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時代背景,加深學生對苦難年代激發作者詩情的認識。
2.提高學生詩歌朗讀技巧民,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3.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提高詩歌欣賞水平。
教學重難點:
教學時數:
教學進程:
1. 字詞積累
① 生字注音
灰燼 jìn 荇藻 xìng zǎo 螻蟻 láu yǐ 錦幢 zhuàng
② 詞語積累
略
2.作者介紹 打開鏈接/teach/7245.html
3.時代背景
抗日戰爭的炮火震動了詩人的心靈,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戴望舒走出了惆悵的叢林和寂寥的雨巷。
1938年他來到香港,主編一家報紙的副刊,編發了不少動員抗戰的詩歌。
1941年,日本侵略軍占領香港。次年,他被日軍逮捕,投入獄中,備受摧殘,得了嚴重的哮喘病。但監獄的鐵窗可以禁錮他的軀體,卻禁錮不了他的拳拳愛國之心。他所處的“物理場”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運動中,他的“心理場”卻變得廣闊了。
他的心飛出了鐵窗,飛到了祖國蒙難的土地,飛到了志士流血的戰場。正是這鐵窗關不住的愛國之情,使他眼前浮現了一幅中國地圖的意象,這幅地圖又成為他投射主觀情思的對應物:地圖是祖國母親的象征,“殘損的手掌”則是身陷囹圄的詩人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和對祖國的熾熱的愛的寫照。
4.理清思路
這首詩寫于抗日戰爭的最艱苦年代。當時祖國半壁江山淪于敵手,民族處于危亡關頭。在詩中,作者面對現實,把個人的不幸同國家的命運融為一體,以深沉的思想.熾熱的感情,抒發了對災難深重的祖國的由衷關注和真誠的愛。同時,借助于詩的想象,表達了對“遼遠一角”的解放區的向往。
這首詩以“我”用“無形的手掌”撫摸祖國地圖時的聯想為抒情線索�!盁o形的手掌”指的是詩人的思緒.聯想.心理和情感,而“撫摸”則是思緒和聯想的展開,心理和情感的流動。
文章層次如下:
第一層:詩人由“殘損的手掌”展開想象,總起下文。
第二層:詩人想象著用“殘損的手掌”撫摸地圖上的淪陷區。感情色彩是消極的,冷色調的。
第三層:詩人想象著用“殘損的手掌”撫摸地圖上的解放區。感情色彩是積極的,暖色調的。
5.文章結構圖:
淪陷區 灰色 憔悴 陰暗
我用殘損的手掌 撫摸
解放區 太陽 蓬勃 溫暖
6. 討論解惑
①課文中的重要語句如何理解?
“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在敵人的黑牢里,詩人由“殘損的手掌”展開想像,讓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國地圖�!皬V大的土地”象征祖國,“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表明了詩人堅貞不屈的意志。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燼”“血”“泥”是對淪陷區凄涼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燒殺搶掠,使大地上處處廢墟,人民流離失所。詩人的手掌是殘損的,祖國的土地也支離破碎,詩人與祖國有著共同的命運。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手掌”將詩人引到了他的“家鄉”,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麗迷人。作者寫到了家鄉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調動了視覺.嗅覺.觸覺,如同身臨其境地回到了家鄉。充溢在字里行間濃濃的思鄉之情,與作者身陷囹圄的現實形成強烈對比。
7.小結
這首詩,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表現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雖然自己的手掌已經“殘損”,卻仍然要摸索祖國“廣大的土地”,觸到的只是“血和灰”,從而感覺到祖國籠罩在苦難深重的“陰暗”之中。第二部分寫詩人的手終于摸到了“那遼遠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沒有為侵略者所蹂躪的解放區,詩人對這塊象征著“永恒的中國”的土地,發出了深情贊美。描寫淪陷區陰暗,從實處著筆,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畫面綴連。抒寫解放區的明麗,側重于寫意,用摯愛和柔情撫摩,加之一連串親切溫馨氣息的比喻,使詩章透現出和煦明媚的色彩�?梢哉f這首詩既是詩人長期孕育的情感的結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舊保持著的愛國精神的升華。
相關作品:戴望舒生平簡介、譯作 戴望舒作品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