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16歲,正當少年。在人生的這個階段,讀過的書是可以跟人一輩子的。所以,例如浮士德的永恒沖動,曼弗雷德的孤高厭世,還有哈姆萊特的不斷懷疑與反省,成為我日后一再提及的永恒記憶。我還非常想做文化基督山或社會羅賓漢,那種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的隱在沖動,是我30歲上起興做游俠史研究的重要原因。
當然,那樣年代中的成長并不輕松。物質的匱乏與精神的貧瘠,都使人脆弱而易感。讀書無疑加重了這種感觸的分量。但當時的感覺,生命本來就需要傷感的滋養。這樣認知著,當讀到《呼嘯山莊》,自然就有一種直想坐起的激動。其他如讀《卡拉馬佐夫兄弟》的深重嘆息,讀《德伯家的苔絲》的溫暖記憶,都構成了個人寶貴的經驗。當時,那種情緒轉換帶出的刺激與快感,尤難言宣。
今天的孩子,二十多歲了,通常還幼稚率薄,聽說狄更斯們可以為一個街區的拐角寫幾千字,就問:如此虛張聲勢,有什么意思?還有,像羅曼·羅蘭,讓克利斯朵夫與安多納德錯失在兩列相向而開的火車上,一如自己玩剩下的小把戲,怎么看都不像是有創意的安排呀。但我要告訴他們,自己讀到這些地方,就直想著欲添清淚,成其潺湲,甚至還幻想過獨占這輕輕一聲,與之相視莫逆。
我已經不知道,對偉大的作家不總站在人類的經驗之外審視人生,還站在人類的知覺之上悲憫人生,今天的孩子能體認多少。結果自然是糟糕的,許多人除了在中學課本上讀過一些經典(通常是快讀速讀),在電視上看過一些經典(通常是戲說歪說),再沒有開卷有益的經歷。杜威比讀書為探險,法朗士比讀書為壯游,都是指書能豐富人的靈魂說的,但他們只拿它作消閑。孟德斯鳩說,讀書可以將生活中的厭煩時刻變成美好的時光,他們把它全都變成了游戲的時光。以至于開目僅能上網,伸紙不能修函。欲傳達一己曲曲心事,就只能借助于流行語火星文通俗歌曲廣告詞了。由此,我們不難想象將要到來的結果會如何的更加糟糕。那種情感的均質化與粗鄙化,或者均質的粗鄙化帶來的認知的淺表,已經凸顯了一個時代思想的貧薄與文化的匱乏。這種貧薄與匱乏,是必定會阻礙和延緩一個民族的心智成熟的。
該如何告訴他們,快樂滿足的僅是感官,經典滿足的才是心靈?尤其重要的,該如何使他們也有這種體驗,說每次與經典相遇,其實都是與人性照面,與自己交談?如法國作家尤瑟納爾所說,“它們”就是“我們真正的出生地”。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只有與書相視莫逆,才能讓人經歷劫難之時,既聽得到絕望的呼喊,又看得到受苦的靈魂;既體認得到方死的夙愿,復更矚望于未生的希望。但丁《神曲》“地獄篇”的第一段說:“就在我們人生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中醒悟過來,因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確的道路”。許多像我這個年齡段的人都有過迷失,借助于種種外力的幫助,最終都走了出來。但在我,讀《神曲》本身,就是走出迷途的最好方法。因為閱讀就是閱世,書生活就是真生活。
⒓下列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5分)
A.作者年輕時想做“文化基度山或社會羅賓漢”,意思是希望像基督山或羅賓漢一樣用俠義手段去改造.拯救文化或社會。
B.讀書可以彌補物質上的匱乏,讓人忘懷憂喜,超然物外。
C.“與之相視莫逆”意思是與書成為相互幫助、不離不棄的朋友。
D.偉大作家的經典創造因缺乏普適性,使孩子們難以走近。
E.書是“我們真正的出生地”,是就經典的啟蒙意義而言。
⒔下面對“阻礙和延緩一個民族的心智成熟”的“這種貧薄與匱乏”的原因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今天的孩子即使讀過一些經典也通常是快讀速讀一些中學課本上的“經典”。
B.今天的孩子即使讀過一些經典也通常是在電視上看過一些“戲說歪說”的經典。
C.今天的孩子把讀書的時光全都變成了游戲的時光。
D.今天的孩子均質的粗鄙化帶來了認知的淺表化。
⒕依據本文,概括閱讀經典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⒖本文的基本觀點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論證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2. A E(B.文中沒有“彌補物質上的匱乏”的意思。C.文中沒有“相互幫助”的意思。D.不是經典缺乏普適性,而是現在的孩子們只拿它作消閑,才“難以走近”。本題考查的是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點此查看高中散文閱讀訓練答案集(本文答案在第7頁)…⒖⑴本文的基本觀點是閱讀就是閱世,書生活就是真生活(或閱讀經典是與人性照面,與自己交談)。(2分)⑵本文綜合運用了例證(引證)和對比論證。用自己從閱讀中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親身經歷,以及杜威、法朗士等名人開卷有益的體會,與今天青少年缺少經典閱讀的現狀進行對比,指出其將帶來的惡果。從而有力地證明了閱讀經典的作用,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2分)(本題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和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