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在《家》之前發表的《滅亡》只是一個中篇)。它是在一九三一年作為《激流三部曲》之一寫成的。所以最初發表的時候用了《激流》的名字。我寫這本小說花去的時間并不多。然而要是沒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寫不出這樣的作品。我很早就說過,我不是為了要做作家才寫小說:是過去的生活逼著我拿起筆來�!都摇防锩娌灰欢ň陀形易约�,可是書中那些人物卻都是我所愛過的和我所恨過的。許多場面都是我親眼見過或者親身經歷過的。我寫《家》的時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塊兒受苦,跟一些人一塊兒在魔爪下面掙扎。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開我的回憶的墳墓。那些慘痛的回憶到現在還是異常鮮明。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逼著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以至于得到悲慘的結局。那個時候我的心因為愛憐而痛苦,但同時它又充滿惡毒的詛咒。我有過覺慧在梅的靈前所起的那種感情。
我甚至說過覺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說的話:“讓他們來做一次犧牲品吧。”一直到我寫了《家》,我的“積憤”,我對于一個不合理制度的“積憤”才有機會吐露出來。所以我在一九三七年寫的一篇“代序”里大膽地說:“我要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訴’。”
6、“要是沒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寫不出這樣的作品。”這句話揭示了文學創作與生活才能在著怎樣的關系?
7、結合“我不是為了要做作家才寫小說:是過去的生活逼著我拿起筆來”這句話,談談巴金寫作《家》的動機。
8、作者把自己的三部小說稱為“激流”三部曲,課文中也多次提到“激流”,請問,“激流”到底有什么含義?
參考答案:
6、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家只有有了切身的生活體驗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7、作者對于一合理制度的“積憤”借助創作《家》吐露出來,表現了作者對當時封建家庭及社會根源的強烈不滿,作者也借此啟發新時代的青年要為美好生活而奮斗。
8、文章多次提到的“激流”,具有鮮明的象征意義,表達了作者擺脫封建家庭束縛的決心和投身于五四運動潮流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