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又為什么而活著?
作為個體,我們實在顯得渺小,宇宙有無你我的存在和悲歡離合都無所謂;只有完全面對自己時,才明白為什么要固執地去追尋每一次人生際遇,哭著笑著,深深地從心底喊一聲:我活著!
人世間的生生死死,歲月的風雨滄桑,只不過讓橋上的石頭多出幾道斑駁裂紋而已。盡管許多人帶著另一種心情前來看望它,它也仍只是靜默的供人通行的橋而已。
沿著橋向東走百米左右,就進了與橋同有名氣的宛平城。
宛平城太小,當地人稱作“斗城”。沒有大街小巷,沒有鐘樓鼓樓,沒有集市廣場。站在唯一一條街道上東西一望,就看到了順治城門和威武城門。見慣了世事的當地居民,背靠著灰磚墻,在下午的陽光里閑散地坐著,瞇著眼睛看我們走過。宛平就這么大。這么偏僻的地方本來就不會吸引多少人前來盤桓,也就不需要一座宏偉的城池。明人要費事地在此建個小宛平,僅僅為了守住前面這座橋而已。
城中那幾十戶小小的人家,就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靜默地守著小城;小城就站在朔風和黃沙里,靜默地守著靜默的橋。
(取材于李季的散文)
17.下列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最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眼中真實的盧溝橋偏僻、荒涼、靜默,并沒有想象中應有的那份悲壯與凝重。
B.其實“盧溝曉月”自然風景并不美,只因是來往過客人生歷程的新起點而被銘記。
C.作者領悟到宇宙間個體的生命實在是渺小,因而流露出一種曠達豁然的人生態度。
D.文中多次寫到盧溝橋的“靜默”,以此表現了盧溝橋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
18.根據文意,下列對聯中不適合題寫在盧溝橋的一項是(2分)
A.曉月征夫催野渡;秋風謫宦夢鄉關
B.一線橋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帶吳歌
C.大河曾流淚和血;長橋猶記恨與愁
D.把酒凌風,古往今來皆過客;憑欄遠望,水色山光盡鄉情
19.盧溝橋為什么會“名氣太盛”?它的名氣體現在哪些方面?請分別概括。(7分)
20.文中畫線的句子:“我要活著!”這句話表達了怎樣的內涵?(4分)
21.本文最后兩段描寫宛平城有何用意?請聯系全文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7.(3分)D(A.“并沒有”在文中沒有提及,無法確定;B.“自然風景并不美”與文意不符;C.“曠達豁然的人生態度”與文章主旨不符)
【評分參考】選D得3分,選A得1分。
18.(2分)B(“越水”“吳歌”與盧溝橋不符)
19.(7分)因為盧溝橋是燕薊地區沿太行山脈通向華北大平原的要津,是扼守京城的關口和進京出京的必經之路(1分);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美景中有無數耐人尋味的故事被文人墨客題詠摹畫(1分);
盧溝橋的名氣體現在:是重要的歷史地理位置(1分),是著名的美景(或“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1分),是抗日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標志(1分)和中華民族抗日精神的象征(1分)。
【評分參考】意思對即可。
20.(4分)表達了對生命的珍愛(2分),對民族尊嚴(或“生命尊嚴”“尊嚴”)的捍衛(2分)。
【評分參考】意思對即可。
21.(6分)最后兩段描寫了宛平城的特點:小,不繁華,地處偏僻,為守護盧溝橋而修建,居民生活寧靜平淡(1分)。以宛平城的狹小樸素與它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對比(1分),以當下宛平城寧靜平淡的生活場景與前文抗日戰爭的殘酷場景作對比(1分),凸顯了和平和生命的可貴(1分);以宛平城對盧溝橋的靜默守護的描寫(1分),表達了捍衛國家獨立和民族尊嚴,永葆和平的堅定信念(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