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第一課時課堂實錄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臨平第一小學 蔣軍晶
板書課題:
月光曲
課件打開:
月光下的大海,貝多芬的照片。
放音樂《致愛麗斯》。
師:同學們,課前我們聊幾句好嗎?剛才有一首優美的曲子,你們聽到過嗎?
生:聽到過。
師:那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嗎?
生:月光曲。
師: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覺得他很聰明啊,他是想當然的認為是月光曲,因為今天我們學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嗎?
生:獻給愛麗斯。
師:對,我覺得可能是翻譯的問題,據我所知,是《致愛麗斯》也就是獻給愛麗斯的意思那這首曲子的作者是誰?你們知道嗎?
生:貝多芬。月光曲 目錄
師:想當然啊,因為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貝多芬的《月光曲》,你們對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簡單地講一講。
生:我知道貝多芬被稱為樂圣。
師:因為貝多芬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方說我們古代有一位詩人,叫詩圣,是誰��?
生:李白。
師:那叫詩仙,詩圣是。
生:杜甫。
師:還有哪些了解?
生:就是貝多芬學音樂并不自愿學的,而是他父親逼著他學的。
師:是這樣的,其實貝多芬從小本來就很喜歡音樂,只是他的父親太
生:刻苦了。
師:太刻苦以至于有點殘酷了。
生:我知道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其中有幾首曲子流傳至今,例如《命運》,《田園》等,經久不衰。
師:這位同學說話很嚴密,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但是他用音樂贏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
生:我知道他終年57歲。
師:哦,你了解到這一點,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上網查的,和看書看的。月光曲選段閱讀訓練
師:兩條途徑,利用上網查資料,挺便捷的。
生:我還知道貝多芬8歲登臺演出。
師:說明他很有音樂天賦,8歲呀,不簡單。
生:我還知道貝多芬到了晚年失聰了。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上網查的。
師:恩,其實課后資料袋也寫著呢,說明他生活坎坷。同學們,對于一個音樂藝術家來說,失去了聽力幾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說什么嗎?但是。
生:但是貝多芬用他自己的頑強的毅力,不斷的努力,贏得了更多的觀眾,逾越自己音樂上的最高峰。
師:說得多好啊,貝多芬之所以能成為音樂家不僅僅因為他有天賦,很重要的一點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堅強,我們初步了解了貝多花,我們開始上課好嗎?
生:好。
師:上課。
生:老師好。
老師:請坐。剛才我們已經了解貝多芬是一位非常偉大的音樂家,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怎樣譜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家已經預習了,對吧。
生:對。
師:我們先來聽寫一組詞語,請大家準備好。(生準備)哪位同學愿意到黑板上來聽寫,有嗎?好,那位女同學,在黑板上寫字可以稍微把字寫大一點。
聽寫詞語。
師:月光曲這篇課文是一個傳說,請寫下(傳說),這個傳說啊,講的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怎樣譜成的,第二個詞語(譜寫),一筆一畫工整有力。下面聽寫一組詞語,注意幾個詞語的筆畫,先聽后寫。
一組詞語:盲姑娘,蠟燭,琴鍵。
師:這組詞語里面,盲,蠟,鍵,都是生字。
生寫。
師:行,同學們抬起頭來,和這位同學一起看,寫的對嗎?
生:對。
師:寫的時候注意這個蠟字,很多同學誤認為它跟“燭”一樣是火字旁,其實是蟲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動植物的油。這個鍵他寫對了,但我觀察了一下,筆順不是很正確,左中右結構。最后寫“建之”,明白嗎?
生:明白。
師:最后一個詞“清幽”。
學生寫。
老師:同學們,你們覺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樣的月光?
生:就像輕紗鋪在地上一樣,非常渺茫的那種感覺。
師:非常善于聯想。
學生:我認為清幽的月光是皎皎的月光,是寧靜的,有一種詩情畫意的感覺。
師:給人感覺到是皎潔的月光。
生:我覺得是特別輕柔,特別柔和讓人覺得舒服。
老師:恩,蔣老師課前還特地查了一下字典,發現這個幽字有三種解釋,(出示解釋)你們覺得清幽的幽應該取哪一種解釋呢?
