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徹底被眼前的場景震撼了。很快,旅行者寫的游記《哈丹巴特爾草原上的奇跡》就發表在了全國發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時間,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樣涌向了哈丹巴特爾草原。
旅行者再次來到哈丹巴特爾草原已經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驚的場面——家家戶戶都上了鎖!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烏拉家,想弄明白這一年來究竟發生了什么。
阿拉坦烏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鎖——一只油綠的梅花掛鎖在陽光下分外刺眼。
“剛開始是朝克圖家的茶壺丟了。很快,哈斯額爾敦家傳了三代的雕花馬鞍也丟了。”中午時分騎馬歸來的阿拉坦烏拉老人無奈地說,“我的皮靴也丟了,馬鐙也丟了。”
“家家戶戶都上了鎖。這不,我只好騎馬走這么遠的路回家吃飯。”老人不高興地說。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爾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時刻,旅行者沒有一絲困倦,但是比任何時候都要口干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沖動,但是終于什么也沒做。他只是孤獨地站在那里,像一個永恒的懺悔者。
(選自《微型小說選刊》2015年第2期)
10.為什么“旅行者在桌上放下二十塊錢,又覺得不妥”?
11.結合文意賞析劃線部分。
阿拉坦烏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鎖——一只油綠的梅花掛鎖在陽光下分外刺眼。
12.小說以“什么是鎖”為題有何好處?
13.小說最后一段可否去掉?為什么?
參考答案:
10.放下二十塊錢是要抵償喝掉的奶茶(2分);覺得不妥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個文明人,擅自進入牧民家應該道歉,向牧民解釋自己這樣做的原因(2分)。
11.與之前老人家里沒有鎖形成對比,暗示一年來大量外來游客涌入給哈丹巴特爾草原的環境、民風造成的破壞(2分);陽光下刺眼的梅花鎖具有象征性,增強了小說的諷刺意
12.鎖是常見之物,題目設疑能產生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鎖是小說的線索,能夠緊扣小說的主要情節;一語 雙關,“什么是鎖”出自人物之口,有助于刻畫人物形象;能引發讀者的思考,暗示小說的主題。(每點2分,共4分,答出兩點即可)
13.不能去掉。最后一段表現了旅行者內心的驚愕、困惑、痛苦,深化了小說的主題(3分);呼應小說開頭旅行者口渴時得到奶茶解渴的情節,使小說結構嚴謹(3分)。
可以去掉。最后一段和情節無關,去掉之后不影響小說的完整性,甚至更加簡潔(3分);老人的話已經暗示了主題,以此作結,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3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與歸納信息要點的能力。這是一道原因概述題,首先在文中找到“旅行者在桌上放下二十塊錢,又覺得不妥”這句話,然后聯系上下文找到答題區間,抓住“放下二十塊錢”和“覺得不妥”答題,并追問為何這樣就不難解答這道題了。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精彩語句的表現力。賞析句子要從手法、選材、描寫角度等方面入手。首先指出運用對比手法,并且要答出與何對比,然后追問為何上了鎖,結合文本不難分析出一年來大量外來游客涌入給哈丹巴特爾草原的環境、民風造成的破壞。
考點: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2.試題分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小說標題的作用。1.標題以問題形式出現,設置懸念,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2.貫穿全文,起線索作用:鎖是小說的線索,能夠緊扣小說的主要情節。3.揭示小說主旨,暗示主題:4.有助于刻畫人物形象:一語 雙關,“什么是鎖”出自人物之口,有助于刻畫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