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課堂實錄與評析
日期:2009年12月18日
執教:詔安縣實驗小學 徐曉華
評析:詔安縣實驗小學 劉建華
地點:詔安西潭中心小學六年一班
時間:2009年11月24日上午第一節
課前準備: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
一、伴著樂曲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現在聽到的這首優美的曲子就是古琴曲《高山流水》。它是我國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這首動聽的曲子來源于一個千古流傳的故事,那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伯牙絕弦》(板書課題)
師:朗讀課后資料袋的內容后請同學們把“知音”和“高山流水”的解釋畫出來。
生:聽朗讀,作記號
二、初讀課文(繼續播放樂曲)
師:請同學們自由的把課文讀一遍。
生:(讀)
老師范讀
(大屏幕顯示畫有停頓記號的課件):剛才老師就是按屏幕上的停頓提示來讀的,請大家在課本上作同樣的記號,然后根據停頓提示再讀一讀。畫斜線的地方停頓要比逗號的停頓略短一些,要努力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學生根據提示自由讀課文
師:哪位同學愿來讀一遍給大家聽
生:指名兩位學生分別讀一遍課文
師:請全班同學根據提示把課文齊讀一遍
生:齊讀(讀完樂曲停止)
師: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課文讀準,讀通順。
(右手指黑板上課題):接下來就要理解課文的內容,“伯牙絕弦”的“絕”什么意思?
生:斷絕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課后的注釋
師:根據注釋理解詞語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方法
師:“絕”是“斷絕”的意思,“絕弦”呢?
生:斷絕琴弦
師:斷絕琴弦就是把琴弦弄斷。伯牙為何絕弦,咱們一起來學習課文。這篇課文只有五句,請同學們先來學習第一句,全班齊讀這一句。
生:讀“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師:這句話什么意思?
生: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
師:“鼓”的意思是——
生:彈
師:“善”的意思是——
生:善于
師:“善鼓琴”與“善聽”這兩個“善”字,都是“擅長,善于”的意思。理解了重點字“善”和“鼓”的意思,我們就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請大家把這句話再讀一遍。
生:齊讀
師:“善”字在文中哪里還有?
生:“善哉”
師:這兩個“善哉”的“善”字該怎么理解?
生:好
師:“哉”呢?
生:語氣詞,相當于“啊”
師:“善”是好,妙的意思,“善哉“就是——
生:好��!妙��!
師:漢字常常一字多義。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四次,共有兩種含義。前兩個“善”字是“擅長,善于”的意思,后兩個“善”字的意思是“好,妙”的意思,文中什么地方具體體現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用直線畫出來
生:生畫完后舉手,指名回答:“伯牙善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學生答后,課件演示答案)
師:“志在高山”什么意思?
生:心里想著高山
師:“志”的意思是——
生:心里想著
師:“志在流水”的意思是—
生:心里想著流水。
師:伯牙心里想著高山,想著流水用什么表達出來?
生:彈琴,用琴聲。
師:伯牙心里想著高山,想著流水就能用琴聲表達出來,這說明伯牙的確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又從哪里可以看出?
生: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師:峨峨的意思是——
生:高
師:洋洋的意思是——
生:廣大
師:若的意思是——
生:好像
師:兮的意思是——
生:語氣詞,相當于“啊”。
師:在文言文中常用哉、兮作語氣詞,相當于“啊”。鐘子期短短的一句話用了兩個語氣詞,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子期對伯牙彈琴發出的由衷的贊嘆。誰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兩句的意思說一說。
生: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稱贊說:“太好了,像高大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了流水,鐘子期說:“太妙了!像廣大的江河�!�
師:他講的對嗎?(許多學生點頭)。掌聲鼓勵(學生鼓掌)
師:伯牙是楚國的一位著名的宮廷樂師,鐘子期是一名山野樵夫,是什么使他們相識相知?
生:琴
師:板書伯牙,子期,琴
師:伯牙善鼓琴,無論心里想著什么都能用琴聲表達出來。誰來說說“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句話的意思?
生: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知道。
師:念的意思是——
生:心里想著
師:前面我們學過的哪個字也是心里想著的意思?
生:志
師:志和念都是指心里想的,漢字是表意的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達相同的意思,伯牙所念哉高山,鐘子期——
生:必得之
師:必得之是指伯牙所念在高山時,鐘子期得到了什么?
生:高山
師:伯牙所念在流水,鐘子期必得——
生:流水
師:伯牙是著名的彈琴高手,當他彈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時,別人會怎樣贊美他?
生:別人只會說彈得太好了,好在什么地方卻說不出來。
師:當伯牙彈琴時,別人得稱贊是膚淺的,對伯牙來說,這種稱贊毫無意義。只有鐘子期能在贊嘆他琴彈的好的同時,能準確地說出他彈琴好在什么地方。假如你就是鐘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仿佛看到什么?你會怎么贊嘆?老師來讀前半句,你們來讀鐘子期贊嘆的話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
生:“峨峨兮若泰山!”
