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后又移至一家法國醫院,至五月二日才返回家中,恢復正常生活。
七月二十八日 應廈門大學聘,任該校國文系教授兼國學院研究教授,決意離京南下。
與此同時,與許廣平約定,離京南下后,先分開兩年,各自作些準備,再決定將來的生活。
八月二十六日 與許廣平同車離開北京,經上海轉水路往廈門(許廣平從上海去廣州工作)。
九月四日 抵達廈門大學。在國文系講授中國文學史和小說史。
九月十八日 作回憶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本月及下月,接連作了好幾篇這樣的散文。
九月二十六日 為授課,開始編寫中國文學史講義,名為《中國文學史略》。此項工作一直持續到年底。
十一月十一日 作《寫在(墳)后面》。
十一月十五日 致信許廣平,鄭重地列出今后的三種打算,請她幫助選擇。這實際上是試探,也是求援。
十一月十九日 決定于學期末離開廈門大學,去廣州中山大學國文系任教。
一九二七年
一月十一日 在接到許廣平一封熱烈表自的信之后,又致信許廣平,明確表示了與她結合的決心。
一月十五日 乘船離開廈門,于十八日抵達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長。
二月二十日 與許廣平一起宴請也到中山大學任教的老友許壽裳。此后一起游玩,或遠足,或看電影,請吃飯,持續十余比三月一日 中山大學開學,忙于教務。
三月甘九日 因不滿中山大學文學院長傅斯年聘顧頡剛來校任教,與許壽裳一起遷居校外,住白云路白云樓二十六號二樓。并請許廣平也同居一處。
四月十五日 以教務長身份召集中山大學各系主任會議,力主營救當日事變中被捕的學生,但無人附合。
四月二十一日 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在白云樓閉門不:
出。
四月二十六日 作《題辭》。
五月一日 作《小引人》。
五月六日 接受日本記者山上正義的采訪,發表他對“四一五”事變的看法。
七月二十三日 在國民黨廣州市教育局主辦的夏期學術演講會作演講,題目是《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