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
【相關鏈接】
1969年,王小謨接到了一個新的調令:到三線去。跟王小謨一起從14所去貴州的有八九百人,他們組成了一個新的研究所——電子工業部第38研究所。王小謨帶領一批技術骨干,開始了長達十三年的三坐標雷達研究。
以前的雷達車上沒空調,四五十度的高溫,人在里面就算只穿一個小褲頭,也熱得汗珠直冒。經常待在里面做試驗的王小謨深知其中的辛苦,于是,他提出在雷達機里裝空調器。這種人性化的設計理念,挑戰了當時“以蘇聯為師”的頑固理念,需要巨大的勇氣。
果然,這一理念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王小謨斬釘截鐵:“人是第一戰斗力!人都不行了,你那設備有什么用��!”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后來我國預警機的設計中,也得到了貫徹,比如在預警機上裝廁所、減噪等。
1986年,王小謨擔任38所所長。此時的38所,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暴露了很多問題,253名技術人才“南飛”。地處邊遠山區,每年分配來的大學生不僅數量少,而且報到率低。怎么辦,對此,王小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工資和住房采取按貢獻分配。對技術尖子給予浮動兩級工資的重獎;對長期不干工作的人先是黃牌警告,如不改正就請出所。經過改革,人的積極性被調動,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筍,38所逐步走向國內一流水平。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
A.本文擷取王小謨人生的若干片斷,敘述了他獻身科技、關心國事、關愛青年的事跡,表現了一位杰出科學家熱愛祖國的偉大情懷。
B.王小謨是中國國產預警機的研制者,榮獲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被媒體譽為“中國預警機之父”。然而,他因“有個性”經常得罪人。
C.王小謨獨自開發研制的預警機曾在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作為領航機型引領機群,準確地飛過了天安門廣場,這是中國預警機首次公開亮相。
D.王小謨擔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38所所長時,積極主動研制低空防御雷達,并以高價把雷達賣給了國外對技術要求很高的國家。
E.德國青年魯斯特駕駛輕型飛機飛入蘇聯領空,突破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地面雷達防空網,此事堅定了王小謨向低空防御方面探索的決心。
(2)王小謨為什么主動請纓自主研制預警機?請簡要分析。
(3)王小謨在科技工作上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說明。
(4)王小謨的“不失棱角”常常“得罪人”“惹爭議”,你對此有何看法,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
參考答案:
(1)A.3分,E.2分,B.1分;答C.D不給分。
(2)①預警機在現代戰爭中作用巨大。②國家急需裝備預警機。③自主研制預警機可以在技術上免受外國的控制。
(3)①提出中國預警機技術發展路線圖,主持研制出中國第一代機載預警系統。②主持研制了多部世界先進的雷達,包括成功研制了中國的低空防御雷達。③培養出18位中國預警機系統或雷達系統總設計師。
(4)人們常說做人需要“外圓內方”,而王小謨的“不失棱角”并不與此相悖;一個有良知的科技工作者,最為可貴的品質就是堅持原則,堅持真理,敢想、敢說、敢干,超常脫俗,不怕“得罪人”“惹爭議”。(2分)①關心國是,敢于直言。作為人大代表,建議科學研究切勿追求短期效應,建議要從體制與機制改革入手推動科研發展。從一個普通公民的角度看待社會問題(對于人民關注的大案要案,要加大審理透明度和報道力度),提出自己的“個性”想法(讓更多的人了解實情并受到警示教育)。這種“不失棱角”是對國家和人民負責任的表現。 ②癡迷科研,敢為人先。主動請纓,與十幾位老專家聯名上書,要求自主研制預警機,并能在受到質疑時據理力爭,然后付諸行動,最終成功研制出中國的預警機。主動研制低空雷達,用成果打敗了美國、俄羅斯的雷達。這種“不失棱角”成就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值得我們學習。③理念超前,以人為本。不論是“文革”期間,還是改革開放時期,王小謨作為科研工作的領導,不忘“人是第一戰斗力”的理念,向頑固的理念挑戰,不論是在雷達機里裝空調器,還是在預警機上裝廁所;不論是重獎技術尖子,還是對“懶漢”亮黃牌,這些科學求實的做法就是對“人本思想”的最好的注釋。(每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