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 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
財富人人都愛,但發財的途徑卻不相同。企業的發展要以人為本,只有上下同心,廣結人緣,才能財源廣進,無往不勝。施以仁慈,以德報怨,是贏得顧客的良招。
企業發展,以人為本
當經濟不景氣或公司經營出現了困難,大量裁員是許多企業常用的做法,但這種被稱為“減量經營”的方法并不是每個企業克服困境的惟一辦法。松下先生就十分反對采用這種方法。
有人說,松下先生確實是一個天生的人道主義者,他那種重視人類的心意和尊重人類的精神,全部表現在一貫的人事政策上。一般來說,擔當公司領導職務的企業家,自然希望公司愈來愈好,為了公司的發展,就要在人事政策上下功夫。因為公司的繁榮和人才的培育是不可分的,所以為了衡量每個員工的能力和向心力,企業就必須采取各種方法和手段。松下先生也同樣是為了使公司更好而培育人才,但他最先想到的是,為了這個職員本身的前途,必須將他的能力發揮出來。
從松下公司采取的人才措施和方法的表象上看來,或許沒有什么不同,但每個公司的主管對人基本上是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員工是相當敏感的,因此,在人才的培育上是有重大的影響的。
我們也�?梢姷揭恍┕究偛�,雖然嘴里說“人是最重要的”,但一遇到公司的員工過多,就以不尊敬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相反的,要是遇到員工不足,就把那些僅有的員工捧上天,深怕他們辭職不干,不敢施以嚴格的訓練。因此,他們就不會考慮這個員工本身的前途,更不會去引導他發揮自己的能力,而松下幸之助則恰恰相反。
在企業界,“減量經營”這句話是用來代替過去的高度成長經濟的。裁減多余的人員,維持適當的規模,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所謂的經營之道。但是,身為公司的總裁,對隨意解雇員工,或制定裁員政策,如果一點兒也不會感到痛心,真令人懷疑這個企業是否能成功地培育人才。
在經濟景氣的時候,大量雇用員工;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便予以解雇,這在資本主義經濟里,或許是理所當然的事,但這種作風,卻無法培育出像松下電器公司所要求的:員工和公司要成為一體,并且各同事之間都要有集體榮譽感。如果公司方面只考慮公司的利益和方便,而不顧員工的想法,甚至覺得犧牲他們都可以,那么員工方面當然也不會存有和公司共存亡的想法,更不會認真工作。
松下先生一向有“企業的最大財產就是人”的信念,并且正因為認為員工是財產,所以不可以隨便裁減。
從另一個角度講,松下先生的“企業的最大財產就是人”的理念正是來源于他那種“萬事拜托”的感恩心態�?梢哉f,注重情感投入正是松下幸之助經營成功的重要因素。
萬事拜托,學會感恩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注重情感投入而獲得成功的例子層出不窮,松下先生依靠“萬事拜托”的感恩心態,使自己的公司由幾十個人發展到聞名全球的“松下帝國”,就是其中的一例。
松下先生那種“萬事拜托”的感恩心態具有很大的力量,這種領導藝術和管理藝術的實質就在于它確立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管理者與員工之間健康、和諧的關系,確立了企業及其未來與每個員工之間生死攸關的關系。松下認為,企業猶如一個大家庭,它的興衰榮辱與其中每個成員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企業成功了,固然有領導者和管理者的功勞,但也有普通員工的汗水和心血。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和企業家,必須具有對下屬和員工的感恩心理,真心地感激自己的下屬和員工:沒有他們,就沒有自己的成功。只有這樣,才能把下屬和員工維系在企業這個大家庭之中,同呼吸、共命運,為企業的興旺發達赴湯蹈火。松下先生對下屬和員工不是以居高臨下的心態去發號施令,而是以“請”的心態,以“萬事拜托”的心態,去與下屬和員工相處,使下屬和員工們感到,公司就是自己的家,自己是公司的主人。這樣下屬和員工才能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獻給公司。
現在,有的企業經營者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居高臨下,發號施令,這是嚴重存在于我國各類管理干部中的一種不良傾向。特別是,由于中國是個封建宗法權力制度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官貴民賤、官尊民卑、惟上是從的觀念根深蒂固。受這種權力本位觀念的影響,人們往往形成這樣的一種習慣定勢:領導就是比一般人高一等,作為領導者就是向下級發號施令,而下級則必須服從命令;如果有了成績自然要歸功于領導,與下屬無關或者關系不大;一些領導者對下屬或員工只是“命令”,而很少用“請”字,認為下屬和員工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根本不需要什么“感恩心態”;一些領導者很少深入到員工中間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與他們進行情感上的交流與溝通。因此,在許多企業和單位,領導者與下屬及員工之間沒有建立起和諧融洽的關系,下屬的積極性也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員工也沒有將自己的命運與企業(單位)的命運維系在一起,領導者、管理者與員工之間也沒有形成同舟共濟的良好關系,這樣的企業一旦遇到金融危機,就會樹倒猢猻散,成為一盤散沙,這是每一個企業家都應該警惕的。
可見,感恩心態、情感投入,也是領導者成功的不可缺少的秘訣之一。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錢財,每個人都需要,每個人也都希望擁有。發財致富,無可非議,應記�。骸熬訍圬�,取之有道�!�
但有些人卻老認為: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于是不擇手段,謀財害命,損他人,損國家,取不義之財。這種小人見利忘義,其手法不外乎如下幾種:
一、宰
從“宰客”的對象上看,除了“宰生”、“宰公”外,“宰熟”現象也屢見不鮮。從“宰客”實施的地點看,暴利往往集中在歌舞廳、大酒店和精品屋。
1.歌舞廳:瀟灑一刻值千金。南京某KTV舞場,每小時包廂費達到1500元。某日,一大款在該舞場消費,付了包廂費、XO開瓶費、點歌費等,一次消費就達近萬元。很多文化消費場所的老板想方設法收取各種費用,如設立頗有爭議的跪式服務,甚至出現了嚴重擾亂社會治安的“三陪”現象。
2.大酒店:觥籌交錯好氣派。忽如一夜春風來,豪華酒店到處開。于是,古老的中華“酒文化”被扭曲了。隨著觥籌交錯的碰杯聲,在酒精的作用下,賬單無需過目就會有人慷慨解囊。廣東兩名游客去桂林一酒吧消費,被老板強行索要酒水費2150元。游客最后告到工商部門,經核實其實際消費僅50元。
3.精品屋:敢問大門為誰開?有一位消費者在一家時裝店花3000元買了一套時裝,過了幾天,在另一家商店,看到同樣品牌、同樣面料、同樣款式的時裝,價格只有1200元,于是他為了這枉花的1800元進行了投訴,結果商店以“定價自主,明碼標價”為由,將他擋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