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好象一個有機體,它的生命在于不斷的變化、發展、革新,一旦凝固下來,就會逐漸失去生命力。所謂變化、發展、革新,無非有兩條路線:一是各種文學體裁之間互相滲透,吸取其他體裁的藝術特點,變化出帶有新的氣質的作品,以詩為詞,以賦為詞,以文為詞就是典型的例證。另一條路線是,一種文體內部的以復古為革新的運動,陳子昂、韓愈都是走的這條路線。中國三千年來文學之所以能延續不衰,原因即在于它始終在變化,從先秦詩騷,到漢賦,到南朝駢文,到唐詩,到宋詞,到元曲,到明清小說,一代一代不斷有新的支流加入整個文學的長河之中。
然而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封閉的農業國,三千年來文學在本土翻新了多少次,后來再也翻新不出什么新鮮的花樣來了。
鴉片戰爭以后,特別是“五四”以后引進了西方的文明。西方文學也像潮水一樣涌進這個古老的國家。中國傳統文學吸取西方文學的新鮮血液,改變了自己的舊面貌。我們既要立足于中華大地,植根于傳統文學的肥沃土壤,又必須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學的營養,培植新的文學之花。事實上,“五四”以后的小說和傳統的文言小說、白話章回小說相比,“五四”以后的話劇和傳統的戲曲相比,在體制風格上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不繼承傳統就沒有根,不借鑒外國的優秀文學就沒有變,這就是統觀了中國文學之后得出的一條重要結論。在中國傳統文學體裁里,賦和駢文早已衰落了,今后也難以復興。詞和散曲本來有希望配合新的音樂,以新的面目求得新的繁榮,可是“五四”以來新的歌詞創作并沒有吸引大詩人的注意,歌詞的一般創作水平一直處在較低的階段。小說是“五四”以后成就最高的一種體裁,也是當代文學中最活躍的一部分。在這個領域里最有希望于近期內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拔逅摹币院蟮纳⑽膭撟鞲挠冒自捨�,但和其他體裁相比,較多地保留了傳統風格,也是很有希望的一個領域。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的遺產是最豐富,可是“五四”以后的新詩,主要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幾乎割斷了傳統形式,未能在廣大讀者中扎根,這是最讓人失望的一個領域。但是我相信,在中國這個詩國里,詩歌一定會復興的。
(節選自《中國文學概論》)
5.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以詩為詞、以賦為詞和以文為詞的現象的出現,是文學在變化、發展、革新過程中文體內部的以復古為革新的運動的結果。
B.受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封閉的農業國的影響,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國文學在經歷了三千年來的發展與翻新之后,再也無法在本土翻出新鮮的花樣。
C.在“五四”運動以后發展的中國文學體裁中,小說是成就最高的一種,同時也是當代文學中最活躍的一部分,更是最有希望于近期內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文學體裁。
D.“五四”運動之后的新詩,主要借鑒西方文學,但在繼承傳統特色上明顯不足,未能在廣大讀者中扎根。
6.通過本文的論述,作者認為從哪些方面才能增強中國文學的生命力?(3分)
7.作者認為“在中國這個詩國里,詩歌一定會復興的”的依據是什么?(3分)
參考答案:
5.A
6.既要立足于正在變革的現實,:又要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藝,;更要充分發揚民族的傳統特色。
7.(3分)①中國是詩的國度,詩遺產豐富,為詩歌復興提供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肥沃土壤。(倒數第三行)②中國已經不再是過去封閉的農業國,外國的優秀文學在當代中國被廣泛接受,為詩歌提供了吸取其他民族更多文學營養的平臺。(化用第一題,從第三段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