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前后有一部分子書。早期有荀悅《申鑒》,多借古諷今,攻擊曹操。其后有蔣濟《萬機論》、杜恕《體論》、劉邵《人物志》。比較重要的是徐□《中論》,立論確鑿,類比切當,繁富綿密,不取辯論之體,而多雍容典雅之姿,深受曹丕推重。這個時期子書在內容上不獨尊儒術而頗雜名法老莊,其學術價值超過文學價值。
魏晉之際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是論難散文,其次是書序之屬。其內容,或為玄理之辯,或多嫉世之辭,而后又轉化為超然物外之音。其文體風格,或清峻通脫,或富艷宏闊,但都析理嚴密,渾厚典重。這是由于時勢險惡,情多壓抑,雖以老莊為旨趣,卻不敢汪洋恣肆,而蓄氣于內,更顯得狷急深邃。
這時散文家,大致可分為兩派,一為阮籍、嵇康,一為王弼、何晏。
阮籍長于論辯,名作如《大人先生傳》,語重意奇,驚風駭俗,發前人所未發;其他如《通易論》、《通老論》、《達莊論》、《樂論》等,多闡發道家之緒,而才藻艷逸,托體高遠,行文奇偶相成,散體之中或用韻語。嵇康散文使氣騁辭,明快犀利,立論新穎,如《管蔡論》,借管蔡事為□丘儉起兵反對司馬氏辯護;《與山巨源絕交書》,名為與友人書信,實為對統治者的抗爭,公然“非湯武而薄周孔”;《難自然好學論》,竟斥仁義為“臭”“腐”、“六經未必為太陽”;《聲無哀樂論》、《養生論》等,析理之美,優于前代,對南朝論辯散文深有啟迪�!爸窳制哔t”中,劉伶有《酒德頌》,思想、語言都近乎嵇康,而文體則頗似辭賦。王、何的文章不多,深辨玄理,言約意深,雖曰精微,而動人心魄之力卻遠不如嵇、阮。竹林七賢像南朝墓磚畫
李康《運命論》亦頗有名。文章引證大量史實,反復論述人生命運之理,多用排句鋪陳,氣勢磅礴,語言暢達。夏侯玄的《樂毅論》上承《史》《漢》傳贊,是當時盛行的歷史人物論中的代表作。陳壽《三國志》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歷史著作,其中有許多成功的史傳散文,如《諸葛亮傳》、《華佗傳》等。文筆簡潔質樸,上承《史記》、《漢書》,下啟范曄、沈約。
書序類中以李密《陳情表》最出色。剖陳衷曲,辭語懇切,筆調哀婉,通篇以情感人,連晉武帝也不能不為之動容。向秀的《思舊賦序》,即景生情,寥寥數語,卻凄神寒骨。
西晉時期西晉散文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