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新課
師(出示學生書信)同學們,我班的同學,聽說老師要到你們這兒來上課可高興啦!可惜他們不能前來,就托我給大家帶來了一封信,想聽聽他們在信里說了些什么嗎?
師念生信:
3、揭示課題
二、認識“閱讀課文”
師:同學們認識這個“※”嗎?
生;認識。
師:知道什么意思嗎?
生:自由描述
師:真聰明!沒錯,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要我們自己讀自己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F在,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第一封信。
三、學習第一封信。
1、用喜歡的方式朗讀第一封信,思考:誰給誰寫信?
2、生集體匯報,師相機引導認識張國強介紹柯巖。
3、再讀信,思考:張國強為什么要給柯巖寫信?用“——”畫出原因。
①、生匯報。
②、指導朗讀。
過渡:獲獎原本是件高興的事,現在卻落得同學疏遠,自己寂寞,是夠煩惱的!咦,柯巖老師會有什么好點子,幫助張國強打開心門呢?咱們趕快去看看柯巖老師有什么妙招吧!
四、學習第二封信。
1、生自由朗讀第二封信,思考:柯巖老師怎么看待張國強的問題?用“ ”。
2、生匯報,師相機引導
①、柯巖老師認為問題出現在哪里?
生自由描述。
②、獲獎后的張國強會有何表現?
生自由闡述。
③、現在的張國強應該怎么做呢?
生自由闡述。
過渡:真是英雄所見略同��!柯巖老師也是這么認為的,趕快到文中把這幾句話找出來,用“——“畫出。
④、引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悟理:
師:誰跟誰比?
生:尺和寸比。
師:尺和寸有什么關系?
生:1尺=10寸。
師:一尺和一寸比,誰長?
生:尺長。
師:可文中為何說是尺有所短呢?
生思考不語。
師:尺有所短,那是一尺在跟誰比��?
生:跟一米比,跟一丈比,就顯得短了。
師:很好,相信你們也同時明白了寸有所長是怎么回事了。
生:那是把一寸和一厘米、一毫米在比了。
師:對極了。
師:明明是尺和寸在比長短,柯巖怎么把這句話送給張國強,她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生:柯巖想告訴張國強一個人如果總是用自己的長處去比自己的短處,那么他不但會停止前進,還會……(找課文句子讀)
師: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來說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個道理嗎?
生:我的學習成績比××好,但是體育成績不如他。
……
師:你覺得你可以去學習班上那位同學的長處?
生:寫字、朗讀、跑步、……
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句話太有道理了。讓我們一起記住這句名言吧。(引讀:讓我們一起記住“尺有所短……”)
過渡: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現書信與我們平時學習的課文有什么不同?
五、學習書信格式及信封的寫法
1、自己歸納書信的格式,發現去信與回信的異同。
2、合作交流,教師隨機出示小黑板。
六、總結延伸:
1、總結:學完這篇課文,我們明白了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也有缺點。請同學們像柯巖老師一樣牢牢記�。骸俺哂兴�,寸有所長”(生齊讀),讓它成為我們的座右銘,鞭策我們不斷前進!
2、延伸:
①、課外閱讀冰心的《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
②、或給南大附小的同學寫回信。
附: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由兩封信組成。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中提出的成長中存在的問題,提醒學生避免類似問題;二是學習用書信進行書面交際。
【學情分析】
本篇課文材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容易理解,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教學理念】
教學中應盡可能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見解。
【設計理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有別于其他傳統課文,它由小學生張國強和大作家柯巖的信構成,形式新穎活潑,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由于這篇課文屬于略讀課文,因此我在設計和對學生實施指導時,充分地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而且自讀和指導的重點放在了柯巖老師的回信中。在學生自讀理解的同時,引導、提示學生掌握書信的基本格式。
【板書設計】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