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課堂實錄
廣東省珠海市第二中學 趙紅顏
師:(課前激趣)首先我想給大家做一道競猜題:猜猜他是誰。我對他有四個描述,請你把答案寫在一張之上,千萬別說出來,影響別人作答。記住,現在是“君子動手不動口”。(強調)
1、他是廣東新會人。
2、他是中國近代百年歷史中,成就與貢獻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維新派的領袖和學者。
4、他著作頗豐,著有148卷,長達1000余萬字的《飲冰室合集》。
有答案了嗎?告訴我,他是誰?
生:(興奮地)梁啟超!
師:(喜悅)對!他就是梁啟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梁啟超簡介 )
《詩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性。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深情地)今天,我們就要一起走近這位極具人格魅力的偉大人物,學習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梁實秋先生可是一位名人,他以創作散文小品著稱。今天,我們要把他頭上的光環拿下來,當這篇文章是普通人寫的,比方說你、我、他寫的。請大家試著批改文章,給他寫點評語,作一些旁注。
單數行的同學請你回頭,跟后面的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大家一起來批改這篇文章。給梁實秋的文章寫評語,作旁注,首先想干啥呀?
生1:(躍躍欲試地)找問題!
師:他說他想找問題,什么問題呢?不容易呀!要想找問題,我看光有一雙慧眼還不夠,還真得去借了,借猴哥的那雙“火眼金睛”。
(學生互相討論)
師:剛才看到很多同學找出了很多問題。其他還沒有找完的同學請繼續。咱們現在就開始,把剛才同學找到的、文章“暴露”出來的問題提出來,由你們發現問題、反映問題,再由你們來解決問題。誰來?
生2:第一段,我發現兩個問題。(師:好的,看到第一段)第二句“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有“大約”就不用“左右”了,這里重復了。還有第三句“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演講是“一次”,沒有“一篇”這樣的說法。
師:如果說“一篇”呢?
生:那是一篇演講稿。
師:那演講稿是“聽”嗎?
生:不是,是看。
師:對!是看,是讀。對不對?這里是量詞使用錯誤。
生2:還有第二段中,有同樣的錯誤,最后一句“但是讀他這篇文章和聽他這篇講演”,把這里的“篇”也改成“次”。
師:同樣的毛病,他犯了兩次。還有嗎?
生:(無奈地)我找不到了。
師:(欣賞地)好!請坐下,你已經有雙慧眼了。發現了三個毛��!
生3:第八段“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很羅嗦,我覺得。
師:“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太羅嗦了,語言不簡潔。又犯毛病了。(贊賞地)好,不錯!連這個問題都找出來了。
生4:第九段第三行“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發生”與“愛好”搭配不當。
師:對!“發生愛好”,應該說什么?
生:產生。
師:“產生愛好”,好像也不太對頭噢。“產生興趣”可以嗎?這里是謂語動詞和賓語搭配不當。
生5:我是發現問題,我覺得這篇文章和題目很不相符。
師:文章內容和題目不相符,怎么說?
生5:文章題目是記一次演講,應該是記敘他演講的內容或者是過程。然而我覺得這篇文章是有一點評論的感覺,評論他怎么樣,而且還夾雜著一些記敘作者梁實秋的事情。我覺得沒有緊扣到這次演講。
師:這位同學講得很好。她說:我仔細看這篇文章的題目發現,這個句子的中心應該落在“記演講”而不是記梁任公上。但仔細看文章,好像他是記梁任公,而不是演講,文題不對。
好,下面我們回到第一位同學所講的搭配不當和用詞不當的問題上。“大約”和“左右”重復。類似的毛病在文章的后面有沒有出現?
生:第六段“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約二十余年”也有錯誤。
師:對!這一句中“約”和“余”重復使用,還有“篇”字量詞使用錯誤�?磥�,文學大家也會犯錯誤,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
師:看來大家達成了共識。有不同意見嗎?
生6:我覺得這篇文章的語言很口語化。就像我們平時講話一樣,我們也會說“大約十塊錢左右”,文章是寫得很口語化,所以我覺得不應該去追究他的錯誤。
師:(很高興他的新見)好!但我注意到你剛才強調了一個詞“口語”,那這是什么?
生:書面語。
師:既然落筆成文了,就得要講究語法規范了。
生7:可能在那個時候,沒有什么確切的語法。就像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很多這樣的語法問題。我們現在看來是問題,那時沒有這么多規矩,可能并不叫問題。
師:你能舉例子嗎?
生:就好比說古文中的通假字。他們所說的通假字,在我們看來就是錯別字。
師:其實我們還可以找到例子。比方說郁達夫在他的《故都的秋》中有這樣一句話:“不逢北國之秋已有十余年了”。到底是十余,還是不足十呢?所以說:在沒有建立語法規范之前,他犯這樣的毛病,那是允許的。但是建立了語法規范之后,在犯這樣的毛病可就叫“語病”了。那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有沒有語法規范?
生:有!
師:有了語法規范,就請你們循規蹈矩,別在你們的文章當中出現類似的語病。文言當中的通假字,如果在你的文章當中出現,那就叫錯別字了。
剛才提到的第二個問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太羅嗦。改成“手舞足蹈”行不行?
生:行!
師:這樣我們是看明白了,但告訴你們:這八個字出自《詩經》,現在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