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名字的東西
奈保爾
波普自稱是個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樹下的那個馬口鐵小工棚。就是這么個小工棚他也沒有蓋完。不過波普可從不閑著。他總是在錘呀、鋸呀、刨呀,忙得不亦樂乎。我喜歡看他工作。我喜歡那些木頭——喬木、香樹和蟾蜍樹的香味,我喜歡那些木屑的顏色;也喜歡那些鋸末像粉一樣撒在波普卷曲的頭發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問。
波普總是說:“啊,孩子!這個問題提得好。我在做一個沒有名字的東西�!�
我就喜歡波普這一點。我覺得他就像個詩人。
我覺得波普特別健談。他談的都是關于生死、工作之類的嚴肅話題,我發覺他真的愛跟我說話。
但在街上,波普卻不是招人喜歡的人。哈特常說:“你們聽,波普也太傲氣了�!�
波普從不掙錢,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們沒有孩子,這樣倒也方便。波普說:“女人愛干活就讓她們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發現波普在他的工棚里傷心。他坐在一塊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纏來繞去。波普說:“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兒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這個問題提得好�!彼f到這便再沒往下說。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錘子和鋸子聲。木屑聞起來也不新鮮了,顏色也變黑了,幾乎像爛泥一樣。波普開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經常大哭大叫,然后就發火想打人。這使他被那幫人接納了。
哈特說:“我們過去錯怪了波普,他是個好漢,和我們一樣�!�
波普從不以為我年紀小,有些話不該對我講。
“孩子,等你到了我這把年紀,”有一次他說,“你會發現你一心喜歡的東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會珍惜它們了�!�
他講話就這個風格,像謎一樣。
終于有一天,波普離開了我們。
波普回來后完全換了個人。我一跟他說話他就對我大吼大叫。
哈特說:“你們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瘋了�!�
往日那熟悉的聲音又從波普的工棚里傳了出來。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還在做沒有名字的東西。但我害怕沒敢問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盞電燈,開始在夜間干活。他家門外總停著許多車子,將東西拉進拉出。后來波普又忙著漆房子,將房子漆成大綠色,又將屋頂漆成大紅。哈特說:“這家伙準瘋了�!庇盅a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沒有全說錯。大約兩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來了,還帶來了一個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復了過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時間都花在做那沒有名字的東西。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們學校附近的那戶人家做了廚娘。
后來發生的事太突然,我們都不知道會出這種事。哈特也是讀了報紙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獄。
這太不可思議了,原來波普是個作惡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話說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來別人的東西然后把它們重新組裝起來。實際上他偷的東西太多,有時只好把不要的那些賣掉。他就是這么被抓住的�,F在我們才明白以前為什么總有許多車子停在波普家門口。
哈特說出了我們大家的心里話。他說:“這老兄真笨,為什么他要去賣他偷來的東西呢?告訴我。為什么?”
我們都認為他這么做確實太蠢。
波普出獄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幫小子中的一員。但對我來說,他變了。這種變化使我傷心。
因為他開始干活了。
他開始為別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櫥。
有一次我問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時候再做沒有名字的東西呀?”他竟臭罵了我一通。
“你他媽的真討厭,”他說,“快滾開,否則我非揍你不可�!�
[注] 奈保爾,英國作家,以其“富有洞察力的敘述和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將扭曲的歷史中的真實展現出來”,獲得2001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16.簡要分析“我”在小說中的作用。(4分)
17.“我”眼中的波普與眾人眼中的波普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這種不同?(5分)
18.波普從做沒有名字的東西到做有名字的東西,他的人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你認為這種變化是可喜,還是可悲?請寫出理由。(6分)
參考答案:
16. “我”是故事的見證人,以“我”來展現主人公,拉近了讀者與作品的距離,真實自然(2分);“我”是小說的線索,小說借“我”的情感態度揭示作品主題(2分)。
(本題考查小說的敘述人稱的作用,與文章的布局謀篇、情感內涵等相關。第一人稱敘述本身就易拉近讀者與作品的距離,顯得真實;再者從…初中小說閱讀專題復習答案…來看,這是不同的價值觀造成的。)
18. 從追求精神(詩意)(理想)到追求物質(實際)(現實)。(2分)可悲:(1分)是對現實的妥協。消失了理想和詩意的生活,工作就會失去情趣性,盡情想象的創造性就會缺失,與世俗趨同的人生將會是平庸的人生。(3分) 或可喜:(1分)雖詩意但脫離現實的生活,必然會被生活拋棄,走出理想的空中樓閣,腳踏實地地生活和工作,是真實而理性的人生。(3分)
(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及情感主旨的探究,首先要立足于文本找到波普的人生轉變,即從追求詩意到追求實際;然后再對這一轉變進行評價、探究。進行可喜還是可悲這一分析。注意探究時既不要完全脫離文本,又不能僅僅限于文本,應該是在文本基礎上做判斷,然后再從辯證思考的角度,進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