生:第二種。
師:第二種,清幽的月光讓感覺是沉靜的安閑的。同學們,這個傳說究竟講了一件什么事兒呢?請你選擇一個或幾個詞語來說一說,請大家先自己準備一下,說一說。
生小聲說。
師:沒事兒,放出聲音也沒關系。
師:同學們,誰愿意來說一說。
生:貝多芬譜寫月光曲時被人們說成是一個傳說,因為他譜寫月光曲時,借著清幽的月光,因盲姑娘對音樂的執著的感染,沒有蠟燭的時候,月光是清幽的,這也是貝多芬當時的心情,所以他按動了琴鍵,讓思緒跟著月光飛揚,所以創下了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老師:說得真不錯,他說的時候強調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當時的情境,請愿意再說說,把這個故事簡單地講一講。
學生:就是當貝多芬在萊茵河散步時,聽到了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被盲姑娘熱愛音樂的情感感動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動了琴鍵,創作了這首月光曲。
老師:是嗎?我們再來一起回顧故事內容。有一天傍晚,貝多芬走進了一間茅屋,貝多芬談了一曲又一曲,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
師生:月光曲。
師:同學們,究竟是什么打動了音樂家貝多芬的心,讓他創作出傳世名曲月光曲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到字里行間去尋找原因 。
生默讀,師巡視, 師:恩,有的同學很自然地拿起了筆,把一些句子畫了下來,我相信他的理由,他或許覺得這些句子所描寫的情景打動了貝多芬的心。
老師:同學們,咱們現在交流,哪段話所描繪的情景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請你先讀一讀,誰先來讀,好,請你讀吧。
學生:讀“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談啊,……”
老師:這個同學讀得這段話就是兄妹倆的對話,被站在茅屋外的貝多芬聽見了,咱們再往具體項,你認為貝多芬是聽到了兄妹倆的哪句話時就開始心動了呢的呢,先不要說,再讀讀。
學生:我認為應該是這句話“這首曲子多難談啊……那有多好啊”。
老師:同學們,請你們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讀一讀這段話,注意,要能打動貝多芬的心啊,讀一讀,來,讀出聲音來。
生讀。
師:恩。誰再來讀一讀?打動貝多芬的心。
學生:朗讀“貝多芬走進茅屋……那該有多好啊�!�
老師:好的,他后邊強調了那該多好啊,讀出了盲姑娘內心的向往,我相信貝多芬聽了心里會微微一動,誰再來讀?
學生讀。
老師:同學們,他又強調了貝多芬自己,貝多芬從姑娘的口中聽到了自己名字能不激動嗎?
我們一字一句要讀到貝多芬的心哪,來,我們一起來讀。一個姑娘說,讀。
學生齊讀。
老師:同學們,貝多芬是一個音樂家,有一顆敏感的心,他往往能從別人的話里面聽出言外之意,他從這句話里聽出了什么?
學生:貝多芬從這句話聽出了這個盲姑娘很渴望聽到貝多芬的曲子。
師:是,貝多芬聽出了他內心滿心的渴望。他還聽出了什么?
生:他還聽出了這位小姑娘她很喜歡音樂。
師:很喜歡音樂你聽出來。
生:貝多芬從這句話里感受到姑娘對音樂的追求。
師:追求,而不僅僅是喜歡,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是從“要是能聽到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該有多好啊,……”
師:我也感受到了,這是他內心夢寐以求的愿望。
生:我是從“那該多好啊”這五個字當中感受當的,這表現出她內心的渴望,這是她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夢想,我從課下知道貝多芬立誓為窮苦人造�!�,如果我能做到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這一點就可以打動貝多芬,從盲姑娘對音樂的執著和渴望貝多芬為他們彈奏曲子。
老師:我感覺到了,你真正是以貝多芬的身份,音樂家的身份來體會,富有同情心的貝多芬從這句話中還聽出了什么呢?
