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一
《渡荊門送別》教學反思
在以前的教學中,“悶課”是較為普遍的現象,我們教師常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聽得較乏味,學生受到諸多的限制、而顯得壓抑、因而變得唯唯諾諾,俯首貼耳,盲從依附。而在這堂課中,我們的學生被賦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權利,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課堂中我們也盡量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書,而是延伸至整個自然界和社會這部“活”的無字書,課堂也真正做到了讓學生“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范例二《渡荊門送別》教學反思
原本《渡荊門送別》的設計是采用常規思路,即誦讀——分析——背誦,只要半節課就可完成任務。但這次想在寫作方面花點工夫,就用了一節課時間。
誦讀全詩后,要求學生說說究竟是誰送誰?還沒布置完,已有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地叫了起來�?僧斘页樾〗M匯報的時候,多數說成是“故鄉水送行舟”,只有一個小組回答是“故鄉水送詩人自己”。問他們的根據,都能抓住文本“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句,就是不知道作者在這里借水傳情含蓄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戀之情�?梢�,詩歌教學中,不容忽視詩歌語言含蓄跳躍的特點。
其次是在講頷聯“山水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和頸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其意境。有的學生還能加進自己的想象把四句二十個字的詩,描繪出一百來字的畫面。充分展現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
這樣一來,一節課就過去了。雖然說時間花得較多,但我自認為這堂課還算是能令人滿意的。
可見,在閱讀課中哪怕是詩詞教學中,展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滲透作文教學還是很有必要的。當然,這需要教師花很多的心思去設計、引導。
范例三《登岳陽樓》教學反思教完《登岳陽樓》,我感悟良多。
《登岳陽樓》是高中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杜甫的一首詩,教學重點是學習運用“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欣賞古典詩歌的意境。這首詩作于大歷三年冬。當時杜甫57歲,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時值深冬,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國家動亂,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詩人通過描繪洞庭湖雄偉壯闊的畫面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了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意境壯闊。
本節課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教完后,我覺得本節課總體是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優點:
一、從總體設計思路與教學過程看,本節課教學始終遵循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學訓練,老師引導。整節課至始至終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留給學生自學的時間很足,多大10多分鐘。
二、從學生自主學習,完成練習,到拓展檢測,始終圍繞“詩歌意境賞析,語言品味,主旨探究”進行,緊扣教學重難點,突出高考詩歌考點,目標明確,針對性強。
三、本節課運用導學案教學,對學生的如何賞析詩歌做了方法指導,特別是語言表達技巧方面做了針對性指導,基本解決學生答題思路會亂,表達不清等問題。
四、本節課突出了朗讀教學,從開始到結束學生的朗讀背誦達十多次,有示范朗讀,自讀體驗,有齊聲朗讀,情感朗讀,朗讀較有層次,基本達到了當堂背誦的目的。
但是,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時間分配不夠合理,前松后緊。由于朗讀次數多,自主學習時間長,再加上開始電腦病毒導致課件播放不出聲音,中途往返于中控臺、黑板等,后面當堂檢測時間就比較倉促。這說明自己對課堂會出現的問題估計的還不是很足。另外,如果能應用電子教鞭,就會從容操控課件,節約時間。
二是默寫的環節設計不夠合理。在學生朗讀背誦之后就進行默寫訓練,有點倉促,也比較突然。如果能在全詩學完后進行默寫,就會隨理成章,很自然。
三是在學生探究主旨時,雖然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了,但是太過于輕輕點水,不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
