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一場全面變動,“士”在這一大變動中也取得新的地位。戰國“游士”經過漢代三、四百年的發展已變為“士大夫”,他們定居各地,和親戚、族人發生了密切關系。2世紀中葉以下,“士”的社會勢力更大了,作為一個群體他們自覺為社會精英,以“天下風教是非為己任”。由于“士”的人數越來越多,這一群體也開始分化。一方面是上下層的分化,門第制度由此產生;另一方面則是地域分化,成為士人結黨的一個主要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士的個體自覺,這是一個普遍的新風氣,超越于群體分化之外。個體自覺即發現自己具有獨立精神與自由意志,并且充分發揮個性,表現內心的真實感受。個體自覺在思想上轉向老、莊的同時,還擴張到精神領域的一切方面,文學、音樂、山水欣賞都成了內心自由的投射對象。甚至書法上行書與草書的流行也可以看作是自我表現的一種方式。
個體自覺解放了“士”的個性,使他們不肯壓抑自發的情感,遵守不合情理的世俗規范。這是周、孔“名教”受到老、莊“自然”挑戰的精神根源。不但“士”的思想已激進化,“士”的行為也突破了儒家的禮法。兒子“常呼其父字”,妻子呼夫為“卿”,已成相當普遍的“士風”。男女交游也大為解放,朋友來訪,可以“入室視妻,促膝狹坐”,這些行動在中國史上真可謂空前絕后。但西晉的束皙反而認為“婦皆卿夫,子呼父字”正是一個理想社會的特征。當時的“士”階層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動,由此可見。
以這一變動為背景,可重新解釋從漢末到南北朝的思想發展�!懊獭迸c“自然”的爭論是漢末至南北朝“清談”的中心內容,這是史學界的共識。但多數學者都認為“清談”在魏、晉時期與實際政治密切相關,至東晉以下則僅成為紙上空談,與士大夫生活已沒有實質上的關聯。如果從士的群體自覺與個體自覺著眼,可提出不同的看法:“名教”與“自然”之爭并不限于儒、道之爭,而應擴大為群體秩序與個體自由之爭。郭象注《莊子》已從道家立場調和“自然”與“名教”,可知即在信奉新道家的士大夫中,也有重視群體秩序之人。西晉王朝代表世家大族執政,解決了政治方面“名教”與“自然”的沖突,使士的群體在司馬氏政權下取得其所需要的政治秩序——君主“無為”而門第則“各任其自為”。但個體自由的問題卻仍未解決,東晉至南朝的社會繼續受到個體自由的沖擊。所以東晉南朝的“自然”與“名教”之爭以“情”與“禮”之爭的面目出現;“緣情制禮”是思想界爭論的焦點所在。這一階段的爭論要等待新“禮學”的建立才告終結,那已是5世紀的事了。
1.下列關于士的個體自覺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個體自覺是當時士人群體中普遍的新風氣,超越于士人群體的分化之外。
B.個體自覺是發現自己具有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崇尚個性張揚,表現真實感受。
C.個體自覺往往通過文學創作、音樂欣賞、怡情山水等形式,表現內心的自由。
D.個體自覺是從思想上對儒家價值提出質疑,在行為上完全不遵守儒家的禮法。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上下層的分化和地域的分化,是“士”這一群體分化的基本表現形式。
B.“婦皆卿夫,子呼父字”的行動,在西晉人束皙看來,是一個理想社會的特征。
C.史學界認為,“清談”至東晉以下已經與士大夫生活沒有實質上的關聯了。
D.郭象主張從道家立場調和“自然”與“名教”的爭論,但也重視群體秩序。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士”這個階層在3世紀中國經歷的大變動中取得了新的地位,社會勢力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形成士人間的結黨。
B.“名教”受到老莊“自然”挑戰的精神根源,住于“士”對獨立精神與自由意志的追求,對不臺情理世俗規范的反對。
C.從士的群體自覺與個體自覺著眼,可以推斷出漢末至南北朝“清談”的中心內容不只是儒、道之爭,還包括群體秩序與個體自由的爭論。
D.東晉至南朝思想界爭論的焦點放在“緣情制禮”,是由于當時社會仍然受到個體自由的沖擊,足見個體自由的問題在當時并沒有解決。
參考答案:
1.(3分)D 2.(3分)C 3.(3分)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