生:從這句話他還聽出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
師:用另外一個詞形容,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
生:從這句話里還體會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聽貝多芬親自彈的音樂是有苦衷的,他在特別壓抑自己的情感。
師:他的苦衷是什么。
生:他的苦衷是家境貧寒,所以他沒有能力親自聽貝多芬彈。
師:他用了一個詞,什么詞。
生:貧寒。
師:貧寒哪,你從哪些細節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貧寒。
學生:我從他們點的是微弱的燭光,燭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鋼琴是一架舊鋼琴,說明他們的家境非常貧窮。
師:種種細節讓你感覺到了。
生:我體會到的是一個男的說“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兩個太字讓我感到了他家境貧窮。
老師:兩個太字讓你感受到他家境的貧寒,生活的艱辛。
學生:還有我還從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貧寒。
老師:是的,貝多芬聽出了這個姑娘雖然雙目失明但依然熱愛著生活,雖然家境貧寒但從沒放棄過對藝術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觸動了,我們一起帶著這份理解這一份理解再讀一讀盲姑娘的這段話,“這首曲子多難談啊,”起 。
學生讀。
老師: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繼續讀妹妹的話。
學生接著讀妹妹的話(哥哥,你別難過……)。
老師:聽到這里,貝多芬又聽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覺貝多芬又聽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為他想聽貝多芬彈鋼琴是她一直以來的愿望,但她后來又說隨便說說,說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讓哥哥為她聽不到貝多芬彈的鋼琴而難過。
師:你也是善解人意的姑娘,明明是非常想聽卻說是隨便說說,貝多芬聽出了什么呢?
生:貝多芬實際上聽出了盲姑娘十分熱愛音樂,盲姑娘一直壓抑著自己的內心,真希望能聽到貝多芬彈,但卻說只是隨便說說。隨便說說并不是指真的是隨便說說,而是壓抑了他內心的情感。
師:你用壓抑這個詞我倒還不至于,但我跟你同樣的感覺是盲姑娘在掩飾自己的愿望,明明是夢寐以求的愿望,卻說成隨便說說。貝多芬聽出了什么呢 ?
生:貝多芬還聽出了姑娘的難以抉擇的一種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熱愛的音樂,但是盲姑娘特別善解人意,還是選擇了哥哥,因為他家境貧寒,不想再給他哥哥造成負擔。
師:體會得真好。我們來讀讀這段話。我們來分角色,分頭體會一下他們的情感好不好。你讀妹妹的話,我讀哥哥的話,不讀提示語。
師生分角色讀。
老師:同學們,貝多芬就是從這里聽出了,他不僅熱愛音樂,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動了,所以他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了一曲。還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動了貝多芬的心呢?
學生:我覺得貝多芬自己也說過他是為窮人服務的。而他這家非常貧窮,沒辦法聽貝多芬的音樂,書上也說了“他們……”這說明他們家非常窮,而貝多芬卻沒辦法實踐他自己的話,也就是他的音樂是為窮苦人服務的,我覺得他在這里不光感動于姑娘熱愛音樂,而且也很痛心,他想滿足他們的愿望 。
老師:你在用心體會一個音樂家的心情,去揣摩他的創作的心理,還有哪段話所描繪的情景打動了音樂家貝多芬的心呢?
學生:是這段話“他多純熟啊,……”
師:聽了盲姑娘的這句話,貝多芬是怎么反應的,我們一起來讀后面的這句話,讀
學生讀“貝多芬沒有回答……。
老師:這是貝多芬和盲姑娘之間的對話,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問題嗎?
生:我想問為什么再談一曲呢。
師:哦,我想貝多芬被感動了,所以再來一曲,第一個問題還有嗎?
生:我的問題是當盲姑娘問他是不是貝多芬他為什么沒有承認。
師:假如你是貝多芬,你會怎么說。
生:我會先彈一曲,然后再說。
師:所以你會有此一問,這是你的問題,第二個問題,還有嗎?
