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生平
戴望舒(1905.3.5-1950.2.28) 浙江杭縣( 今余杭市)人。筆名戴夢鷗、江恩、艾昂甫等�,F代著名的詩人。
1923年18歲時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1925年轉入法國教會在上海辦的震旦大學特別班學習法文。法國神甫教的是雨果、拉馬丁、繆塞等浪漫派的經典作品,但戴望舒有更強烈的追新傾向,喜好果爾蒙、耶麥等后期象征派的作品。他后來成為那個時代把中國古典詩藝跟西方最新詩藝結合得最好的現代詩人之一,與他的這段學習經歷有很大關系。
1926年就讀于震旦大學法科。同年同施蟄存.杜衡創辦《瓔珞》旬刊,在創刊號上發表處女詩作《凝淚出門》和譯魏爾倫的詩《瓦上長天》、《淚珠飄落縈心曲》等。
1928年與施蟄存、杜衡、馮雪蜂一起創辦《文學工場》。8月,他作的格律詩《雨巷》在《小說月報》發表。葉圣陶在編發這首詩時,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由于葉圣陶的極力舉薦,戴望舒一夜成名,并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朱自清也曾評定這首詩說,戴望舒“注重整齊的音律美,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
1929年4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其中《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
戴望舒與施蟄存當年是一同考進上海大學的同窗好友。戴望舒迷上了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由于他的執著追求,1931年春夏之交,施絳年終于心有所動,決定與望舒訂婚。但她提了一個條件:戴望舒要出國留學,取得洋學位并找到體面工作后,才跟他正式結婚。
1932年參加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志的編輯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學,入里昂中法大學。戴望舒靠《雨巷》成名,但他在詩壇的領袖地位則是《現代》雜志造就的,或者說是主編施蟄存的張揚與推動所致。在這個雜志里,他發表了大量的詩歌的譯作。
1935年春回國。
1936年10月,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等創辦《新詩》月刊。
抗戰爆發后,在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起出版《耕耘》雜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
1941年底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下了《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詩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華文學藝術工作代表大會。
建國后,在新聞總署從事編譯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戴望舒著作書目:
《我的記憶》(詩集)1929,水沫
《望舒草》(詩集)1933,現代
《望舒詩稿》1937(自費出版)
《災難的歲月》(詩集)1948,星群
《戴望舒詩選》1957,人文
《小說戲曲論集》1958,作家
《戴望舒詩集》1981,四川人民
戴望舒翻譯書目:
《少女之誓》(小說)法國沙多勃易盎著,1928,開明
《鵝媽媽的故事》(童話)法國沙.貝洛爾著,1928,開明
《意大利的戀愛故事》與趙景深、黎錦明合譯, l928,
亞細亞
《天女玉麗》法國保爾.穆杭著,1929、尚志
《愛經》古羅馬古沃維提烏思著,1929,水沫
《屋卡珊和尼各萊特》(法國古彈調)1929,光華
《唯物史觀的文學論》法國伊可維支著,1930,水沫
《一周間》 蘇聯里別進斯基著,與蘇漢合譯,1930,水沫
《麥克倍斯》(話劇)英國莎士比亞著,1930,金馬
《青色鳥》法國陀爾諾夫人著,1933,開明
《法蘭西現代短篇集》(選譯)1934,天馬
《高龍芭》(中篇小說)法國梅里美著,1925、中華書局
《意大利短篇小說集選譯》1935,商務
《比利時短篇小說集選譯》1935,商務
《西班牙短篇小說集選譯》1936,商務
《比較文學論》法國提格亨著,1937,商務
《密友》意大利皮藍德婁等著,與人合譯,1941,三通
《惡之花掇英》(詩集)法國波德萊爾著,1947,懷正
《洛爾伽詩鈔》西班牙洛爾伽著,1956,作家
《戴望舒譯詩集》1983,湖南人民
附:轉的一份戴望舒簡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現代詩人。原名戴夢鷗。筆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縣(今杭州市余杭區)人。他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币馑际钦f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著龍馬拉來的車子,前面由月神望舒開路,后面由風神飛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美麗溫柔, 純潔幽雅。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學習法語。1926年與施蟄存、杜衡等人創辦《瓔珞》旬刊,發表詩作《凝淚出門》。1928年與施蟄存、杜衡、馮雪峰創辦《文學工場》。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這本詩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篇就是《雨巷》,受到了葉圣陶的極力推薦,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
1932年他參加施蟄存主持的《現代》雜志編輯社。11月初赴法國留學,先后入讀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不過在留學期間,他并不喜歡去課堂聽課,而是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翻譯外文著作上。當時他翻譯了《蘇聯文學史話》、《比利時短篇小說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說集》等,另外還研讀了西班牙作家的許多小說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參加了法國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學校開除,于是便啟程回國。1936年6月,與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結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等人創辦了《新詩》月刊,這是中國近代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期刊之一�!缎略姟吩�1937年7月�?�,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現代派詩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場所。
抗日戰爭爆發后,戴望舒轉至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并且創辦了《耕耘》雜志。1938年春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1941年底被捕入獄。
1949年6月,參加在北平召開的中華文學藝術工作代表大會。后擔任新聞出版總署國際新聞局法文科科長,從事編譯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歲。安葬于北京西山腳下的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親筆書寫的“詩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語、西班牙語和俄語等歐洲語言,一直從事歐洲文學的翻譯工作,他是首個將西班牙詩人洛爾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