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是至今通用語言時間最長的語言。漢語的歷史演變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漢語的書寫系統——漢字——不是表音的,不能如表音文字那樣直接知道同一個字歷史上的發音。幸運的是,在漢字(特別是形聲字)、詩歌的韻律以及對外國人名的翻譯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
上古漢語
相傳黃帝時中原有“萬國”,夏朝時還有三千“國”,周初分封八百諸侯國,“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禮記•王制》)。
上古漢語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世紀到前7世紀),文字記錄有青銅器上的碑銘、詩經集、歷史書書經以及部分《易經》。
春秋初期,見于記載的諸侯國還有170多個。至戰國時期,形成“七雄”,“諸侯力政,不統于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
先秦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稱為“雅言”的共同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
秦統一天下之后,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規范了文字,以小篆作為正式官方文字。
重構上古漢語的工作開始于清朝的語言學家。西方的古漢語先鋒是瑞典的語言學家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他主要研究漢字的形式和詩經的韻律。
中古漢語
這種漢語使用于隋朝、唐朝和宋朝(公元7世紀到10世紀),可以分為《切韻》(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廣韻》(公元10世紀)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漢把這個階段稱為“古代漢語”。
語言學家已能較自信地重構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這種證據來自幾個方面:多樣的現代方言、韻書以及對外語的翻譯。
正如印歐語系的語言可以由現代印歐語言重構一樣,中古漢語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國古代的文學家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總結漢語的語音體系,這些資料仍然是現代語言學家工作的基礎。最后,漢語的語音可以從對外國語言的翻譯中了解到。
近代漢語
近代漢語是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以早期白話文獻為代表的漢語。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