四是學生能講出詩歌表現了作者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感情,但是教師沒有引導學生運用“以詩論詩”的方法,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與相關的詩句對應起來。必然使學生理解不夠深入。
五是學生的語言表達還不夠準確,賞析還停留于表層,有待進一步引導訓練。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認識:先學,就要緊緊扣住重難點和考點,認真設計學生自學的題目。就要充分相信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后教,就要積極引導,引在知識的關鍵,導在學生的難處。要善于讓學生來解決學生的問題。當堂訓練,就是要應用課堂所學,解決高考中的實際問題,練在點子上。
范例四《登岳陽樓》 教學反思
通過前幾首詩的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詩歌鑒賞的能力,因此,要鼓勵學生大膽談自己的理解,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 不要約束學生的思維。
考慮到課內詩歌的分析是為了服務于高考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考查,因此,又輔以小黑板“經典回顧“,選取高考試題作為課堂內容的延伸,讓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考試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閱歷,感受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上У氖�,當我踏上講臺那一刻開始,我的腦海一片空白,所講的內容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或許跟我的語言表達有關吧,因此,今后我會在語言表達這一領域更加努力的。
范例五《登岳陽樓》教學反思:這首詩上過三遍,每一遍設計的方案都不同。這實錄是最后一次的教學設計實踐。前兩遍都是從寫景句入手,第一遍是抓住登臨之作“繪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的特點,設問:詩人給我們描繪了怎樣的畫面?眼前之景中可以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在對這兩個問題研討中引入不同的古人詩評加以比較。尤其突出 “闊狹”的評價。但是由于缺乏讀的體會,學生很難入境。第二遍,直接入題,讓學生讀一讀,設問:登樓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語言寫寫詩意)你面對這樣的景會有怎樣的感觸?杜甫又是怎樣的?為什么杜甫會如此?學生對于描繪詩境還是比較很模糊,基本上是一種翻譯。前兩遍教學比較后,我覺得主要原因在于學生讀得不充分,再加上我的引導不到位,課堂時間也比較緊,因而才有了第三遍的教學設想,還是要充分地讀。但是,第三遍教學,由情感再引向景與情地關系,好像對景的體會又不夠充分。綜觀三次教學,我的最大困惑在于:課堂時間都比較緊,置身詩境,到底要怎樣才能在教學中既好操作又有效?能不能通過一首詩的賞析,給學生總結置身詩境的一般性方法?
范例六《登岳陽樓》教學反思加強誦讀,是語文學習的有效方法,更是詩歌教學的靈魂。當然,誦讀不同于死記硬背。所謂誦讀,是在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的,換句話說,誦讀的思維前提是理解,是對文本內涵的深刻把握。理解是誦讀的關鍵,而誦讀必須以讀懂為前提。理解的實質,在于讀者以原來掌握的固有知識與讀物中的新知識建立必要的聯系,這種聯系愈深廣,理解便愈全面,從而實現自然而然的記誦效果,其中,有著學習者的積極思維活動,真正實現了文本與讀者間的平等對話,所以,誦讀并不會讓學習者感覺枯燥無味,相反,它會激發讀者反復閱讀的興趣與熱情,激發讀者的思維,提高讀者的理解力及記憶力,是語文積累的有效學習方法。誦讀材料多了,自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及語文素養。隨著新課程研討與實踐的深入,主體性閱讀與閱讀的主體性已經成為詩歌教學的軸心所在。而教師的主體性閱讀,無論多么深入,多么具有個性和魅力色彩,若不能激發學生閱讀的主體性,那必將是一種無價值的揮霍,而課堂教學也必將以遺憾告終。作為詩歌選修課程,應該“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詩歌的藝術特性”(《語文課程標準》),另外,詩歌語言具有含蓄美和音樂美,讀來上口,聽來悅耳,很適合誦讀。為了使學生深刻領悟詩歌深邃的意境,品味詩歌語言的優美,感受藝術美的熏陶,筆者在設計這一課的學案時,注重了誦讀這一學習方法的運用,包括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節奏,感知文意)、品讀(了解背景,披文入情,探究感悟)、誦讀(試運用朗讀技巧,讀出對本詩思想內容的獨特感受,要求做到聲情并茂)多個環節,注重了引導步驟,從引導學生賞析意象與意境入手,領略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風格特點,深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注重了對學生閱讀主體性的激發,學習效果良好。當然,由于各方面因素所限,本課也有明顯的不足,比如對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指導上不夠系統;在學生展示過程中,對于詩歌煉字的精妙之處涉及不多,對于詩歌內蘊的涵泳品味不夠深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