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說來,士或士人,作為概念或稱呼,已經是歷史了。今天沒有“士”,只有“知識分子”。所謂“知識分子”,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指“有較高文化水平,從事腦力勞動的人”,狹義的特指“社會的良心與良知”。這兩種,都與“士”有關。
廣義的知識分子,是士人身份的現代化。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種“社會分工”和“職業身份”。所謂“士農工商”,即意味著農是莊稼人,工是手藝人,商是生意人,士是讀書人。要求最嚴的時候,士人除了讀書,以及因為讀書而做官,不能從事別的行業。當然,躬耕于隴畝,是可以的。但,耕是副業,讀是主業。耕讀為本,是因為國家重農;詩書傳家,才是命脈所系。親自到地里干活,帶有“體驗生活”的性質。
所以,士人可以不耕,不能不讀。開作坊,做生意,就更不行。劉備賣履,嵇康打鐵,當時便都算“出格”。讀書做官,則理所當然。做官以后,也還要讀書,有的還寫寫詩,做做學問。這就叫“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可見,古代的士,就是讀書人,而且是“職業讀書人”�;蛘哒f,是在讀書與做官之間游刃有余的人。因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優”,是優裕的意思。也就是說,做官輕松自如,就做點學問;治學精力過剩,就當當官員。這是古代士人的最佳狀態。能做到這一點的,就是典型的士大夫。
這樣的人,今天恐怕不多。今天受過高等教育的,即廣義的知識分子,其實未必都讀書。教科書當然是要讀的,但那叫“學習”或“上課”,不叫“讀書”。畢業以后,也未必都要做官,更很少有人再去務農。他們可以當白領,做律師,辦企業,搞藝術,成為科學家,都正大光明,自由平等。讀書,則只是業余愛好。因此,我們很難從職業身份,來認定誰是士,誰不是。甚至讀不讀書,也不足為憑。
不看職業,也不看讀書,那看什么?看精神。實際上,士或士人在古代,既是一種“職業身份”,又是一種“文化精神”。狹義的知識分子,則是士人精神的再傳承。因此,本文所說的士人,也包括其他,都是指某種精神類型、氣質類型或人格類型,甚至只是一種“文化符號”。比如梅蘭芳,職業雖是藝人,卻不但成就極高,更在抗戰時期,表現出傳統士大夫的精神氣質。因此,文化界普遍視他為士人,要尊稱“ 梅先生”的。
那么,士人的精神、氣質和人格特征是什么?
我認為,就是有風骨、有氣節、有擔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有風骨;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可殺不可辱,是有氣節;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是有擔當。
擔當是廣義的,包括“好漢做事好漢當”,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有此一條,即可無愧為“士”。但嚴格意義上的“士”,還得有“天下之擔當”。這種擔當,古之士人,一般都有。后之士人,也“可以有”。但如果是“國士”,則“必須有”。劉備寄居劉表時,就曾當面痛斥一個名叫許汜的人,說他明知天下大亂國難當頭,卻居然“求田問舍,言無可采”,真是徒有國士之名,當為士林不齒(《三國志·陳登傳》)。
可見古人心目中的國士,必須像《畢業歌》所云,能夠“擔負起天下的興亡”。至于“無雙國士”,則恐怕只有像諸葛亮那樣才行�?上н@樣一位難得的士人,卻被《三國演義》歪曲為自命清高忸怩作態的酸腐文人,作夠了秀才出山,實在讓人忍無可忍。
詩人和學人,則可以不必有此擔當。真正的詩人,當然也都是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他們的作品,也一定是人民的心聲。但這是“反映”,不是“擔當”。同樣,學人也可以撰寫時評,發表政見,以天下為己任。但這時,他已經是士人了�;蛘哒f,是具有士人精神的學人。純粹的學人,完全可以“兩耳不聞天下事”。正如純粹的詩人,完全可以“每有閑情娛小我”。天下和國家,是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只要為社會和人類,提供了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和藝術作品,就是真正的學人和詩人。
(選自《斯文:幫忙、幫閑、幫腔、幫兇及其他》,有刪改)
5.下列說法中,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5分)
A.知識分子既指“有較高文化水平,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也指傳承了“士人精神”的人。
B.古代的士是讀書人,所以他們除了讀書,以及因為讀書而做官,絕不能從事別的行業。
C.“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古代那些在讀書和做官間游刃有余的人就是典型的士大夫。
D.當今時代,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只讀教科書,所以找不到傳統意義上的士大夫。
E.認定誰是士人,既要看他的精神、氣質和人格特征,也要看他是什么職業,讀不讀書。
6.根據文意,下列表述不符合“士人的擔當”的一項是 (3分)
A.諸葛亮終其一生為輔佐劉備、劉禪父子興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B.陶淵明歸隱田園,樂享閑適隱逸的生活,創作了大量清新自然的田園詩歌。
C.老舍取得了非常高的文學成就,而且在抗戰爆發后只身前往武漢參加抗戰。
D.巴金在《隨想錄》中承認自己“文革”期間說了違背良心、傷害別人的話。
7.作者心目中的士人是什么樣的人?(4分)
8.結合文中的觀點,談談你對下面這段話的理解。(4分)
1937年,為躲避戰火,在博物館工作的莊嚴、曾湛瑤、那志良等人歷經艱險,一路押送故宮文物南移、西遷,沒有丟失一件文物,如期完成了文物轉運工作。
參考答案:
5.AC
6.B
7.既讀書,又有風骨、有氣節、有擔當的人。
8.士人的擔當既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還得有“天下之擔當”。面對戰爭的威脅,莊嚴等人甘冒生命危險,成功地轉運故宮文物,履行了自己的職責,維系了中華文化的命脈,充分體現了作為士人的擔當。[4分。觀點引用正確2分,分析合理2分。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