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談“仁”
同樣是一個“仁”。 (說明:本文轉自網絡,僅供參考)
得意弟子顏回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边@也是“仁”字最權威、最經典的解釋了。顏回一聽便心領神會,又問其具體條目�?鬃颖闩d致勃勃地講了仁的“四目”,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朱熹評論《論語》中這一章“乃傳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機,非至健不能致其決,故惟顏子得聞之”�?鬃訑捣Q“賢哉回也”,表現出對顏回的充分信任和嘉許,也能看出孔子十分滿意自己對顏回的成功教育。
而子貢問仁,孔子卻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弊迂暶四举n,利口巧辯,善做生意,家境富裕。子貢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博施濟眾,但徒事高遠,眼高手低,不知從何做起�?鬃咏趟麘搹淖陨碜銎�,可以說教給子貢一個“仁之方”。
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币馑际钦f,有仁德的人說話遲鈍。司馬牛問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卻是“仁者”。因為司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實際上是通過解釋“仁”來告誡他,促使他以后注意改正缺點罷了。
以上孔子對“仁”的不同解釋,都是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而具有其針對性的,所謂殊途而同歸。這種教育方式具體到學生自身也是可行的,這是一種有效的教育�!秾W記》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蹦欠N不理睬、不了解教育對象而只管悶頭教書的做法是教育之大忌。不能因材施教,教學內容必然單調,教學過程必然呆板,教育效果當然是不會好的。
有一天,子路對孔子說:“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么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過了一會兒,冉有也來問同樣的問題,孔子卻說:“應該聽到后就去實行�!边@時,站在一邊的公西華被弄糊涂了,不由得問孔子原故。
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與子路二人,后來從政都有成就,多虧孔子的教育有方��!
心理學上將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屬于膽汁質;而冉有謙虛謹慎,可能屬于粘液、抑郁質混合型。班主任老師要能夠同各種氣質、不同性格的學生打交道,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什么叫做仁?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樣。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結果,弟子最缺少哪一樣,他就告訴這位弟子仁的哪個方面。這就造成整本論語處處說仁,處處又沒說清楚。
仁在人們行為中的位置
把仁字拆開,就是二人之意。因此仁字的范圍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因此,仁的含義應當從人們的交往中探詢。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部分行為是由心靈所觸動而后發出的,如喜而稱贊人,怒而打罵人。這與其他由意志支配的行為有迥然之別(如餓了要吃飯,冷要穿衣服,這些行為是由意志支配的,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這里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社會人)。這就是論語中“道不遠人”的意思。
在論語中,孔子曾說,只要人們想要仁,仁就會來。這告訴人們,仁并不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而僅僅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那么這個主觀的心理狀態到底是什么呢?關于這個論語里只有一處說到:仁者愛人。只是單單一個愛字卻并不能說清仁的全部含義。如果仁只是愛,那么論語與其他那些上綱上線的道德文章就并無兩樣。但除了愛人之外,孔子再也沒有對仁做出綜合性的論斷,他所說的仁是“克己復禮”等等解釋都是針對弟子們的弱項所做的宣教,并不是對仁字的哲學解釋。
仁字的真正含義我們可以從論語中一句話中窺測出來: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這句話具體是什么意思我撇開不談。為什么我說這句話很重要呢?從哲學的角度看,這句話是論語的綱要。它道出了孔子道德哲學體系的骨架。從這句話的排序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孔子給仁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的位置做了一個明確的界定。
首先是知,這個知有兩個意思,一是知道的意思,也就是知道什么是仁,其次,這個知本身就是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仁的源頭。我們知道,道德是人獨有的東西,它首先包含的是思維。只有思維,才會有仁。關于思維是仁的組成部分這個含義,孔子在論語中多處都有透露: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