀儲備,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
廣積糧
就是官民并舉,大幅度提高中國官方和民間的黃金白銀儲備。中國境內的所有金礦和銀礦資源,必須作為最重要的戰略資產加以嚴密保護,并逐步實行全面國有化。
在國際上,應該大力收購黃金和白銀的生產公司,作為中國未來黃金白銀資源的補充。中國貨幣的改革的最終方向就是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黃金、白銀支撐下的“雙軌制貨幣體系”,實現穩定的貨幣度量衡,完成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戰略準備。
“緩稱王”
就是必須充分考慮到中國自身的困難和局限。世界強國崛起無不是以無與倫比的創新能力獨步世界,所謂強國就是能夠大量生產出別國無法替代的全新產品和全新服務,大量孕育出世界領先的技術與科學創新,大量產生引領世界文明方向的偉大思想和理念。中國目前還僅僅是在大規模模仿西方生產技術方面很有進展,在思想理念與科學技術創新方面還差之甚遠。
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領域,嚴重缺乏文明自信心,缺乏自信心的重要表現就是無法辨別西方制度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缺乏批判其明顯荒謬之處的道德勇氣,不敢嘗試西方沒有的東西,缺乏試圖建立新的世界規則的膽略。這一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所以中國只能徐圖緩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