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天堂
巴 金
(課文原文請點此查看)
一、閱讀:
第一題:
當作者第一天到達大榕樹下的時候,沒有看見一只鳥,所以他在文章里這樣寫道,“鳥的天堂”里沒有一只鳥,當他第二天又到那兒的時候,他卻這樣寫道,昨天我的眼睛騙了我。“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呢?在構思上達到了怎樣的妙處?請簡要分析之。
答:1、因為大榕樹周圍環境安寧,景色幽靜。 加之大榕樹枝繁葉茂,便于鳥兒棲息隱藏,所以當作者第一天來到下面的時候,感覺“鳥的天堂”里沒有鳥,而當他第二天來到的時候,朋友的拍手聲將鳥兒驚動了,很快“鳥的天堂”就就變得熱鬧非凡,成了名符其實的鳥的天堂。
2、設置了懸念,前后相互照應,能激發讀者的興趣。
第二題:
“鳥的天堂”其實就是指什么?為什么它能成為鳥的天堂?聯系上下文找出原因。
答:1、大榕樹
2、 ① 大榕樹周圍環境安寧,景色幽靜。
② 大榕樹枝繁葉茂,便于鳥兒棲息。
③ 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鳥兒得到保護。
第三題:
在文章最后“‘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一句中,前面的鳥的天堂加了引號,而后面的鳥的天堂沒有加引號,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處理呢?有什么不同的含義嗎?
答:第一個鳥的天堂指的是這棵大榕樹,第二個鳥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鳥的天堂,鳥兒在這里棲息繁衍,過著幸福的生活。
第四題:
在“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一句話里,哪兩個字最形象地表現了大榕樹的特點?請找出來,并說說理由!
答:1、堆和顫動
2、“堆”字形象地描寫了大榕樹上葉子的濃密和繁盛。也為第一天作者在“鳥的天堂”沒有看到鳥作了鋪墊。
“顫動”一詞生動地表現了大榕樹旺盛的生命力,也表現了大榕樹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二、賞析:
一、“鳥的天堂”里有動也有靜
——簡析《鳥的天堂》動靜結合的寫景藝術
讀罷《鳥的天堂》一文,讓人既有流動的情感在飛躍,又有靜寂中的思考在沉淀,能有這樣的享受,應歸功于文中動靜結合的寫景藝術的靈活運用。
作者在本文中總共兩次描寫了“鳥的天堂”。
第一次主要從靜態的角度來描寫鳥的天堂——大榕樹。先是從遠處進行觀察和描寫,給人的感覺是綠得可愛,大而茂盛,看不出樹干在什么地方,然后逼近榕樹進行觀察和描寫,給人的感覺是枝葉繁茂,已結有小果子,樹葉上有新的生命在顫動,但“鳥的天堂”里沒有一只鳥,作者好不遺憾,也為讀者留下了懸念和想象的空間。
第二次主要是從動態的角度來描寫鳥的天堂——大榕樹上的主人——鳥。先是非常靜,然后是一聲鳥叫,再是拍手,于是一只,兩只……大的小的花的綠的黑的都有,有的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撲翅膀。不但種類多,而且數量多,讓人應接不暇,整個是一曲百鳥大合唱,給人一種幸福自由快樂的感覺。
二、思路縝密,微起波瀾
——簡析《鳥的天堂》的構思技巧
從整體來看,本文思路縝密,一氣呵成,同時在行文過程中微起波瀾,起伏有度,體現出了大家風范。
第一天寫自己一行人經過陳的小學劃船而入“鳥的天堂”,進而由遠及近地對“鳥的天堂”(大榕樹)進行了靜態的觀察和描寫,并且筆鋒一轉,老老實實地告訴讀者,“鳥的天堂”里沒有一只鳥,巧妙的設置了懸念,達到了微起波瀾的妙處。
然后又開始寫自己第二天劃船去葉的家鄉,又從陳的小學校經過,又經過了“鳥的天堂”,作者雖未講是有意而過之,但在讀者看來,應該是一種無意中的有意吧。于是,又對“鳥的天堂”進行了動態的描寫,突出地寫了大榕樹上的鳥。
最后,照應全文,回歸題目,“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三、鳥的天堂,我的家園
——簡析《鳥的天堂》的主題及表現
這篇文章既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更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但每一處文字里都透著泥土的芬芳,透著質樸的情感,流淌著一種思想,鳥的天堂——我的家園——鳥的天堂
作者通過記敘自己兩次造訪“鳥的天堂”的描寫,運用動靜結合的寫景技巧,為我們介紹了一個大、美、綠、茂盛、奇特的靜態的天堂和洋溢著幸福、快樂、自由氣氛的動態的天堂。然而不管它是動態的也好,靜態的也好,它都植根在大地之上,扎根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的時代。
由此而來,我的家鄉有鳥的天堂,我們的時代是鳥的天堂,我們都生活在天堂這樣一個主題也就就得以順理成章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