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言志”觀念被近代學者視為“千古詩教之源”,又被現代學者視為中國詩論“開山的綱領”。我們不妨以“詩言志”觀念的演進作為中國文學觀念發生的一個標本,來認識和理解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的路徑。
“詩言志”見于《尚書·堯典》,它只是原始樂教的一個關目,溝通人神的一條途徑,達致“神人以和”的一種手段。早期的“詩言志”還不是獨立的文學觀念,而是宗教觀念。但它為后來的詩學獨立和詩教發生奠定了文化基礎。自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以后,“詩”被納入禮樂教化的體系之中,與世俗政教和文化制度緊密結合�!安稍姟焙汀矮I詩”制度使“詩”成為表達氏族情感和溝通政治情緒的工具,完成了從“神明昭告”向“天子聽政”的轉變。社會禮樂制度規范和儀式運用規則賦予了詩樂以意義和價值。春秋時期,“詩”逐漸擺脫禮樂束縛而獲得獨立發展,這種發展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一是通過“賦詩言志”以擺脫樂教的束縛,從而凸顯詩的獨立“言志”功能;一是通過“禮”“儀”之辨以擺脫典禮儀式的束縛,從而凸顯詩的內在意義價值。二者相輔相成形成春秋詩教傳統,為詩的觀念解放和文學觀念的成熟奠定了基礎,也使詩進入到表達個體情感和培養獨立人格的發展新階段。 “獻詩陳志”的禮樂教化增強了詩的社會性功能,文學觀念的倫理道德要求可以從這里獲取實踐理性經驗�!百x詩言志”的春秋詩教賦予了詩的獨立性價值,文學觀念的私人化傾向可以從這里開放出個體人格和精神情感的奇葩。當詩獲得獨立價值并與個人精神生活和人格修養聯系在一起,獨立的文學觀念也就同時發生了。
春秋末年,孔子繼承西周以來的詩教傳統,強調其“興、觀、群、怨”的社會功用,提倡用詩來培養君子“威儀”和“氣志”,并指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學術路徑,將重視集體儀式的傳統詩教改變為重視個體人格修養的新詩教,從而促進了中國文學觀念的成熟和文學思想體系的建立�?鬃拥奈膶W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學觀念的源頭,無論道家、墨家,還是后起的法家,都從孔子文學觀念中得到啟發,并循著各自的學術路徑來表達他們各自的文學觀念,取長補短,共同促進著文學觀念的發展和文學思想體系的建設。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文學思想一直被奉為正統,引導著并規約著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探討中國文學觀念的發生路徑,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學觀念的發生路徑和建構過程無疑是最有代表性的。
(有刪改)
6.下列不屬于詩言志可作為中國文學觀念發生的一個標本的理由的一項是( )
A.“詩言志”被近代學者視為“千古詩教之源”,被現代學者視為中國詩論“開山的綱領”。
B.我們從“詩言志”觀念的演進中,認識和理解到了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的路徑。
C.道家、墨家和法家都從孔子文學觀念中得到啟發,孔子文學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學觀念的源頭。
D.“罷黜百家”后,儒家文學思想一直被奉為正統,引導著并規約著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
7.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早期的“詩言志”雖不是獨立的文學觀念,但為后來的詩學獨立和詩教發生奠定了文化基礎,我們仍可視其為“千古詩教之源”。
B.西周時“詩”被納入禮樂教化的體系之中,這使“詩”的社會性功能得到增強的同時也受到了禮樂的束縛。
C.通過“賦詩言志”和“禮儀之辨”,“詩”的獨立性價值得到凸顯,這為文學觀念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D.孔子將“詩”與個體人格修養聯系在一起,提倡用“詩”來培養君子的“威儀”和“氣志”,不再強調“詩”的社會功能。
8.概括“詩言志”觀念的演進所經歷的三個階段。(3分)
參考答案:
6.B(“認識和理解到了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的路徑”是“詩言志”作為“標本”的作用,而不是可稱為“標本”的理由。)
7.D(“不再強調‘詩’的社會功能”錯。原文中有“孔子繼承西周以來的詩教傳統,強調其‘興、觀、群、怨’的社會功用”。)
8.(每點1分)言之成理即可。①早期的“詩言志”是宗教觀念,是達到“神人以和”的一種手段。②西周時,“詩言志”與禮樂教化聯系緊密,成為表達氏族情感和溝通政治情緒的工具。③春秋時期,“詩”逐漸擺脫禮樂束縛而獲得獨立發展,進入到表達個體情感和培養獨立人格的發展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