生:貝多芬是有名的音樂家,為什么還要稱一個非常貧窮的姑娘為“您”。
師:是呀,我的認為是既是出于禮貌。也是出于對盲姑娘的尊重。
生:我還有一個問題他為什么要彈琴給她聽。
師:就是他為什么再彈一曲給他聽。
生:我的問題是為什么盲姑娘一聽就知道是貝多芬。
老師:是呀,這是你的問題,第三個問題,同學們,我們一邊交流一邊思考,這些問題提得很好。我們現在思考,盲姑娘雙目失明與貝多芬素不相識,為什么他能猜到彈琴的是貝多芬呢?
學生:從他說“彈得多嫻熟啊”“多深情啊”我感覺到他聽得很認真,而且他對音樂的酷愛以及執著使他認為這是貝多芬的彈的曲子 。
老師:他強調了盲姑娘在用心聽,而且是個熱愛音樂的姑娘,其他同學還有別的理解嗎?
學生:因為盲姑娘熱愛音樂,也是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確定這個音樂確確實實是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彈的。
老師:這位同學的發言當中出現了一個詞“知音”,知音,上一篇課文《伯牙絕弦》是一篇傳說,對嗎?
生:對。
師:這個傳說里面寫到鐘子期是于伯牙的知音,因為他十分喜歡聽于伯牙彈琴,而且能從他的琴聲里面聽出高山聽出流水,那這里能夠從哪里感受到盲姑娘是貝多芬的知音嗎?
生:因為盲姑娘一聽他彈的曲子就能猜出他是貝多芬,因為喜歡他平時經常聽,所以一聽他彈曲子就知道是貝多芬在彈。
老師:盲姑娘熟悉貝多芬的音樂,還有其他細節可以感受出他是貝多芬是知音呢。
生:從開始盲姑娘彈琴彈的斷斷續續的,還在練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歡貝多芬的音樂,一聽到彈的曲子就猜出是貝多芬,所以她是貝多芬的知音 。
師:你聯系上文談了自己的理解。
生:我是從盲姑娘第一次聽貝多芬彈,而且只聽了一遍,就理解出來貝多芬彈得么多嫻熟,多么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
老師:這是你的理解。
生:我覺得盲姑娘只聽貝多芬彈了一遍,就能達到貝多芬彈的曲子那種境界,所以我覺得盲姑娘是非常能夠理解貝多芬,所以是他的知音。
師:所以說盲姑娘既熱愛貝多芬的音樂也懂得貝多芬的音樂,是貝多芬知音,難怪盲姑娘會猜到是貝多芬為他彈奏的,也難怪此時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樣的激動,請同學們把這句話再讀一讀,讀出盲姑娘內心的那一份激動。拿出聲音讀。
學生讀。
師:自己讀,誰來讀一讀。
指名讀:“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
師:我能聽出盲姑娘內心十分激動,誰再讀一讀。
生讀。
師:我能感受到她內心萬分的激動。咱們為了更深的理解這句話,來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為什么聽一首曲子能這么激動呢?
生:我覺得因為盲姑娘夢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聽一聽貝多芬彈奏,她終于實現了這個夢想,所以她非常激動。
師:一個人夢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實現了,她會怎么說這句話呢,請你再來讀一讀
生讀。
師:她這么激動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生:而且我覺得他也十分的難以置信,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樂,這樣的大音樂家會為他這么貧窮的姑娘彈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動 。
師:你從這句話里的哪里看出他不敢相信,難以置信啊。
生:我從這句話里的兩個您看出來的。
師:第一個您表示猜測可以讀得聲音稍微拉長一些,請你再讀一讀這句話。
生讀。
師:是的,同學們,知音難求啊,貝多芬沒有想到在一間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樣內心十分的激動。所以他決定為盲姑娘再彈一曲,于伯牙摔琴謝知音,我相信貝多芬再彈一曲為的也是知音啊。對嗎,剛才有個同學還提了個問題,為什么此時貝多芬沒有回答,我相信各個有各人的理由,誰來談談你的看法。
生:我覺得貝多芬可能覺得盲姑娘已經猜出他是貝多芬,沒有回答就是默認了。
師:貝多芬默認了,這是你的理解。
生:我覺得貝多芬不回答,是因為他知道盲姑娘是自己她的知音,不想在他面前明白的說他是貝多芬。
師:我想起兩句話,此時無聲勝有聲,心有靈犀一點通,打通兩個人心靈的就是這,這。
生:這一句。
師:音樂。對嗎?還有其他的理解嗎?