師:志在流水,鐘子期曰:——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師:鐘子期準確地道出了伯牙心中所想的,像這種能準確知道朋友心中所想的人,我們就稱他是——
生:知音
師:(板書知音),能遇到知音,伯牙心情一定非常激動,他會彈更多的曲子,作為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也許還能表現明月,清風……鐘子期必得什么?
生:明月,清風
師:(出示課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鐘子期曰:“————!”什么樣的明月?假如你就是子期,聽到如此美妙的琴曲,你會怎么贊嘆?
生:(看課件提示回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師: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鐘子期曰:——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師:除了高山流水,明月清風,大家想象,善鼓琴的伯牙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鐘子期曰:“善哉,綿綿兮若春雨!”
生:伯牙鼓琴,志在炊煙,鐘子期曰:“善哉,裊裊兮若炊煙!”
生:……
師: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就叫知音。無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清風…...鐘子期必得之。能準確地道出朋友心中所念,這就是真正的—
生:知音!
師:伯牙和子期知音相遇,相見恨晚,他們多么希望能像高山和流水那樣相依相伴,分別之時,他們相約一年之后的中秋仍在此相見。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當伯牙如約來到相約的地方,等待他的卻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時高山不言,流水不語,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伯牙心中一定是——
生:悲痛萬分
師:請同學們帶著這種心情讀課文最后一句
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
師:謂的意思是——
生:心里覺得
師:破琴的意思是——
生:把琴摔破
師:絕弦的意思是——
生:斷絕琴弦
師:復的意思是——
生:又,再
師:我們根據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了這句話的重點詞,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誰來連起來說?
生:子期死了,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知音了,于是,他就把琴摔破了,把琴弦弄斷,一輩子不再彈了。
師: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那種孤獨、寂寞,無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楚,最后以一種最為極端的方式表達了出來: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知音的感情(板書“情”)。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生:斷絕了對音樂的追求
生:斷絕了對生活的希望
生:……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文章的意思(一男生用自己的話說了全文的內容)
師:大家的理解跟他一樣嗎?(大部分點頭,還有幾個舉手,指名一女生回答,那位女生聲情并茂地用自己的話復述了全文內容,博得了同學們的掌聲)
師:伯牙絕弦使高山流水終成絕響,讓我們記住這千古流芳的故事,記住這千古絕響。請大家再來欣賞古琴曲《高山流水》,伴著樂曲齊讀全文。
(播放樂曲,學生伴著樂曲朗讀全文。)
(讀完全文出示課件:作業1、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2、收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師:今天我們知道了學習文言文首先要多讀,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然后利用課后注釋,聯系上下文,先理解重點詞,再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從而理解全文。
下課。
【評析】
詔安縣小學新課程送教下鄉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于11月24日上午在西潭中心小學舉行。實驗小學作為送教單位,指派畢業班徐曉華老師上的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受到了參加活動的領導、教師、學生的一致肯定,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下面就這節課作簡要評析。
一、激趣導入,引起共鳴。
1、營造氛圍。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讓學生在優美動聽、如詩如畫的音樂中進入對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2、語言渲染。告訴學生聽的樂曲是我國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這首動人的樂曲來源于一個千古流傳的動人故事,故事的內容是什么呢?這就很自然地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探究的愿望。
二、教法恰當,指導得法。
老師們知道,文言文教學是一大難點。新人教版五年級選編過一篇文言文《楊氏之子》,而本文則為小學階段的第二篇,學生學起來有很大的難度,教者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從斷句入手。我們知道,文言文以單音詞為主,而現代漢語則從雙音詞為主,這就給學生在朗讀時造成不小的麻煩,教者通過播放課件,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該如何停頓而不至于讀斷句、讀破詞,再加上教師的范讀、帶讀加以強化。從學生的朗讀效果看是很不錯的。
2、從詞句入手。在教課題時,抓住“絕”字的理解,“絕”是“斷絕”的意思,與“弦”合起來為“斷絕琴弦”,意即“將琴弦弄斷,再也不彈琴了�!庇秩缭诮虒W之中的“善”字,“善鼓琴”和“善聽”中的“善”字是“擅長、擅于”的意思,而“善哉”中的“善”字則是“好”和“妙”的意思,這樣通過對重點詞的突破,達到理解的目的。教者又能針對文言文特定的句式,在知曉的基礎上舉一反三,加深印象。伯牙“志在高山”,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這是原文中的句子,在學生理解的前提下,隨及拓展延伸,巧妙地設計如下內容: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生答)志在清風,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生答)從學生的答案可以看出,學生已充分理解掌握了文中相關的內容,教學效果立竿見影。
3、從學法入手。教者強調借助注釋是學習文言文的鑰匙,告訴學生對提供的注釋要充分重視,加強記憶,增進理解,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入門方法,教者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文言文,如上面提及的“善”字的理解,又是學習文言文的另一門徑,讓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為進一步學習打下一定的功底。
三、領悟中心,升華情感。
“伯牙絕弦”是交朋處友的千古佳話,至今仍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故事中的子期死后,伯牙終身不復鼓,這是何等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令人動容。教者能因勢導入學生的現實生活,要珍惜同學、朋友間的友情,親人之間的真情,懂得這些情感的珍貴。希望學生在人生旅途中多得幾個知音,生活更加絢爛多彩,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