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曹劌論戰》導學案
設計 龍的故鄉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能正確翻譯句子。
2、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中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a
【學習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學習難點】
1、理解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
2、學習課文對比襯托的寫作手法。
【自主預案】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意。
曹劌( ) 又何間焉( ) 鄙( ) 徧( )
玉帛( ) 登軾( ) 轍( ) 盈( )
靡( )
【guì jiàn bǐ biàn bó shì zhé yíng mǐ】
2、翻譯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⑤一鼓作氣,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幫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文章脈絡,分層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1段:寫魯國戰前的準備;第2段:敘述長勺之戰的過程;第3段:寫曹劌論述知長勺之戰中取勝的原因�!�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脈絡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課內探究案】
2.情景導入,明確目標。
同學們,我們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勝強的戰爭。大家知道貧窮落后的中國為什么能戰勝科技先進、經濟發達的日本嗎?我們是正義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軍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日。在春秋戰國時,也有一場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那就是齊魯長勺之戰,那么長勺之戰魯國取勝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曹劌論戰》,從中探究它的原因。
本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標是:分析文章內容,探究長勺之戰魯國取勝的原因。
3.自主探究,釋疑解惑。
(一)讀文
1、聽錄音,整體感知。
首先請同學們聽錄音,注意句子的節奏。
2、同學們再讀,注意圈出不懂的字詞和句子,然后教師點撥。
(二)研文
1、在疏通文意,理清脈絡的基礎上,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②魯莊公認為戰前的準備是什么?曹劌又是如何評價他的準備的?
【1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小惠未編,民弗從也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忠這屬也,可以一戰】
③在戰爭中,曹劌是怎樣幫助魯莊公選擇反攻時機的?
【“彼竭我盈”時進行反攻,“轍亂旗靡”時進行追擊】
④魯國獲勝后,“公問其故”,曹劌的解釋分幾層意思?
【兩層,在“彼竭我盈”時進行反攻,在“轍亂旗靡”時進行追擊】
2、細讀全文,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文作者是怎樣安排詳略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本文以曹劌為中心,詳細描述了他在戰前、戰中、戰后的表現,對于戰爭雙方的交鋒對峙等略寫。這樣安排,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②曹劌與鄉人的對話,表現了曹劌什么樣的品質?
【曹劌雖身份低微,卻能關心國家大事,為國事深謀遠慮,體現了他對國家的高度責任感和愛國熱情�!�
③綜觀全文,“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a、為下文寫魯莊公的“鄙”作鋪墊 b、襯托曹劌的深謀遠慮 “遠謀”二字成為全文的文眼、線索�!�
④戰爭過程中,曹劌為什么要“下視其轍,登轍而望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⑤“既克,公問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夠刪去?(有什么作用?)
【不能刪。這一句在結構上承上啟下,內容上再次表明魯莊公“肉食者鄙”�!�
(三)思文
1、想一想:
(四)曹劌是如何論戰的?
【戰前,曹劌認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戰后,曹劌論述長勺之戰取勝的原因是:在“彼竭我盈”時進行反擊,在“轍亂旗靡”時進行追擊】
(五)魯莊公的“鄙”表現在哪里?
【①“齊師伐我”魯莊公在沒有準備下就將迎戰②在“曹劌請見”問及作戰條件時,莊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靈的身上③戰中他不觀戰況,不解敵情就要進攻④戰勝后卻不知原因】
2.思一思
a.長勺之戰取勝的兩個關鍵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后發制人】
b.魯莊公真的很鄙嗎?
【不鄙,表現在①廣開言路,禮賢下士②盡職盡責,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虛心求教,不恥下問】
4.結合目標,有效訓練。
(四)說話
1、學習了本文,你對文中的兩個人物是如何評價的?請以“我喜歡曹劌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我喜歡(不喜歡)魯莊公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
2、“讀人省身”“讀史明智”,品評曹劌、魯莊公后,你讀課文又有些什么心得呢?請以“讀《曹劌論戰》一文,我懂得了_____”說話。
【我喜歡曹劌“國難當頭,匹夫有責”的主人翁意識,因為他不認為戰爭只是“肉食者”的事,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我喜歡魯莊公能知人善用,因為他能大膽任用人才。
我讀《曹劌論戰》一文,我懂得了愛國的責任感、毛遂自薦的勇氣、鎮定自信的風度、穩重細心的作風是一個現代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質�!�
【拓展檢測案】
3.課內語段閱讀。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1、本段正面寫戰爭的有三句話,“(1)_____”點明戰爭地點,“(2)_____”簡述勝負跡象,“(3)_____”交待大獲全勝的結果。
2、本段敘述重點放在曹劌和莊公指揮戰斗的情景上,對二人的描寫運用(4)_____手法,“將鼓”“將馳”和前文的(5)_____相照應,表現莊公的(6)_____,反襯曹劌的(7)_____,“未可”“可矣”則表現了曹劌的(8)_____,而以“(9)_____”“(10)_____”的結局,證明曹劌指揮的正確。
3、曹劌的高超指揮才能體現在(11)_____(12)_____
【1(1)戰于長勺 (2)齊師敗績 (3)遂逐齊師
2(4)對比 (5)將戰 (6)急躁冒進 (7)機敏持重,深謀遠慮 (8)胸有成竹和從容不迫 (9)齊師敗績 (10)遂逐齊師
3(1)適時出擊 (2)適時反擊】
二、課外閱讀語段。
子魚論戰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今河南柘城西)。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惫唬骸安豢��!奔葷闯闪�,又以告。公曰:“未可�!奔汝悾嚕┒髶糁�,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擒)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受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提示:宋襄公不顧本身國力疲弱,妄想當諸侯的霸主,企圖復興其祖先殷王的事業。在泓水與楚國決戰時,他又想以“仁義”籠絡人心,盲目地提出了一些迂腐的主張,拒不接受子魚切合實際的見解,結果遭到慘敗。
1.選出對“不鼓不成列”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不擂鼓士兵不能列隊B、不擺成陣式的不要擊鼓
C、不擊鼓攻擊還沒有擺成陣勢的敵人
2.子魚兩次建議宋公抓住攻楚時機,一次是在楚人_____________時,第二次是在楚人______________,(每空填3字)曹劌建議莊公攻齊的時機是________(填4個字)
2.本文與《曹劌論戰》比較,有什么相同與不同?魯國為何勝利?宋國為何失��?
【 1.c 2、未既濟 未成列 齊人三鼓。3、宋國沒有抓住有得時機,而魯國既采用了正確的戰術,又抓住了有利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