生:和我們上回學于伯牙和子期一樣,在這里盲姑娘知道貝多芬,我感覺他們之間是互通的,所以我感覺他們心有靈犀。
師:聯系上文再次證明了音樂可以打通兩個人的心。
生:我覺得貝多芬已經知道盲姑娘知道是他彈的了,他們已經心心相印了,所以沒有必要他非得點明出來他就是貝多芬,只要讓盲姑娘感覺到他的音樂是多么好聽就可以了 。
老師:是的,音樂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一位同學。
生:我的理解是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音樂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語言,所以他并想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他只想用自己的音樂來表達對盲姑娘回答,這是他感謝盲姑娘的一種行為。
老師們鼓掌。
師:老師們的掌聲說明你可以成為一個藝術家,你具備成為一個藝術家的潛質。好,同學們,貝多芬這時候決定再彈奏一曲,這時候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層銀紗,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倆,有所觸動,他想用音樂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他這時候心里究竟再想什么呢,請再次拿出作業紙,聯系上文展開聯想,把貝多芬內心的想法寫下來。
學生寫,師巡回指導。
老師:同學們,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貝多芬的內心吧,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學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癡迷音樂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讓我滿足這個姑娘的愿望吧,讓我謝謝這個知音吧,讓我為他們獻上一曲吧。
鼓掌。
老師:三個多么,一個排比,說明此時貝多芬百感交集,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學生:貝多芬心想知音難覓,能聽懂音樂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聽懂我的心的又有幾人,雖然我沒有力量能讓她的眼睛重見光明,但是,我能用音樂把她的心中照亮,這是一首為知音彈的曲子,這時我最幸福。
鼓掌。
老師:是啊,同學們,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什么比找到知音更感幸福的呢,還有什么比彈上一曲感謝知音更感幸福的呢,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生:我認為他會想兄妹倆如此的熱愛音樂,我不能讓他們失望,我要為他們去創造音樂,圓他們的夢想,真正的音樂為讓他們聽到,為知音開的音樂會。
師:是的,很多同學強調了,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為貧苦人民作曲,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貝多芬自己也說過,我為什么要作曲,因為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最終他用月光曲,用音樂釋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學們,聽
播放音樂,師配讀,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過來,繼續聽。
師:同學們,這就是月光曲的片斷,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圍繞這段話,再次走進貝多芬。下課。
《月光曲》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北京市崇文區教育研修學院小學研修部 王文麗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題目是──
生:(齊讀課題)月──光──曲──
(感覺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夠積極,沒有精神。)
師:聽你們讀課題,我似乎沒有感覺到皎潔的月光籠罩在萊茵河畔。請你們再來讀,記住,這回要讓月亮的清輝灑滿我們的教室,灑遍萊茵河畔,讓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甜美的、積極的聲音中感受到美麗的月光。
生:(再次齊讀課題)月光曲。
(狀態明顯得到改變。)
(評:對課題的朗讀指導。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是,教師詩意的表述,仍然點燃了學生的情感之火。含蓄的為本課教學打上了一層極富詩情畫意的底色。)
師:我想先來了解一下同學們的讀書情況。課文一共有10個自然段,請十位同學每人讀一個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思考:課文中提到幾次彈奏曲子?哪一次彈奏的是月光曲?
(指名讀書。)
(生讀書略。)
(準確地抓住了課文的主干,牽一發而動全身。)
生:課文中提到了三次彈奏曲子。
師:那么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你發現了嗎?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彈的,第二次是貝多芬彈的,第三次也是貝多芬彈的。
師:能不能使你剛才說的這番話再簡練一些?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彈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貝多芬彈的。
師:一個“和”字,一個“都”字用得恰到好處,句子的確簡潔了�?磥肀人菑难葑嗟膶ο筮@個角度進行歸納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練,斷斷續續的,第二次貝多芬演奏得非常純熟,第三次是貝多芬現場編的。
師:你的發現非�?少F,“現場編的”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就叫“即興創作”�!凹磁d”就是對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觸,有所興致。相對于第三次的即興創作來說,前兩次和它還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兩次演奏的曲子原來就有了。
師:了不起,你又發現了一處不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這三次彈奏的不同之處到底是什么。
師生共同歸納,師板書:
斷斷續續 琴聲 彈奏 同曲 即興成
(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并且將思考結果用語言來表述出來。教師很注重學生語言的錘煉。發現三次彈琴的不同,為學生以后深入的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師:三次彈奏又有什么聯系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可以在書上批注勾劃。
(學生靜靜地自學五分鐘左右之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法。)
生:第一次是因為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彈他的曲子,很好奇,所以走進茅屋給盲姑娘彈奏了一首,就是第二首曲子。
師:聽你這樣說,我有一個疑問。貝多芬是個大音樂家,他的曲子膾炙人口、廣為流傳,怎么會一聽到有人演奏他的曲子就好奇呢?
生:因為他聽到的曲子是斷斷續續的。
師:你從斷斷續續可以讀懂什么?
生:盲姑娘彈奏得不熟練,因此貝多芬就會想:“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誰會彈奏我的曲子呢?而且彈奏得還不熟練,這是怎么回事呢?”
師:好奇──這是引發貝多芬走進茅屋的一個原因,還有嗎?
生:貝多芬還聽到了兄妹倆的談話,知道這兄妹倆非常窮,心生憐惜之情;而且他還發現盲姑娘非常喜歡音樂,所以走進去親自彈奏了一首。
(評:從找不同到找聯系,辯證思想的滲透。這樣的思路,對學生今后的閱讀實踐很有指導意義。)
師:從你們的發言中,我得到了這樣的答案:好奇心使貝多芬走近茅屋;同情心使貝多芬走進了茅屋。兄妹倆到底說了什么能夠如此打動這位大師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段對話,看看我們能夠從中讀懂什么。
(出示文字投影,學生自由讀。)
生:我讀懂了盲姑娘非常懂事。她哥哥說買不起入場券的時候,她就安慰哥哥,說自己不過是說說罷了,來減少哥哥的慚愧之情。
師:你也是個善解人意的姑娘。你不光讀懂了盲姑娘的懂事,你還讀懂了哥哥內心的愧疚。
生:我讀懂了盲姑娘非常熱愛音樂。她說“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說明她對音樂充滿了渴望。
師:感謝你帶領我們走進了這個美麗姑娘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我相信你也一定是個愛音樂的姑娘。
生:這段話還讓我感覺到了哥哥的為難,因為他不能夠滿足妹妹的要求。我覺得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太不公平了。
(評:教師的評價用語,很值得細細品味。如散文般的評價用語,既有針對性地給了學生以肯定,又為課堂增添了一抹文化的色彩,這種評價用語是即興的,顯示了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
師: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對生活的熱愛和兄妹倆相互體諒、關懷就更顯得珍貴。在這段對話中,沒有說明妹妹怎么說,哥哥怎么說,但是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兄妹倆要表達的感情。請你們同位子兩個人結成兄妹,不要提示語,直接讀對話,體會人物的感情。
(練習完畢,指名匯報,教師指導朗讀。)
師:我來問問這位姑娘,你是隨便說說嗎?
生:不是,但是我必須要這樣說。(為什么?)因為哥哥一直在努力賺錢,我如果再給哥哥壓力的話,哥哥會受不了的。
師:(面向“哥哥”)你聽到妹妹這樣的表白,你是怎樣的感受?
生:很欣慰。
師:課文中并沒有講明兄妹倆說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我想請在座的盲姑娘說說你聽了哥哥的話后要安慰他,你說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呢?
生:我讀這部分的時候速度比較快,因為我不想讓哥哥傷心,所以很著急去安慰他。
(生讀課文。)
師:你們都同意她的看法嗎?(學生點頭)我來讀得慢一點,你們看是否可以。
(教師范讀。)
生:這樣也可以。因為讀出了盲姑娘的無奈和難過。
生:我也這樣讀可以,因為我聽出來了盲姑娘不光在安慰哥哥,也表達出了她自己的傷感。
師:看來不同的讀法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感受,那么可不可以笑著讀這句話呢?(學生面露疑色)你們自己試一試。
(學生練習讀。)
生:(讀文)我覺得這樣的笑是一種掩飾內心的笑,很讓人難過。
生:這種笑比不笑還讓人感覺到兄妹倆相依為命的感情的寶貴。
(評:溪橋老師的朗讀指導,一向是我最佩服的。在這一段教學中,我看到了角色轉換法。讓學生成為課文中的角色,設身處地的為課文中的人物著想,擁有他們的喜怒哀樂。讀起文章來,自然就更能入情入境。另外,溪橋老師還特別注重對文本得多角度解讀。同一句話,指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表現不同的感情,體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個性化閱讀的理念。同樣的設計,在她的《五彩池》中也有體現,記得溪橋老師曾對我說過,幾乎每篇課文,都可以找到這樣的訓練點,我當時很迷惑,《月光曲》又給我提供了一個精彩的實例。)
師:讀到這里,我發現你們已經和貝多芬一樣被茅屋里的一切深深地打動了,這位音樂家走進茅屋,為兄妹倆彈奏了一曲。按理說,這個時候他已經滿足了盲姑娘的愿望,為什么還要再演奏一曲呢?你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了嗎?
生:(讀盲姑娘的話──彈得多純熟��!感情多深��!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拿す媚锏脑捴�,我聽出來她能夠判斷出來的人是貝多芬,說明她是貝多芬的知音;所以貝多芬再彈曲子就不是給姑娘彈的,而是給知音彈的。
師:你們讀讀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
(彈得多純熟��!感情多深��!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彈得多純熟��!感情多深��!您,您一定是貝多芬先生�。�
生:我認為盲姑娘不會那么肯定的說,因為畢竟他們是窮人,而貝多芬是個名人。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貝多芬會親自到家里給她演奏。
師:不敢相信就應該說“您不是貝多芬”,行嗎?
生:但是他彈得特別純熟,感情特別深,只有貝多芬才能夠做到。
師:也就是說,從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貝多芬;然而他怎么又會來到這么貧窮的一個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表達出盲姑娘的心情,你會說──
生:又驚又喜。
生:驚喜交加。
(學生練習讀,讀出驚喜交加的感情。)
(評:改動文本文字,對比出情,指導朗讀。又一種指導朗讀的方法。)
師:貝多芬沒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話,他說: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曲子吧!”盲姑娘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貝多芬為什么要稱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生:如果稱呼你,盲姑娘會覺得別人看不起她。
師:我跟你說:“你好”,沒有說“您好”,你會認為我看不起你嗎?
生:不會。
(眾笑。)
生:稱呼你就讓人感覺不親切了。
師:我倒不這樣認為。你聽我讀“你愛聽嗎?我再給你彈一首吧!”
(語氣很親切。)
生:我覺得這樣說表示對盲姑娘的一種尊敬。因為她的眼睛瞎了,更需要別人的安慰。
生:我想聯系前面的課文來說,盲姑娘盡管看不見,家里窮,但是她那么愛音樂,那么向往和渴望音樂,而且懂音樂,對于這樣的知音,貝多芬充滿了敬重。
師:是呀,我們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士為知己者死”,也有“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的說法,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在這樣一間簡陋的茅草屋里,能夠遇到這樣一個愛音樂懂音樂的姑娘,怎能不讓貝多芬感慨萬千呢?(板書:感遇知音)說到這里,我還有一個疑問,貝多芬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問話,直接就去彈琴了,是不是顯得他不禮貌��?
生:貝多芬是擔心盲姑娘知道是他來了,感到不自在。
師:也就是擔心盲姑娘緊張。
生:我覺得是因為這是一個音樂家特有的表達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過琴鍵才能夠更充分地表達出來。
(評:教師一連串的追問,其實,是將學生引向了對文本的深度解讀,簡單的一個“您”字,就能升發出如此之多的課程資源,讓我很是贊嘆,可見教師對文本的理解是多么的深刻。)
師:我非常欣賞你的回答,應該說,你也是貝多芬的知音。對窮兄妹倆的同情,對盲姑娘的欽佩使得貝多芬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這時候……
(學生接讀第九自然段“一陣風把蠟燭……按起琴鍵來�!保�
師:請你自己再來讀讀這個自然段,看看可以讀懂什么?
生:這一段講得是貝多芬彈琴的內容。
師: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現的內容。
生:這一段寫了大海的變化,我覺得這和貝多芬的心情有關系,他的心情就像這大海的波濤一樣久久不能平靜。
師:如果請你做導演,給《月光曲》拍一段M師V,你設想畫面上出現鏡頭最多的是什么景物?為什么?
生:我認為出現最多的是大海和月光。因為大海和月光的變化能夠表達貝多芬的心情。
師:看來你很注意發現句子之間、內容之間的變化與聯系。
生:我如果做導演,我把鏡頭更多的給盲姑娘,因為這首曲子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獻給盲姑娘的。
生:我也把鏡頭給盲姑娘,但是更主要的是給盲姑娘的眼睛。她雖然看不見,但是她的眼睛里充滿了對音樂的渴望和熱愛。人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她的眼睛,我能夠感受到她純潔、美好的心靈。
師:你說得真好!透過你的眼睛,我也看到了你純美的心靈。
生:我想讓鏡頭更多地對準貝多芬,比如說他的表情的變化,這樣也能說明他內心里特別激烈的斗爭。
師:我認為如果把“激烈的斗爭”換成“激動的感情”更合適。
生:我想讓鏡頭投在琴鍵上。因為琴鍵上下起伏急速地變化,不光能夠能夠表達出情感的變化,而且有特色,畢竟這是一個關于鋼琴曲的M師V。
師:你非常善于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的確,這一段就像我們共同體會的這樣,不光景美,而且人美、情更美,你能讀出這種美嗎?
(①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理解:波濤洶涌、恬靜一縷一縷等詞語,重點讀出變化。②聽《月光曲》片斷③配樂朗讀。)
(評:用假想制作M師V的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充分想象的空間,學生以描述圖畫作為媒介,表達了對文本的理解,也抒發了此刻心中的感情。一番暢想之后的朗讀,一定別具風味。)
師:課文一開始就說“這是一個傳說”,什么叫傳說?
生:就是民間流傳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月光曲 教學設計(3課時完整版)
師:為什么這樣一個傳說可以流傳一百多年呢?人們到底在流傳著什么?
生:我認為在傳頌著貝多芬這個人的品格,因為他同情、憐惜勞動人們。
師:他不愧為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貝多芬去世已經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你們知道都有什么嗎?
生:《歡樂頌》。
生:《田園交響曲》。
生:《命運交響曲》。
師:他把美妙的音樂留給了我們,把美好的人格留給了我們,所以人們自然也就永永遠遠地記住了他。據我一個去過歐洲的朋友講,歐洲的很多國家、城市里都有貝多芬的雕像�?磥砣藗兪窃谟貌煌姆绞郊o念和表達對他的熱愛。
我們今天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們打算用怎樣的方式使得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繼續流傳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